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逸飞(1946—2005)是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流。他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曾任油画组负责人。1980年旅美后,他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尽管他以“大美术”的理念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但其创作的一系列美术作品,还是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一座高峰,其中就包含红色题材的绘画。
在这些已成为美术经典的红色题材绘画里,陈逸飞始终在坚持追求自然的真实、对美感语言的探索与突破。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前苏联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注重结构与色彩的协调运用,以及注重对于光的处理;在对作品视觉效果重视的同时,更强调出了要在传统的艺术形象中挖掘新的主题与内涵,使得他的红色题材绘画与其他时期的画风区别开来。
红遍全国的《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
1969年5月,金训华分配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双河大队插队落户,8月15日下午,因特大山洪暴发,为抢救国家物资牺牲于激流中。当时陈逸飞、徐纯中就根据他的事迹,共同创作了水粉画《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图1),并发表在《红旗》杂志上。
1970年1月21日,原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文19《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邮票1套1枚。这套邮票由北京邮票厂设计,设计者在有关金训华事迹的多幅宣传画和照片中进行了选择,最后决定采用《红旗》杂志上的这幅宣传画。杂志发表画作署名是“逸中”,即陈逸飞和徐纯中合作的笔名,这让陈逸飞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当年,24岁的陈逸飞就已入党并被任命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的负责人,成为了上海油画领域的带头人。
生动传神的《开路先锋》
1971至1972年,陈逸飞先后创作了《开路先锋》《红旗颂》和《黄河颂》三幅大型油画,这三幅早期的代表作为他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并使他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界备受瞩目的青年画家。其中《开路先锋》(图2)创作于1972年,当时恰好是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于是,陈逸飞和魏景山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回来后就画了这幅画。在这幅油画上,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作品中的人物十分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且画面的细节表现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生动传神。
这幅作品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上,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画家沈嘉蔚回忆看到《开路先锋》时的感觉说:“在全国美展上看到《开路先锋》,当下镇住,为主角那件柠檬黄的背心与全画青灰色的交响而激动不已。”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多数作品都是以具有政治意义的生活场面为主,像《开路先锋》这样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作品难得一见。而那件柠檬黄色的背心,表现了陈逸飞对于美的极致追寻。
意义独特的《红旗颂》
油画《红旗颂》为陈逸飞一生创作中无与伦比的系列组画,由《红旗之一》与《红旗之二》所组构。1972年创作这件作品时,陈逸飞才25岁。《红旗之一》(图3)描绘在战壕下举着红旗正要冲锋陷阵的解放军;《红旗之二》(图4)呈现身着校服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的年轻学子。
作品在两相对照下,呈现一种独特的“传承”意义:前者代表革命先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斗,解放全中国;后者则表现新一代纪念先烈,决心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的信念。在《红旗之一》之中,艺术家显示其对于战地气氛的描绘与技巧的高度掌握,如对人物的描绘十足生动:最前方的人物右手拿长枪左手拿红旗,引领着战地突击队,左边的人物拿着炸药包,带有强烈的戏剧感,战士脸上的肤色显示其长期暴露于战火硝烟之中,而身上的衣服沾满了尘土。在后方的背景,还可见壕沟处连天的烽火,诠释的是真实战争中的场景与氛围,此在当时为一个十足大胆的艺术创举。
关注鲁迅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之后,陈逸飞的人生和艺术仍在前行,并于1973年创作了《兴旺发达》(图5),1974年创作了《写于长夜——鲁迅》,1976年创作了《南来北往》(图6),1977年创作了《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等一批优秀绘画作品。他关注鲁迅的文化影响,鲁迅也是这个阶段被画家们关注的题材。
