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畔的民间文化艺术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纯渔民间的一种歌、舞、乐、戏、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构成的渔民艺术,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极具湖上特色,是微山湖渔民智慧的结晶,其演唱风格彰显出微山湖区特有的水乡风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极具水乡特色的瑰宝之一,应得到久远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对端鼓戏的简单介绍及分析,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端鼓戏 文化价值 艺术特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地上,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音乐遗产。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断发展适应新时代和新观众的欣赏需求,继续发扬和保持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民间音乐的声腔艺术和表演方式应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微山湖区物产富饶,除了盛产远近闻名的四个门鼻孔大鲤鱼等本土特产,还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端鼓戏,本文将对山东省微山湖区端鼓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浅要研究,对其历史进程、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价值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端鼓戏的历史进程
  “端鼓戏”又称“端公戏”,还叫“端供腔”,是在微山湖上渔民中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般出现在渔民请大王保佑免除灾殃,或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庆贺丰收、续写家谱的时候所演出的酬谢神灵的表演形式。端鼓戏在微山湖的渔民之中普遍存在,尤以大捐、新建、爱湖、塘湖等地的“蜀帮”、“箔帮”中会演唱者居多。
  (一)微山湖区端鼓戏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关于微山湖的记载,曾有陷留城而沦为沼泽微湖的说法,在明朝的隆庆年间,微山湖、昭阳湖局部形成水面。清朝的顺治中期,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方连通惯接在一起,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祖居在郗山、微山、夏镇的殷姓、褚姓之中,虽然也有些撑船下湖打野鸭子的渔民,但是没有一个会唱端鼓戏,此种民间演唱艺术仅流行于迁徙到微山湖上来的纯渔民之中。由于在旧社会,贫苦渔民没有识字的,端鼓戏的传播方式是由父传子,一代一代口传心记流传下来。根据资料记载对比,微山湖区的端鼓腔与江苏北部民间的香火戏在表演方式和演唱方法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老艺人沈家富、倪有才、赵发美、丁星前等追溯起他们的家史来,都说祖辈是从扬州府的兴化县迁居到微山湖上来的”。由此可见,端鼓戏的前身是随着由南向北的迁民带到微山湖上,受到鲁西南语言风格习惯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微山湖上纯渔民中这一粗犷豪迈、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
  (二)端鼓戏的发展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省济宁地区、微山县文化主管部门都对端鼓戏这一稀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给以重视、挖掘和抢救。由微山县文化馆陈炎创作的表演唱《渔家乐》,是根据端鼓戏的曲调和舞蹈动作改编而来的,该作品参加山东省1958年跃进歌舞会演,受到热烈欢迎。随后,他又创作了《喜相逢》、《考嫂嫂》、《马局长游湖》以及《水乡北京紧相连》、《微湖端鼓》、《打渔姑娘多豪迈》等作品,皆以端鼓戏形式进行表演,参加省内各地文艺汇演并得到一致好评。1978年,同样由陈炎根据端鼓戏的传统剧目《刘文龙赶考》创作改编的历史故事剧《三催嫁》最为著名,该剧目由微山县山东梆子剧团端鼓剧组排练,配以新型的服装道具,齐整的乐队编制,由著名端鼓戏演员表演,将端鼓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二、端鼓戏的艺术特征
  端鼓戏是微山湖区渔民中多年流传的一种传统艺术,端鼓腔是其特有的演唱方式。最初的端鼓戏,完全是宗教式的祭祀吟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稍加妆扮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是一种有坐有舞,一唱众和,舞蹈动作别致轻盈的艺术形式。
  (一)端鼓戏的表演形式
  从古至今,几面像芭蕉扇形的单面羊皮鼓是端鼓腔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把下端的铁圈上套有9个小铁环子,成为九连环。表演时,左手拿鼓,右手用竹制的细鼓签击打出各种不同的鼓点,时而摇动鼓把下端的铁圈,致使铁圈上的铁环相互撞击发出叮咚哗啦的声响。羊皮鼓端在手里敲击,也是“端鼓”名称的由来。
