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形成原因
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中国地方债务问题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中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中国地方债务规模的发展扩大,不仅与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也深受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推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深化改革,地方政府相继成立国企性质的投资公司,这类公司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融资。1994年,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出现中央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开始向投资公司募集资金,这也让投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也放宽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政府债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种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规模不容忽视。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部分债务并没有包含在政府债务的名义规模中,因此会给地方政府造成错觉,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并未重视或有债务问题,持续发放政府债务。但是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在某个时间点上却会转化为现实债务,妨碍财政的正常运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引起债务危机。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加强对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监管,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和化解这部分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也与债务本身的累积效应相关。政府债务具有还本付息的特性,当债务到偿还期时,新发行债务要用于还本付息。随着债务发行年数的累积,历年发行的债务规模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才足以用来支付到期债务及利息额,债务的累积效应显现,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正面效应
1、资源配置效应
资源配置是指在不同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每个社会,都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中。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作为补充性主体,两者共同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的配置作用具有强的目的性,可以根据政策的要求,采用多种途径,在遵循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指导资源配置。如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历年债务支出填报表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债务支出主要用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大型的长期的项目一般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部门,可以为私人资本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政府权力引导资源,改变资源配置。这也就允许政府可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安排投资,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经济扩张效应
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消费、储蓄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当债务政策影响消费时,一般会对经济的短期增长产生影响。当债务政策影响储蓄时,则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影响。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其中,为国民收入,为消费,为投资,为政府财政支出,为常数,为边际消费倾向。联立可得
表示第 年债务发行额度,用表示债务依存度,则,可以推出,对求导,可得政府债务乘数
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债务可以通过乘数对经济起到扩张作用;同时,债务依存度与债务乘数反比例变化,债务依存度越小时,债务乘数越大,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大;当债务依存度越大时,债务乘数越小,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小。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债务规模对国民收入的扩张作用,需要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3、社会效应
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发放债务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特别是很多低收入群体,会提高他们的收入。因此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另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性,通过发放债务,或者为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机构等隐性债务提供担保,增强了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同时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整体环境。
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负面效应
1、加大地方财政风险
由于大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使得实际债务规模很大,但是名义债务规模却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这也就加大了地方财政风险。当实际债务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极容易发生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激化,破坏财政平衡。此时政府也无力偿还大规模债务,产生债务违约,甚至引发债务危机,为整个地方经济生活带来损失,产生严重的财政风险。
2、通货膨胀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要看政府举债是否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这需要根据债务的认购主体来定。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居民,那么政府举债使资金由居民向政府转移,只会对居民的储蓄或者消费产生影响,并没有影响货币供应量,因此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债务,则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扩张作用,导致社会通货增加,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3、挤出效应
以利率为中介的政府债务挤出效应假说认为,当政府为了增加支出发行债务进行融资时,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不变,会出现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的现象,这将引起市场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成本加大,引起私人投资减少。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一种情况是当政府举债募集资金时,会引起政府与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上产生竞争,减少资金流向民间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另外,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强的干预。在整个经济社会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融资部门势必会首先满足政府的融资计划,压缩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民间部门不得不去寻求成本较高的资金来源,这会使得民间部门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之后的投资能力。
四、研究结论
1、加强债务规模监管。当政府债务规模在适度范围之内时,能够合理配置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债务政策的正面效应凸显。当政府债务超过一定规模,挤出效应、通货膨胀等负面效应显著,甚至出现地方财政风险引发债务危机。在加强债务规模监管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
2、调整债务资金投资结构。在中国经济转轨期,政府通过发行债务募集到的资金走向应由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上来,着重注意结构性调整,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医疗教育、低收入群体的投资。
3、完善金融体制。在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干预较多,商业银行也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了便利平台,这一方面使债务快速累积,也使私人投资挤出等负面效应明显。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规范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保证银行的独立经营权和决策权,使双方维持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5)
