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宁蒗县,历史上曾被外界称为“天下神奇诡秘杂揉之处,孤悬江外情形特殊之区”,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简称民族直过区),这种“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系全国第一批272个贫困县之一。1951年和1957年,宁蒗创办了第一所省立小学和初级中学;1972年,兴办高中。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弱,教师素质差、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曾是宁蒗教育的特点。1988年8月,宁蒗从江苏省海安县引进33名教师创办宁海中学,开创了全国东西部智力扶贫先河,早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年,成为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典范。这种“群体引进,发挥整体效应,保持整体优势”的支教方式,给宁蒗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1990年起,宁蒗教育逐步崛起,教学质量在丽江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同年,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经验现场会在宁蒗召开,“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的宁蒗经验,在全省乃至西部贫困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1999年,宁蒗实现“普六”;2002年,成为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县;2005年,实现“两基”;1995年到2013年,由海安教师承办的民中高考升学率连续13年在全市11所高(完)中保持第一。2008年09月10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宁蒗教育发展令人叹服》的长篇通讯。2011年10月,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表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两所省一级完中,这在云南是先例,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的特点,实现了跨越发展;宁蒗教育已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
教育 民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什么?首先是个生命体。人生来就带着问号,有求知的天性;人长着脑袋,需要思考;人有各自的身体,一降生就意味着走向独立;人有超越肉体的精神活动,期盼着自由驰骋、开发潜能;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需要在成长中求真向善;人有品格,需要尊重宽容。人,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起,就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向他人、社会和自然学习、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自我。
教育,是个让学生孕育梦、追寻梦、实现梦的过程。如果学生还没有梦,那是因为教师还没有将希望和爱播洒进他们的心田,没能催生梦的萌芽。孩子一旦有了梦,就让他们自由飞翔吧:呵护宝贵的热情,松绑翱翔的翅膀,珍视稚嫩的发明,分享成长的愉悦。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描绘了中国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它是对历史、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洞悉和精准把握,是时代中国的自信力和最强音,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景和殷切期盼,为国家和人民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有梦的人,才有追求、有动力,才充实快乐。我们要在“爱着人民的爱,梦着中国的梦”这条康庄大道上,汇聚正能量,争当追梦人,写好教育篇。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是文化也是经济,是今天更是明天。它承载着亿万人对树人大计的期盼,承载着基础教育对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希望,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渴望。万千的关爱催人奋起,永远的珍藏铭记心间。奋战在教育创新发展的大道上,理应多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使教育真正担负起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
教育必须诠释这种品质:虽然很多功成名就者并没有受过很多很专很高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接受教育、不用功读书,也能获得成功。学到了知识,就拥有了特长。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身无长物。改变人生,就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望,养成思考习惯,形成平等交流,构建和谐氛围。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营造广阔自由空间的伟业。铸造完美人格和知识精英的统一体,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日本得道高僧良宽,毕生在外修行。年老时,弟弟捎来话,说自己唯一的儿子吃赌成性、飘游浪荡,快要倾家荡产了,请哥哥大发慈悲,施降佛法,劝侄儿回头是岸,重新做人。良宽为亲情所感,走了9天回到家乡,当晚坐禅和侄儿过夜。次日清晨,他坐在俗家禅床上对侄儿说:“我两眼昏花,两手发抖,腰杆僵硬,能否请你帮忙系鞋带?”侄儿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说:“好孩子,谢谢你。你看,人到老年,就一天衰似一天,想做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根基打好呢?”良宽说完,下床就走,亲人苦唤,头也不回。但奇迹发生了,就从那天起,他的侄儿彻底换了个人。禅宗的教学法,或当头棒喝,或反诘追问,或有无不定,或暗示含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既教又育,说而不破,重在自省自警自励,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的智慧。盼儿女成才的父母,望学生折桂的教师,可曾领悟到禅心的精妙?