其中,陈逸飞的油画《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图7),画面表现的是1935年底,鲁迅从外国友人史沫特莱处得知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消息。紧密关注红军长征动向的鲁迅自然欣喜万分,在史沫特莱建议下,病榻上的鲁迅与来访的茅盾商议联名发一份电报给红军,祝贺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胜利。据茅盾事后回忆:“一九三六年春节后的某一天,我照例到一些老朋友家去‘拜年’,也到了鲁迅家中。告辞时,鲁迅送我下楼。走到楼梯中央,鲁迅忽然站住对我说:‘史沫特莱告诉我,红军长征已抵达陕北,她建议我们给中共中央拍一份贺电,祝贺胜利。’我也停住脚步道:‘好呀!’鲁迅继续往下走,又说:‘电文不用长,简短几句就行。’我点着头,转念又问道:‘可是电报怎样发出去呢?’鲁迅说:‘交给史沫特莱,她总有办法发出去的。’”
最终,鲁迅和茅盾经过商量,由鲁迅起草,两人共同署名,这封电报委托史沫特莱通过第三国际从法国转发到陕北。电报内容如下:“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建党题材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中,“建党”是一个既经典又颇受重视的题材。一批建党题材美术经典,生动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融汇成一部恢宏壮阔的视觉史诗,在历史和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影响深远。而陈逸飞1977年创作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图8),无疑是展现“一大”上海会议的会场场景中最重要作品之一,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红色美術经典。 油画在场景构思上并没有选择全景式切入,而是在具体考察会场陈设等细节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进行了局部表现;在画面背景的空间处理上采用了两个墙壁交接的位置,其红漆木板墙与白色砖墙的交叉凸显了空间纵深,两墙色彩的对撞更是将主视角直接聚焦在交接墙前的青年毛泽东身上。画面采用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6位一大代表,站着讲话的毛泽东是画面的焦点。画中人物表情庄严、坚毅,充满信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远大前程。陈逸飞巧妙地取会议一角,并用极简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氛围,显现出还原历史场景的匠心。
画面生动的《占领总统府》
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创作的《占领总统府》(图9),从构思到创作经历了数年之久。这件作品通过另一种全新的视觉角度,注重了对历史主题的再现。油画表现了一组普通的战士形象,他们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全景式的构图充分展示出每个战士在总统府上升起红旗时获得胜利的那一刻的姿态、表情以及无法言表的激动心情。处在人群最前面的一位战士,他扯下了已是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面对着阳光下鲜血染红的旗帜,指挥员伸出手腕看表,为的是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站在后面的战士们一个个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红旗升起,左侧的一队战士,兴奋地举着手中的枪向总统府冲来。整个画面生动地描绘出真实历史事件。
这幅史诗性的作品,画面具有浓郁历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实性、独特的表现魅力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使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画面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共鸣。后来这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引起了巨大轰动,而《占领总统府》的成功创作,稳固了陈逸飞在中国油画界的地位。
创意非凡的《刑场上的婚礼》
从1978年始,陈逸飞还与蔡江白联合创作了油画《刑场上的婚礼》,这是用三联画的形式来表现的三幅作品,包括《不朽的青春》《只要主义真》《寒凝大地》,展现了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红色传奇爱情故事,“他们向狱中战友诀别”“他们在刑场上最后相拥”“他们枕着大地在长眠中永生”成为这三幅作品的主题。陈逸飞没有就刑场上的婚礼本身的事件来创作作品,他通过英雄主义的创作思路,表现出这对刑场恋人在死亡面前,却镇定自若地彼此依偎在一起的浪漫场景。
《刑场上的婚礼》表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州省委候补委员,投入广州起义准备工作。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准备广州起义。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常委,再次与陈铁军回到广州,重建党的机关。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在狱中,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他们死刑。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婚礼,从而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女共产党员陈铁军一起,在广州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对于这段革命传奇爱情故事的油画,陈逸飞的创作构思清晰明达。按照已有的英雄题材的创作思路,如果从“刑场上的婚礼”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和文学性切入难免落入俗套,因为用绘画去表达一些情节和真实的故事并不是绘画的长处。在对《刑场上的婚礼》素材的挑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创意。蔡江白回忆说:“陈逸飞对男女主角模特的挑选十分重视,直到我第三次找到合适的模特儿他才满意。对于次要角色的挑选,他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从雕塑组的章永浩(上海外滩雕塑陈毅像的作者)到摄影的小顾,许多同事成为了陈逸飞画中的模特儿。”