  流传在微山湖区的端鼓戏,在开唱之前,首先要选择开阔的明水区域,方便四面八方的渔民撑船围拢在四周观看,同时也与陆地隔绝。“把大船数量控制在单数,并连在一起,在船头高扎芦棚,设香案摆大供,由坛头发号施令,依次进行开坛、展鼓、拜坛、请神四个程序。在仪式中以敲击一通羊皮鼓为开场,演唱的内容多是请神敬神的话。”表演者一面演唱一面击鼓,配合铁环叮叮当当的声音,颇有庙堂的风味。表演端鼓戏前,表演中,分为领唱、合唱和坐唱,每次出场多者二、三人,以简单的小台步上场,边唱边舞,另外四人打端鼓伴唱。按照传统的习惯要唱三天三夜,日夜不停。表演者妆容简单,并按人物化妆,分生、旦、净、丑等角色,在有些剧目的情节中,还采用舞蹈来烘托气氛,但从古至今只有男人演唱。近年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有端鼓戏演出,是由原来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纯娱乐性的活动,演唱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也可多可少。
  (二)端鼓戏的唱腔和曲牌特征
  微山湖区的端鼓腔,演唱时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只用几面羊皮鼓击出节奏,一领众合,一唱众帮,声势浩大,高亢嘹亮,在夜静的湖面上,能声传数里之远。端鼓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多种渔民地方语言的结合,在曲调旋律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这种具有纯渔民粗犷豪迈、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端鼓腔的曲牌,大部分是一领唱、众合腔,曲调优美、活泼、热烈, 常用的曲牌是“七字韵”、“十字韵”和“魏调”,也是端鼓腔的基本唱腔。,端鼓戏的唱腔结构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词格多是十言或七言的诗赞体,结合“七字韵”与“十字韵”两种基本唱腔,插入其他曲牌,以高胡作主弦,“1——5”定弦,声音嘹亮清脆,颇具水乡风味,加以羊皮鼓点击节,更显示了湖光山色的美学特点。演唱时,都是两句一番,加入伴奏鼓点,根据唱词的多少,用即兴的唱法唱出旋律的变化,这样才能摆脱反复使用一种曲牌造成的唱腔旋律的单调性。例如“七字韵”上韵七个字,领唱六个字,合唱进入“哎嗨哟”后再唱出第七个字来,接着合腔者再把第七个字唱出来。
  有时合唱者因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域及旋律各异,自然形成了和声效果,听起来也很舒服。端鼓腔的唱腔特点是结合口头文学即兴演唱的,在结合个人的具体演唱条件的同时,每个人的音色、音域、技巧、腔弯等,都构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端鼓腔一些基本音调材料和固定色彩,它一直贯穿在整个曲目演唱中。
  三、端鼓戏的文化价值
  端鼓戏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传教方式,致使其起源、发展、推广和创作都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端鼓戏是湖区渔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渔民都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流生活,哪里的渔汛好就跑向哪个湖区,因此它融会贯通了各大湖区的艺术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渔民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从端鼓戏的曲牌来看,也受到佛曲的某些影响,为其注入了新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端鼓腔是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渔民中多年来流传的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是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它将说唱结合在一起作为演唱形式,有坐有舞、一唱众和也是其表演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发展环境,这种民间曲艺艺术在各个湖区被渔民所传唱,对于渔民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这种保持着湖区渔民特有的拙朴、豪放、热烈的端鼓腔的注意力已经渐渐转移,端鼓腔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也渐行渐远。作为微山当地人,对端鼓腔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资料中关于端鼓腔的记载也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端鼓腔的来龙去脉记录也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对端鼓腔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对端鼓腔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浅显的陈述和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种民间艺术,这种凝聚着微山湖区渔民智慧的民间艺术,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更要将它们更好的传播流传下去,让日渐消退的湖区文化恢复往日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8.