学校 校长
学校,是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基地,是未来人才的培养场所,是孕育先进生产力的温床。如今,学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延展,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断被扩大加码,其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承。古训有言:“术有专攻,学有所长。”说明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学生培养要有特长。古今中外,凡久负盛名、长盛不衰的学校,都是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特色是品牌,特长是生命,只有把崭新的时代知识与璀璨的特色文化无缝对接的学校,才能永葆青春。遵循教育规律,就要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应有的特色,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做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决定学校优劣的核心因素,必须具备多种视野。一是面向现代化的时代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校长要有这个大局意识,围绕这项目标的实现孜孜以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校长职业标准,对校长的任职资格、知识基础、个性气质、职责目标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校长是令人羡慕的精英职业,一般人不敢问津。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校长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接轨意识,兼容并蓄,开拓创新。三是面向未来的前瞻视野。置身改革开放的崭新环境,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浪潮,校长要勇扼时代潮头,有敏锐选择与适度超前的价值判断,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作出预见,打好提前量。四是面向师生的专业视野。教育是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校长做的是人(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而人是综合复杂的生命体,包罗百象,涵盖万千。一位合格的校长,需要专业知识的高度引领,要知晓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五是面向团队的全局视野。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是学校精神的凝聚者,是学校团队利益的代言人。身处市场经济,需要人格修炼、道德自律,以淡泊宁静不断超越小我,以执着坚定不断完善大我。 教师 学生
教师,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才情、健全学生体格、塑造学生心灵的智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看护人。因此,教师应当目中有人,应当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存在,彰显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健康发展。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自己就应永葆青春激情;要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自己就应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自己现在就应为他们铺路奠基;要让学生将来成为幸福的人,自己现在就应学会幸福地生活。这是挑战,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是责任,凡教师都应担当。
教师要有智慧。教无定法,小讲台蕴含大艺术。教师面对的是上百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是个宽广复杂的世界,情景多样,异彩纷呈,瞬息万变。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他们栖息的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种子,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创造性地实践,需要教师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恰倒好处地妥善处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教师的智慧,是精与博的有机结合,是授与受的精妙转换,是应变性、灵活性、思辨性和趣味性的优化组合。因此,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上,要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上,要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思维品质上,要力求优良合理;在传授与接受上,要力求简明有趣。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绝不是培养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要造就为人师表的教育家。
教师要成为智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只有站得更高,学生才能望得更远。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博学多才、与时俱进,才能准确把握当代社会的人才观,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成为慧者。流淌出来的思想,要睿智、闪光、机敏、幽默、风趣,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如沐清泉、似醉春光。要心细如发,善于发挥细节的力量,哪怕是轻微的眼神、瞬间的对视,细小的抚慰、不经意的搀扶。那种欣赏的感觉、力量的传递、潜在的震撼,带来的是信任、接纳、关怀、鼓励,能为孤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温暖,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为莘莘学子永远谨记、终身感激。回望来时路,不难找出每张笑脸的背后,都尘封着岁月温馨的记忆。
教师要营造幸福教育。任何人生来就不只是为了吃苦受累,还要享受生活,教师也不列外。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快乐生活、幸福创造。教师要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学会给自己和学生松绑,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找回健康快乐。幸福不仅来自收获,也来自给予。给予是人世间充盈着透明质感与人性光辉的幸福。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胜过世上的一切馈赠,这对给予者和接收者而言,都是莫大的幸福。亲手搀扶着混沌初开的孩子走向人类文明的殿堂,去吮吸知识的琼浆、智慧的精华,那种感觉,就如同年轻母亲首次将甘甜的乳汁喂给新生婴儿。试想,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种境界更叫人幸福的呢?