“由于他对女性观察的细微,由我画男主角,他来画女主角。他说女性有习惯性提裙子的动作,这会加强女性的特点和美。还说女性走路,千万不要将脚画成外八字。对于构草图的我,他时常给我出主意,我对他的意圖体现不出时,他便亲自上马改上几笔。在整体调整时,他确实是一个高手,把握得非常好,许多细节均藏到黑暗中去。对女牢中的主要难友的手的安排,陈逸飞认为无奈也是一种态度,主张将手放下,这正好与男牢中一位难友的手放下呼应,然而又有不同变化,然而奥妙就在其中了。”
其中油画《不朽的青春》(图10),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暗蓝色浑厚的基调,“在蓝色里主要因素是暗”(黑格尔语),红墙则象征革命的曙光。作品的构图还打破常规,大胆地把烈士面向的画面,小于背后的空间,人物的脸部“对象在照明中显现为饱满圆整的东西的过程”(引自黑格尔《美学》)。牢里的人仿佛要冲出来,手铐、脚镣、人物衣纹、墙壁逼真如实,好像能够听到“叮叮当”的铁链声。这幅作品为《解放军画报》的约稿(原名《视死如归》),曾发表在1978年12月出版的刊物上,原是由陈逸飞构思创作的黑白水粉小稿。后来陈逸飞出国,一晃27年,搁浅至其去世后,才由蔡江白填补完成。
陈逸飞在油画作品《只要主义真》(图11)中,更是人性化地表达了刑场上的爱情,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风采!整体画面采用了亮黄色做背景,人物的状态即使身戴铁链,也从容庄重而又充满了未来的希望。画中的周文雍和陈铁军深情相拥,周文雍低头凝视的眼神沉着;而陈铁军仰头凝望的眼神充满了泪水,是从容也是无悔的。整幅构图用仰视的角度来刻画宏伟而修长的人像,在背景落日的不同层次的黄色渲染中更显得人物表情的空灵,对于死亡的从容和永生的象征在画面中显得淋漓尽致。脚边摇曳的野菊花,也代表着沉默的爱情。
油画《寒凝大地》(图12),则在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获得了油画类作品最高奖。其名出自近现代鲁迅的《无题》一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意为人民的鲜血灌溉了祖国大地,先烈们壮烈牺牲的精神培育了广大人民,使他们成长为劲草般的坚强战士。而从作品画面中可见,鲁迅的《无题》与陈逸飞的《寒凝大地》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纵观以上陈逸飞的红色题材绘画,可见这些作品坚持着他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以及突破传统观念、深刻挖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它们通过写实主义风格,体现出具象的美感;而对艺术形象的深度塑造,则完美表达出作品中主题的思想,更凸显出其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在这些已成为美术经典的红色题材绘画里,陈逸飞始终在坚持追求自然的真实、对美感语言的探索与突破。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前苏联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注重结构与色彩的协调运用,以及注重对于光的处理;在对作品视觉效果重视的同时,更强调出了要在传统的艺术形象中挖掘新的主题与内涵,使得他的红色题材绘画与其他时期的画风区别开来。
红遍全国的《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
1969年5月,金训华分配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双河大队插队落户,8月15日下午,因特大山洪暴发,为抢救国家物资牺牲于激流中。当时陈逸飞、徐纯中就根据他的事迹,共同创作了水粉画《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图1),并发表在《红旗》杂志上。
1970年1月21日,原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文19《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邮票1套1枚。这套邮票由北京邮票厂设计,设计者在有关金训华事迹的多幅宣传画和照片中进行了选择,最后决定采用《红旗》杂志上的这幅宣传画。杂志发表画作署名是“逸中”,即陈逸飞和徐纯中合作的笔名,这让陈逸飞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当年,24岁的陈逸飞就已入党并被任命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的负责人,成为了上海油画领域的带头人。
生动传神的《开路先锋》
1971至1972年,陈逸飞先后创作了《开路先锋》《红旗颂》和《黄河颂》三幅大型油画,这三幅早期的代表作为他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并使他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界备受瞩目的青年画家。其中《开路先锋》(图2)创作于1972年,当时恰好是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于是,陈逸飞和魏景山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回来后就画了这幅画。在这幅油画上,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作品中的人物十分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且画面的细节表现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生动传神。