  [2]张士闪,高建军.微山湖渔民“端鼓戏”艺术探解[J].齐鲁艺苑,1996,(01).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课程来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时,组织各种活动,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从教以来,对每学期的公选课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声乐的专业学习充满兴趣。但由于教室设施的限制,钢琴等专业学习条件上的不足,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基
期刊
摘要:在高等師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视唱练耳课是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在视唱练耳课中,练耳相对视唱要更加困难一些,而在练耳中,音程的听辨既是属于相对基础和核心的,亦是属于不好掌握的。  关键词:顶岗实习 对象学校 教学岗位 课程设置  音程听辨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视唱练耳教学又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并逐步完善高
期刊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魏雪漫演绎的《我是真的爱你》、《一路上有你》获得了听众的认可与盛赞,她极致地展现出了她声音中具有疗伤、治愈性的特色,她的声音真诚、温暖、深情。的确,魏雪漫回归了。《中国好声音》之后,魏雪漫成为了焦点,但是她并没有急于推出音乐作品或是在音乐上有太多的大动作。这也就表明了魏雪漫参加《中国好声音》不是为名为利,只是出于作为一个歌者对音乐的喜爱,是出于自我的意愿,是对自我的挑战。
期刊
摘要:在歌唱实践中,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需要演唱者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声训练才能逐步掌握。只有通过系统的发声训练,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使之能够运用于歌唱实践,才能灵活自如地表现歌唱艺术的真谛。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嗓音特性及演唱者的具体情况,用“美声唱法”的系统概念来探讨歌唱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美声唱法 发声训练 注意事项  在歌唱中,“发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我们歌唱的基础,
期刊
我在做——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  11月7日13点整,继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开幕式之后,音乐周的首场活动“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展开。参与本场讨论的非遗传承人有子位吹歌第12代传人王如海、洞经音乐传承人杨友和、丽江纳西族著名民间艺术家和民达、纳西民歌省级传承人李秀香、白沙细乐省级传承人和凛毅和举毅兄弟、坡芽歌书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参
期刊
2014年11月9日上午十点半,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风花雪月——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特色”讲座。主讲人赵全胜是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滇西少数民族及白族民居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声乐教育研究,近年主持科研和教改项目7项,获得省级以上业务奖项40余项,发表论文、作品5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2013年他与“金花组合”应邀随教育部代表团参加奥地利中国艺术节,并参加了由
期刊
2014年11月8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第二日的第一场活动“一方水土——苏州评弹及其艺术特色”讲座,于上午9:30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是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洁。陈洁在此场讲座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发展历程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讲述。从中既流露着在地学者对苏州评弹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又昭示了学者群体对苏州评弹未来传承与发展之路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讲座开始之
期刊
2014年11月8日13:00,“你在说——首届‘英才扶持计划’入选者众人谈”座谈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本场座谈会与昨日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参与者的“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相对应,发言者为奋斗在各大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群体。座谈会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的艺术总监、执行人和云峰教授主持。  参与本次座谈会讨论的,是首届“英才扶持计划”(2014)的部分入选者。“英才
期刊
2014年12月的第一天,笔者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乐团祁卫东副团长来到梁广程老师位于北京的家中,聆听梁老师为我们讲述自己传奇的音乐人生。  1935年,梁老师出生于广州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烟厂工人。五岁时,为了躲避日军,全家来到广东省曲江一带的山区,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抗战胜利后,十岁的他随母亲回到广州,因生活无着,经人介绍进入广州基督教会办的童光孤儿院,就读小学三年级。孤儿院
期刊
2014年11月9日下午两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汪瑶,她曾主持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西部课题等十余个,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坡芽歌书。坡芽歌书是2006年初在云南富宁壮族文化普查时偶然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符号来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