学生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中攀爬,生活机械而单调、平庸而乏味,个性被忽视和压抑,精神紧张和逼仄,健康的眼睛熬成了近视,正常的脊梁变得弯曲,活泼的天性日渐磨光,有的患上了精神病。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教师,既要宣扬大师们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刻苦;也要引导学生每天至少睡足8小时,科学膳食,合理运动,善于社交,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情趣盎然、丰富多彩。还快乐于课堂,归幸福于求知,探求既学到知识、又快乐成长的双赢途径,是教师的大智慧。充满快乐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洋溢幸福的求知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情境。教师既要告诉学生有竞争意识,鼓励拿前几名。但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峰就有谷。考不及格,考倒数第一,也是学生的权利,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对这类学生,更需要的是关心鼓励,而不是嘲笑讽刺,更不是放弃抛弃。
习题浩如烟海、知识广博无涯,任何超天才一辈子也做不完、学不完;任何聪明极点、勤奋极点的人,也只能掌握有限的一小部分。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地上的事全知,天上的事知半”,所谓过目不忘、全知全能,不过是文学作品的夸张而已。教师要教给学生开锁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起早贪黑地追逐学生去开普天下的锁。不把学生当人看待,无限制地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以损害学生的健康换取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竭泽而渔。过早地把成人世界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让这些小生命过早地背上难以承受的重负,只会无端地消耗他们的健康、灵气和创造力,窒息他们应有的天性。教育一旦丧失了快乐情趣和幸福颜色,就会损害人的活性,甚至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人的价值,既在知识的饱学、智慧的增长,也在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
崇高的教育事业,需要教师赤诚的燃烧和心血的滋润。教育的理想状态,是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自由地遐想。教育者的使命,既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传授生活技能、社会公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等知识。如果教育理念和制度不以学生为本,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来设计,那再美好的蓝图,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师要施行爱心教育。爱,是唤醒枯萎的春风,是孕育生机的沃土,是滋润生命的绿洲;是妈妈的手,能量出孩子额头的温度;是爸爸的眼,能透视孩子内心的情愫;是滴水,可以穿石;是巧匠,可以琢玉。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沉思学生的存在,理解他们的处境;转变教育方式,先成人再成才;要用爱心耐心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心长着眼睛;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能引导积极热爱、轻松愉快;要教育学生认识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亲近和热爱自然,向往崇高和追求善良。要用自己的人格和学识,以爱的阳光雨露,以仁的同情帮助,在学生心灵里播洒真善美和进取精神的种子,除去假丑恶和消极颓废的杂草,培育起充满人性的参天大树。 不要把师生关系简单地理解成“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学无止境,教师每天至少要思考一个关于成长的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只看学生的缺陷与不足;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的过失和阴影;教师也不是演员,不能只在舞台上按剧本演戏。教育是种艺术和技巧,并不是只讲道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表扬是甘露,过多会酿成水患。批评是整理,不当会折断主干。表扬需要批评的衬托,没有批评作衬托,表扬就显得软弱无力。批评需要表扬作铺垫,没有表扬作铺垫,批评就易扼杀积极进取。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自由,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和责任;要从身心健康、情感需要上关爱呵护学生,但不能纵容和护短;不要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教,不要总是揭伤疤、当众嘲笑;不要因为试卷上的分数低,就认定学生没出息;不要总拿成绩互相攀比,造成学生心理畸形、自暴自弃。
学生是矿藏,老师是寻找、提炼和雕琢宝石的人。老师要在学生心灵的牧场上,发掘有价值的潜在资源,种植芬芳美丽的花草。人生的茁壮成长,需要爱人,也需要自爱。教师既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也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既要教育学生爱他人,也要告诉学生爱自己,形成自爱心态。学生如找不到自己的可爱,难免会放弃许多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要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年龄、智力、个性差异,兼顾统一性、多样性、选择性。轻松自在的沉思冥想和自由翱翔,最有可能创造奇迹。试图把学生培养成驯服温顺的工具,培养成万人一面、毫无个性、同一模式的教育,使学生丧失自信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法国作家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要引导学生: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绝不能损人利己;可以不是圣贤,但应该尊重人格、遵循人道、皈依人性;可以攀升不到道德的巅峰,但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把自己铸造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慈善者,营造人性教育、爱心教育,教育才不会变成驯兽式的冷酷。缺失憧憬与追求的人,内心世界毫无约束的人,长大后就可能成为无法无天的人。
教师要辩证看待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多重含义。让学生感受到超越自我是成功,不断追求、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是成功;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只要以健康和谐的身心拼搏了,即便实现不了目标,同样也是成功。不要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学生身上,追逼学生去实现。人与人没法比。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是追求成功的过程。应当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宁愿做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能做不再追求的成功者;作为教师,宁愿是学生成功之路的向导,而不是他们成功或失败的评判者。