这幅作品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上,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画家沈嘉蔚回忆看到《开路先锋》时的感觉说:“在全国美展上看到《开路先锋》,当下镇住,为主角那件柠檬黄的背心与全画青灰色的交响而激动不已。”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多数作品都是以具有政治意义的生活场面为主,像《开路先锋》这样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作品难得一见。而那件柠檬黄色的背心,表现了陈逸飞对于美的极致追寻。
意义独特的《红旗颂》
油画《红旗颂》为陈逸飞一生创作中无与伦比的系列组画,由《红旗之一》与《红旗之二》所组构。1972年创作这件作品时,陈逸飞才25岁。《红旗之一》(图3)描绘在战壕下举着红旗正要冲锋陷阵的解放军;《红旗之二》(图4)呈现身着校服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的年轻学子。
作品在两相对照下,呈现一种独特的“传承”意义:前者代表革命先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斗,解放全中国;后者则表现新一代纪念先烈,决心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的信念。在《红旗之一》之中,艺术家显示其对于战地气氛的描绘与技巧的高度掌握,如对人物的描绘十足生动:最前方的人物右手拿长枪左手拿红旗,引领着战地突击队,左边的人物拿着炸药包,带有强烈的戏剧感,战士脸上的肤色显示其长期暴露于战火硝烟之中,而身上的衣服沾满了尘土。在后方的背景,还可见壕沟处连天的烽火,诠释的是真实战争中的场景与氛围,此在当时为一个十足大胆的艺术创举。
关注鲁迅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之后,陈逸飞的人生和艺术仍在前行,并于1973年创作了《兴旺发达》(图5),1974年创作了《写于长夜——鲁迅》,1976年创作了《南来北往》(图6),1977年创作了《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等一批优秀绘画作品。他关注鲁迅的文化影响,鲁迅也是这个阶段被画家们关注的题材。
其中,陈逸飞的油画《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图7),画面表现的是1935年底,鲁迅从外国友人史沫特莱处得知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消息。紧密关注红军长征动向的鲁迅自然欣喜万分,在史沫特莱建议下,病榻上的鲁迅与来访的茅盾商议联名发一份电报给红军,祝贺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胜利。据茅盾事后回忆:“一九三六年春节后的某一天,我照例到一些老朋友家去‘拜年’,也到了鲁迅家中。告辞时,鲁迅送我下楼。走到楼梯中央,鲁迅忽然站住对我说:‘史沫特莱告诉我,红军长征已抵达陕北,她建议我们给中共中央拍一份贺电,祝贺胜利。’我也停住脚步道:‘好呀!’鲁迅继续往下走,又说:‘电文不用长,简短几句就行。’我点着头,转念又问道:‘可是电报怎样发出去呢?’鲁迅说:‘交给史沫特莱,她总有办法发出去的。’”
最终,鲁迅和茅盾经过商量,由鲁迅起草,两人共同署名,这封电报委托史沫特莱通过第三国际从法国转发到陕北。电报内容如下:“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建党题材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中,“建党”是一个既经典又颇受重视的题材。一批建党题材美术经典,生动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融汇成一部恢宏壮阔的视觉史诗,在历史和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影响深远。而陈逸飞1977年创作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图8),无疑是展现“一大”上海会议的会场场景中最重要作品之一,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红色美術经典。 油画在场景构思上并没有选择全景式切入,而是在具体考察会场陈设等细节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进行了局部表现;在画面背景的空间处理上采用了两个墙壁交接的位置,其红漆木板墙与白色砖墙的交叉凸显了空间纵深,两墙色彩的对撞更是将主视角直接聚焦在交接墙前的青年毛泽东身上。画面采用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6位一大代表,站着讲话的毛泽东是画面的焦点。画中人物表情庄严、坚毅,充满信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远大前程。陈逸飞巧妙地取会议一角,并用极简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氛围,显现出还原历史场景的匠心。
画面生动的《占领总统府》
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创作的《占领总统府》(图9),从构思到创作经历了数年之久。这件作品通过另一种全新的视觉角度,注重了对历史主题的再现。油画表现了一组普通的战士形象,他们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全景式的构图充分展示出每个战士在总统府上升起红旗时获得胜利的那一刻的姿态、表情以及无法言表的激动心情。处在人群最前面的一位战士,他扯下了已是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面对着阳光下鲜血染红的旗帜,指挥员伸出手腕看表,为的是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站在后面的战士们一个个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红旗升起,左侧的一队战士,兴奋地举着手中的枪向总统府冲来。整个画面生动地描绘出真实历史事件。
