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0-01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媒体的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够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能够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电教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1 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形象导入,激情引趣。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情境,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在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一段三峡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配上清新典雅的音乐,让“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这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尽入学生眼底,亲身感受一下三峡的“奇情状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1.2 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置疑问,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详尽的学习内容的心情。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部分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而神气的样子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了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想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2 电教媒体,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具体化、角色化和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教学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这一理念上讲,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十分重要,怎样创设情境呢?例如,讲授《空城计》一课,当讲到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名士兵,兵力悬殊,汉中危在旦夕,诸葛亮面对强敌,却几次发笑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在学生回答“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之后紧接着提问:诸葛亮的“三笑”各有什么不同?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孔明第一次的笑是为迷惑敌人而设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所以是一种假笑;第二次的笑是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如释重负的笑,所以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在解释计谋后,面对司马懿的多疑愚蠢,拍手大笑,所以是对对方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这“三笑”正体现了诸葛亮的处惊不乱、足智多谋。
2.2 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现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意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认知,借助电教媒体能使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有趣的现实,从而实现轻松自如的语文教学目的。
3 电教媒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两条途径展开教学,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1 情景再现,以境激情。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3.2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我们知道,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的教学,课堂伊始,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打出邓稼先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音乐,同时配以悲伤的解说词:“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邓稼先的遗像,听着哀乐和舒缓沉痛的朗诵词,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便能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位“两弹元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 电教媒体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凭借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内相关的读物,既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我们可借助多媒体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或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
总之,积极运用电化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把语文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 “声、像、影”等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让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多媒体而大放异彩。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媒体的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够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能够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电教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1 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形象导入,激情引趣。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情境,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在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一段三峡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配上清新典雅的音乐,让“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这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尽入学生眼底,亲身感受一下三峡的“奇情状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1.2 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置疑问,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详尽的学习内容的心情。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部分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而神气的样子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了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想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2 电教媒体,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具体化、角色化和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教学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这一理念上讲,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十分重要,怎样创设情境呢?例如,讲授《空城计》一课,当讲到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名士兵,兵力悬殊,汉中危在旦夕,诸葛亮面对强敌,却几次发笑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在学生回答“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之后紧接着提问:诸葛亮的“三笑”各有什么不同?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孔明第一次的笑是为迷惑敌人而设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所以是一种假笑;第二次的笑是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如释重负的笑,所以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在解释计谋后,面对司马懿的多疑愚蠢,拍手大笑,所以是对对方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这“三笑”正体现了诸葛亮的处惊不乱、足智多谋。
2.2 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现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意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认知,借助电教媒体能使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有趣的现实,从而实现轻松自如的语文教学目的。
3 电教媒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两条途径展开教学,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1 情景再现,以境激情。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3.2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我们知道,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的教学,课堂伊始,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打出邓稼先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音乐,同时配以悲伤的解说词:“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邓稼先的遗像,听着哀乐和舒缓沉痛的朗诵词,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便能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位“两弹元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 电教媒体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凭借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内相关的读物,既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我们可借助多媒体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或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
总之,积极运用电化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把语文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 “声、像、影”等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让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多媒体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