我国目前的招生、就业制度,决定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想全部升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丽家园,既需要高精尖的博士型人才,也需要短平快的乡土型人才;既需要研究专家,也需要种养大户。这种客观现实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初中的办学方针,定位在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乡土人才的双赢坐标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是按照“读书—考试—升学”的模式运行的,这种模式的弊病,已为人共知,那就是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要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宣传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职业,都是光荣的;这样的创业者,都是人才。能挤上大学和公务员的独木桥,固然可喜;挤不上,也没有关系。放弃升学,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如今,早已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开放年代,对于期望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来说,上大学、考取公务员,并非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通道。只有更新择业和人才观念,才能使学生摈弃学职业技术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要致富,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满足了农村孩子上学的需求,也为他们创业致富开辟了广阔天地。
让我们携起手来,紧握教育创新的时代脉搏,共同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系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长)
从1990年起,宁蒗教育逐步崛起,教学质量在丽江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同年,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经验现场会在宁蒗召开,“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的宁蒗经验,在全省乃至西部贫困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1999年,宁蒗实现“普六”;2002年,成为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县;2005年,实现“两基”;1995年到2013年,由海安教师承办的民中高考升学率连续13年在全市11所高(完)中保持第一。2008年09月10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宁蒗教育发展令人叹服》的长篇通讯。2011年10月,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表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两所省一级完中,这在云南是先例,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的特点,实现了跨越发展;宁蒗教育已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
教育 民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什么?首先是个生命体。人生来就带着问号,有求知的天性;人长着脑袋,需要思考;人有各自的身体,一降生就意味着走向独立;人有超越肉体的精神活动,期盼着自由驰骋、开发潜能;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需要在成长中求真向善;人有品格,需要尊重宽容。人,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起,就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向他人、社会和自然学习、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自我。
教育,是个让学生孕育梦、追寻梦、实现梦的过程。如果学生还没有梦,那是因为教师还没有将希望和爱播洒进他们的心田,没能催生梦的萌芽。孩子一旦有了梦,就让他们自由飞翔吧:呵护宝贵的热情,松绑翱翔的翅膀,珍视稚嫩的发明,分享成长的愉悦。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描绘了中国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它是对历史、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洞悉和精准把握,是时代中国的自信力和最强音,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景和殷切期盼,为国家和人民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有梦的人,才有追求、有动力,才充实快乐。我们要在“爱着人民的爱,梦着中国的梦”这条康庄大道上,汇聚正能量,争当追梦人,写好教育篇。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是文化也是经济,是今天更是明天。它承载着亿万人对树人大计的期盼,承载着基础教育对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希望,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渴望。万千的关爱催人奋起,永远的珍藏铭记心间。奋战在教育创新发展的大道上,理应多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使教育真正担负起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
教育必须诠释这种品质:虽然很多功成名就者并没有受过很多很专很高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接受教育、不用功读书,也能获得成功。学到了知识,就拥有了特长。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身无长物。改变人生,就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望,养成思考习惯,形成平等交流,构建和谐氛围。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营造广阔自由空间的伟业。铸造完美人格和知识精英的统一体,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日本得道高僧良宽,毕生在外修行。年老时,弟弟捎来话,说自己唯一的儿子吃赌成性、飘游浪荡,快要倾家荡产了,请哥哥大发慈悲,施降佛法,劝侄儿回头是岸,重新做人。良宽为亲情所感,走了9天回到家乡,当晚坐禅和侄儿过夜。次日清晨,他坐在俗家禅床上对侄儿说:“我两眼昏花,两手发抖,腰杆僵硬,能否请你帮忙系鞋带?”侄儿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说:“好孩子,谢谢你。你看,人到老年,就一天衰似一天,想做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根基打好呢?”良宽说完,下床就走,亲人苦唤,头也不回。但奇迹发生了,就从那天起,他的侄儿彻底换了个人。禅宗的教学法,或当头棒喝,或反诘追问,或有无不定,或暗示含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既教又育,说而不破,重在自省自警自励,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的智慧。盼儿女成才的父母,望学生折桂的教师,可曾领悟到禅心的精妙?
