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见证千年风雨沧桑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桥。视觉中国

  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中国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当时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毫不示弱,世界上最早的跨海大桥便坐落在泉州,它就是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然而,在四大古桥当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大抵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省洛阳市的桥。然而,这座桥并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之远的福建省泉州市。
  洛阳桥之所以名为洛阳桥,原因就在于它上跨洛阳江出海口。洛阳江的主干流发源于福建泉州的朴鼎山南麓,最后注入泉州湾。洛阳江之所以叫作洛阳江,也有其渊源。相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得西晋京都洛阳的许多世家大族南渡至泉州附近,发现该河周边的风景和洛阳有些相似,遂得名洛阳江。
  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当地的洛阳江口仅有一座万安渡口供两岸的百姓渡船过江。然而,由于该地是洛阳江的入海口,风高浪急,往往“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沿岸百姓连续数日无法渡江。北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洛阳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并架上木板供人们过江,但这样的简易桥经常被风浪冲垮。
  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工程。修建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海口的狂潮急水,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文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艘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
  此外,桥梁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更是一个难题。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详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就是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體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然而,采用养殖海蛎作为加固桥墩的手段,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竟然是“防盗”。洛阳桥下的海蛎自桥梁建成开始就频频被盗挖,北宋元丰年间就曾有官员上奏,请求朝廷下令将盗挖洛阳桥海蛎的人判处两年监禁。
  洛阳桥的修建历时将近7年,耗银1400万两左右,建成后的洛阳桥长约1200米,宽约5米,拥有桥墩46座,雄伟无比,而这座跨江接海巍峨宏壮的大石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洛阳桥建成之后,不少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颂,比如两宋之交的理学家、曾当过朱熹老师的刘子翚就为洛阳桥作过诗,首联写道:“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既写出了洛阳桥如虹的气势,也道明了洛阳桥为两岸百姓带来的福祉。
  南宋时期,在隆兴北伐失败之后,主和派非议纷起,当时的名臣王十朋上疏指明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最后王十朋的主战思想不仅未被采纳,他本人也被外放。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在泉州期间,他便写下一首《洛阳桥》,诗中说:“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中原相隔“万里”遥不可及,但诗人在南方的泉州却看到了一座“洛阳桥”。洛阳桥造福一方人民,固然让人欣喜,然而,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却又让诗人悲戚无奈、黯然神伤。
  南宋后期文坛领袖之一的刘克庄也曾经为洛阳桥写过三首诗歌,其中一首写道:“面跨虚空趾没潮,长鲸吹浪莫漂摇。”这是赞颂洛阳桥的雄伟,而另外一首看起来就比较有趣味,诗中结尾写道:“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西京指的就是宋代三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之一的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只不过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三京早已落入异族之手,诗人虽然表达了自己初见洛阳桥时的意外之感,却也同样折射出一种对南宋朝廷前途未卜的担忧与惆怅。
  在之后的岁月当中,洛阳桥屡经毁坏与修复。1932年,抗日名将蔡廷锴驻军泉州之时,将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桥面也增高两米。1938年4月,洛阳桥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一段桥面,之后多次遭到损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桥经整修才完全恢复通车,如今的洛阳桥是经过详细勘察之后重新修复的,已恢复古桥旧貌。
  洛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当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座了。诗人余光中在83岁高龄时,曾耗时一个多小时走完洛阳桥,回去之后写出了《洛阳桥》这首诗:“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诗里道尽了游子的心声,一篇《洛阳桥》承载着游子的几多乡愁!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战士在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军队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工作的重要原点。唯有守住群众纪律红线,才能永远把党的事业与最广泛的民心牢牢系在一起。一条流传近百年的纪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挺进时,队伍中人员成分还很复杂,少数士兵无组织无纪律。行军途中,有的战士发现了一块红薯地,便抢着挖红薯吃。
期刊
人民视觉  2012年11月15日,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刚刚当选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与中外记者见面。他代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向人民庄重承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
期刊
2021年6月25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党支部30多名党员面对巨幅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视觉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众多解答中,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制度优势,无疑是一个重要而耀眼的密码。一  “不发枪、不发炮,就发干部和电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从延安派出大批干部到敌后工作,建立、发展并壮大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抗日战争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新华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  打铁必须自身硬,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面分析党
期刊
油画《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罗工柳  回溯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一路发展壮大的背后,加强作风建设这条红线,鲜明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作风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百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会以一种巨大的历史自觉,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战争环境下,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安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法,出现于党的文献中尚属首次,其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昂扬的、蓬勃的文化自信,我们当深悟之、躬行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
期刊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刘永坦一生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
期刊
1952年2月10日,保定体育场公审刘青山、张子善大会现场。《河北日报》  1952年2月10日,伴着两声振聋发聩的枪响,历经硝烟炮火的革命功臣刘青山、张子善倒在了新中国反腐第一枪下。中国共产党用响亮的枪声向世人表明了反腐肃纪的决心和勇气。  翻阅尘封的档案,品读泛黄的报纸,在铁腕反腐风暴强劲的今天,我们重新打捞还原那段历史,让新中国反腐第一枪的枪声洞穿时空,再次发出震慑回响。贪欲难填——171万
期刊
2021年8月17日,一位滿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
期刊
目击群众说:  “如果他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放弃救人,自己一定能上岸。但是他在最后還是拼尽全身力气把第二个孩子托举出水面,递给后面接力的人。”  同事说:  “曾经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遥远,直到王红旭老师用生命拯救了两个生命,这种大义让我们更有信仰。王红旭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会化作万物,一路相随——在身边,在心里。”  同学说:  “救人是他的本能反应,无论做什么,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儿子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