这幅史诗性的作品,画面具有浓郁历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实性、独特的表现魅力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使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画面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共鸣。后来这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引起了巨大轰动,而《占领总统府》的成功创作,稳固了陈逸飞在中国油画界的地位。
创意非凡的《刑场上的婚礼》
从1978年始,陈逸飞还与蔡江白联合创作了油画《刑场上的婚礼》,这是用三联画的形式来表现的三幅作品,包括《不朽的青春》《只要主义真》《寒凝大地》,展现了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红色传奇爱情故事,“他们向狱中战友诀别”“他们在刑场上最后相拥”“他们枕着大地在长眠中永生”成为这三幅作品的主题。陈逸飞没有就刑场上的婚礼本身的事件来创作作品,他通过英雄主义的创作思路,表现出这对刑场恋人在死亡面前,却镇定自若地彼此依偎在一起的浪漫场景。
《刑场上的婚礼》表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州省委候补委员,投入广州起义准备工作。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准备广州起义。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常委,再次与陈铁军回到广州,重建党的机关。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在狱中,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他们死刑。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婚礼,从而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女共产党员陈铁军一起,在广州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对于这段革命传奇爱情故事的油画,陈逸飞的创作构思清晰明达。按照已有的英雄题材的创作思路,如果从“刑场上的婚礼”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和文学性切入难免落入俗套,因为用绘画去表达一些情节和真实的故事并不是绘画的长处。在对《刑场上的婚礼》素材的挑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创意。蔡江白回忆说:“陈逸飞对男女主角模特的挑选十分重视,直到我第三次找到合适的模特儿他才满意。对于次要角色的挑选,他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从雕塑组的章永浩(上海外滩雕塑陈毅像的作者)到摄影的小顾,许多同事成为了陈逸飞画中的模特儿。”
“由于他对女性观察的细微,由我画男主角,他来画女主角。他说女性有习惯性提裙子的动作,这会加强女性的特点和美。还说女性走路,千万不要将脚画成外八字。对于构草图的我,他时常给我出主意,我对他的意圖体现不出时,他便亲自上马改上几笔。在整体调整时,他确实是一个高手,把握得非常好,许多细节均藏到黑暗中去。对女牢中的主要难友的手的安排,陈逸飞认为无奈也是一种态度,主张将手放下,这正好与男牢中一位难友的手放下呼应,然而又有不同变化,然而奥妙就在其中了。”
其中油画《不朽的青春》(图10),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暗蓝色浑厚的基调,“在蓝色里主要因素是暗”(黑格尔语),红墙则象征革命的曙光。作品的构图还打破常规,大胆地把烈士面向的画面,小于背后的空间,人物的脸部“对象在照明中显现为饱满圆整的东西的过程”(引自黑格尔《美学》)。牢里的人仿佛要冲出来,手铐、脚镣、人物衣纹、墙壁逼真如实,好像能够听到“叮叮当”的铁链声。这幅作品为《解放军画报》的约稿(原名《视死如归》),曾发表在1978年12月出版的刊物上,原是由陈逸飞构思创作的黑白水粉小稿。后来陈逸飞出国,一晃27年,搁浅至其去世后,才由蔡江白填补完成。
陈逸飞在油画作品《只要主义真》(图11)中,更是人性化地表达了刑场上的爱情,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风采!整体画面采用了亮黄色做背景,人物的状态即使身戴铁链,也从容庄重而又充满了未来的希望。画中的周文雍和陈铁军深情相拥,周文雍低头凝视的眼神沉着;而陈铁军仰头凝望的眼神充满了泪水,是从容也是无悔的。整幅构图用仰视的角度来刻画宏伟而修长的人像,在背景落日的不同层次的黄色渲染中更显得人物表情的空灵,对于死亡的从容和永生的象征在画面中显得淋漓尽致。脚边摇曳的野菊花,也代表着沉默的爱情。
油画《寒凝大地》(图12),则在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获得了油画类作品最高奖。其名出自近现代鲁迅的《无题》一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意为人民的鲜血灌溉了祖国大地,先烈们壮烈牺牲的精神培育了广大人民,使他们成长为劲草般的坚强战士。而从作品画面中可见,鲁迅的《无题》与陈逸飞的《寒凝大地》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纵观以上陈逸飞的红色题材绘画,可见这些作品坚持着他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以及突破传统观念、深刻挖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它们通过写实主义风格,体现出具象的美感;而对艺术形象的深度塑造,则完美表达出作品中主题的思想,更凸显出其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