学校 校长
学校,是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基地,是未来人才的培养场所,是孕育先进生产力的温床。如今,学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延展,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断被扩大加码,其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承。古训有言:“术有专攻,学有所长。”说明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学生培养要有特长。古今中外,凡久负盛名、长盛不衰的学校,都是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特色是品牌,特长是生命,只有把崭新的时代知识与璀璨的特色文化无缝对接的学校,才能永葆青春。遵循教育规律,就要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应有的特色,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做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决定学校优劣的核心因素,必须具备多种视野。一是面向现代化的时代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校长要有这个大局意识,围绕这项目标的实现孜孜以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校长职业标准,对校长的任职资格、知识基础、个性气质、职责目标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校长是令人羡慕的精英职业,一般人不敢问津。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校长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接轨意识,兼容并蓄,开拓创新。三是面向未来的前瞻视野。置身改革开放的崭新环境,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浪潮,校长要勇扼时代潮头,有敏锐选择与适度超前的价值判断,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作出预见,打好提前量。四是面向师生的专业视野。教育是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校长做的是人(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而人是综合复杂的生命体,包罗百象,涵盖万千。一位合格的校长,需要专业知识的高度引领,要知晓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五是面向团队的全局视野。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是学校精神的凝聚者,是学校团队利益的代言人。身处市场经济,需要人格修炼、道德自律,以淡泊宁静不断超越小我,以执着坚定不断完善大我。 教师 学生
教师,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才情、健全学生体格、塑造学生心灵的智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看护人。因此,教师应当目中有人,应当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存在,彰显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健康发展。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自己就应永葆青春激情;要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自己就应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自己现在就应为他们铺路奠基;要让学生将来成为幸福的人,自己现在就应学会幸福地生活。这是挑战,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是责任,凡教师都应担当。
教师要有智慧。教无定法,小讲台蕴含大艺术。教师面对的是上百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是个宽广复杂的世界,情景多样,异彩纷呈,瞬息万变。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他们栖息的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种子,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创造性地实践,需要教师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恰倒好处地妥善处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教师的智慧,是精与博的有机结合,是授与受的精妙转换,是应变性、灵活性、思辨性和趣味性的优化组合。因此,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上,要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上,要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思维品质上,要力求优良合理;在传授与接受上,要力求简明有趣。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绝不是培养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要造就为人师表的教育家。
教师要成为智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只有站得更高,学生才能望得更远。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博学多才、与时俱进,才能准确把握当代社会的人才观,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成为慧者。流淌出来的思想,要睿智、闪光、机敏、幽默、风趣,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如沐清泉、似醉春光。要心细如发,善于发挥细节的力量,哪怕是轻微的眼神、瞬间的对视,细小的抚慰、不经意的搀扶。那种欣赏的感觉、力量的传递、潜在的震撼,带来的是信任、接纳、关怀、鼓励,能为孤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温暖,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为莘莘学子永远谨记、终身感激。回望来时路,不难找出每张笑脸的背后,都尘封着岁月温馨的记忆。
教师要营造幸福教育。任何人生来就不只是为了吃苦受累,还要享受生活,教师也不列外。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快乐生活、幸福创造。教师要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学会给自己和学生松绑,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找回健康快乐。幸福不仅来自收获,也来自给予。给予是人世间充盈着透明质感与人性光辉的幸福。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胜过世上的一切馈赠,这对给予者和接收者而言,都是莫大的幸福。亲手搀扶着混沌初开的孩子走向人类文明的殿堂,去吮吸知识的琼浆、智慧的精华,那种感觉,就如同年轻母亲首次将甘甜的乳汁喂给新生婴儿。试想,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种境界更叫人幸福的呢?
学生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中攀爬,生活机械而单调、平庸而乏味,个性被忽视和压抑,精神紧张和逼仄,健康的眼睛熬成了近视,正常的脊梁变得弯曲,活泼的天性日渐磨光,有的患上了精神病。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教师,既要宣扬大师们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刻苦;也要引导学生每天至少睡足8小时,科学膳食,合理运动,善于社交,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情趣盎然、丰富多彩。还快乐于课堂,归幸福于求知,探求既学到知识、又快乐成长的双赢途径,是教师的大智慧。充满快乐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洋溢幸福的求知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情境。教师既要告诉学生有竞争意识,鼓励拿前几名。但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峰就有谷。考不及格,考倒数第一,也是学生的权利,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对这类学生,更需要的是关心鼓励,而不是嘲笑讽刺,更不是放弃抛弃。
习题浩如烟海、知识广博无涯,任何超天才一辈子也做不完、学不完;任何聪明极点、勤奋极点的人,也只能掌握有限的一小部分。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地上的事全知,天上的事知半”,所谓过目不忘、全知全能,不过是文学作品的夸张而已。教师要教给学生开锁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起早贪黑地追逐学生去开普天下的锁。不把学生当人看待,无限制地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以损害学生的健康换取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竭泽而渔。过早地把成人世界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让这些小生命过早地背上难以承受的重负,只会无端地消耗他们的健康、灵气和创造力,窒息他们应有的天性。教育一旦丧失了快乐情趣和幸福颜色,就会损害人的活性,甚至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人的价值,既在知识的饱学、智慧的增长,也在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
崇高的教育事业,需要教师赤诚的燃烧和心血的滋润。教育的理想状态,是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自由地遐想。教育者的使命,既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传授生活技能、社会公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等知识。如果教育理念和制度不以学生为本,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来设计,那再美好的蓝图,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师要施行爱心教育。爱,是唤醒枯萎的春风,是孕育生机的沃土,是滋润生命的绿洲;是妈妈的手,能量出孩子额头的温度;是爸爸的眼,能透视孩子内心的情愫;是滴水,可以穿石;是巧匠,可以琢玉。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沉思学生的存在,理解他们的处境;转变教育方式,先成人再成才;要用爱心耐心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心长着眼睛;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能引导积极热爱、轻松愉快;要教育学生认识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亲近和热爱自然,向往崇高和追求善良。要用自己的人格和学识,以爱的阳光雨露,以仁的同情帮助,在学生心灵里播洒真善美和进取精神的种子,除去假丑恶和消极颓废的杂草,培育起充满人性的参天大树。 不要把师生关系简单地理解成“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学无止境,教师每天至少要思考一个关于成长的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只看学生的缺陷与不足;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的过失和阴影;教师也不是演员,不能只在舞台上按剧本演戏。教育是种艺术和技巧,并不是只讲道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表扬是甘露,过多会酿成水患。批评是整理,不当会折断主干。表扬需要批评的衬托,没有批评作衬托,表扬就显得软弱无力。批评需要表扬作铺垫,没有表扬作铺垫,批评就易扼杀积极进取。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自由,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和责任;要从身心健康、情感需要上关爱呵护学生,但不能纵容和护短;不要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教,不要总是揭伤疤、当众嘲笑;不要因为试卷上的分数低,就认定学生没出息;不要总拿成绩互相攀比,造成学生心理畸形、自暴自弃。
学生是矿藏,老师是寻找、提炼和雕琢宝石的人。老师要在学生心灵的牧场上,发掘有价值的潜在资源,种植芬芳美丽的花草。人生的茁壮成长,需要爱人,也需要自爱。教师既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也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既要教育学生爱他人,也要告诉学生爱自己,形成自爱心态。学生如找不到自己的可爱,难免会放弃许多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要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年龄、智力、个性差异,兼顾统一性、多样性、选择性。轻松自在的沉思冥想和自由翱翔,最有可能创造奇迹。试图把学生培养成驯服温顺的工具,培养成万人一面、毫无个性、同一模式的教育,使学生丧失自信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法国作家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要引导学生: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绝不能损人利己;可以不是圣贤,但应该尊重人格、遵循人道、皈依人性;可以攀升不到道德的巅峰,但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把自己铸造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慈善者,营造人性教育、爱心教育,教育才不会变成驯兽式的冷酷。缺失憧憬与追求的人,内心世界毫无约束的人,长大后就可能成为无法无天的人。
教师要辩证看待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多重含义。让学生感受到超越自我是成功,不断追求、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是成功;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只要以健康和谐的身心拼搏了,即便实现不了目标,同样也是成功。不要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学生身上,追逼学生去实现。人与人没法比。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是追求成功的过程。应当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宁愿做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能做不再追求的成功者;作为教师,宁愿是学生成功之路的向导,而不是他们成功或失败的评判者。
我国目前的招生、就业制度,决定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想全部升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丽家园,既需要高精尖的博士型人才,也需要短平快的乡土型人才;既需要研究专家,也需要种养大户。这种客观现实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初中的办学方针,定位在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乡土人才的双赢坐标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是按照“读书—考试—升学”的模式运行的,这种模式的弊病,已为人共知,那就是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要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宣传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职业,都是光荣的;这样的创业者,都是人才。能挤上大学和公务员的独木桥,固然可喜;挤不上,也没有关系。放弃升学,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如今,早已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开放年代,对于期望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来说,上大学、考取公务员,并非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通道。只有更新择业和人才观念,才能使学生摈弃学职业技术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要致富,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满足了农村孩子上学的需求,也为他们创业致富开辟了广阔天地。
让我们携起手来,紧握教育创新的时代脉搏,共同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系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