[2]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5)
[3]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8)
[4]杜永潇,《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知识经济,2012(12)
[5]马拴友等,《国债预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2006(4)
[6]刘彦光、田光,《货币信息弱势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中国地方债务问题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中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中国地方债务规模的发展扩大,不仅与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也深受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推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深化改革,地方政府相继成立国企性质的投资公司,这类公司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融资。1994年,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出现中央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开始向投资公司募集资金,这也让投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也放宽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政府债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种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规模不容忽视。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部分债务并没有包含在政府债务的名义规模中,因此会给地方政府造成错觉,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并未重视或有债务问题,持续发放政府债务。但是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在某个时间点上却会转化为现实债务,妨碍财政的正常运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引起债务危机。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加强对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监管,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和化解这部分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也与债务本身的累积效应相关。政府债务具有还本付息的特性,当债务到偿还期时,新发行债务要用于还本付息。随着债务发行年数的累积,历年发行的债务规模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才足以用来支付到期债务及利息额,债务的累积效应显现,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正面效应
1、资源配置效应
资源配置是指在不同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每个社会,都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中。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作为补充性主体,两者共同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的配置作用具有强的目的性,可以根据政策的要求,采用多种途径,在遵循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指导资源配置。如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历年债务支出填报表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债务支出主要用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大型的长期的项目一般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部门,可以为私人资本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政府权力引导资源,改变资源配置。这也就允许政府可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安排投资,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经济扩张效应
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消费、储蓄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当债务政策影响消费时,一般会对经济的短期增长产生影响。当债务政策影响储蓄时,则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影响。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其中,为国民收入,为消费,为投资,为政府财政支出,为常数,为边际消费倾向。联立可得
表示第 年债务发行额度,用表示债务依存度,则,可以推出,对求导,可得政府债务乘数
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债务可以通过乘数对经济起到扩张作用;同时,债务依存度与债务乘数反比例变化,债务依存度越小时,债务乘数越大,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大;当债务依存度越大时,债务乘数越小,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小。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债务规模对国民收入的扩张作用,需要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3、社会效应
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发放债务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特别是很多低收入群体,会提高他们的收入。因此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另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性,通过发放债务,或者为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机构等隐性债务提供担保,增强了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同时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整体环境。
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负面效应
1、加大地方财政风险
由于大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使得实际债务规模很大,但是名义债务规模却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这也就加大了地方财政风险。当实际债务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极容易发生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激化,破坏财政平衡。此时政府也无力偿还大规模债务,产生债务违约,甚至引发债务危机,为整个地方经济生活带来损失,产生严重的财政风险。
2、通货膨胀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要看政府举债是否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这需要根据债务的认购主体来定。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居民,那么政府举债使资金由居民向政府转移,只会对居民的储蓄或者消费产生影响,并没有影响货币供应量,因此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债务,则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扩张作用,导致社会通货增加,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3、挤出效应
以利率为中介的政府债务挤出效应假说认为,当政府为了增加支出发行债务进行融资时,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不变,会出现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的现象,这将引起市场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成本加大,引起私人投资减少。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一种情况是当政府举债募集资金时,会引起政府与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上产生竞争,减少资金流向民间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另外,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强的干预。在整个经济社会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融资部门势必会首先满足政府的融资计划,压缩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民间部门不得不去寻求成本较高的资金来源,这会使得民间部门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之后的投资能力。
四、研究结论
1、加强债务规模监管。当政府债务规模在适度范围之内时,能够合理配置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债务政策的正面效应凸显。当政府债务超过一定规模,挤出效应、通货膨胀等负面效应显著,甚至出现地方财政风险引发债务危机。在加强债务规模监管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
2、调整债务资金投资结构。在中国经济转轨期,政府通过发行债务募集到的资金走向应由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上来,着重注意结构性调整,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医疗教育、低收入群体的投资。
3、完善金融体制。在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干预较多,商业银行也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了便利平台,这一方面使债务快速累积,也使私人投资挤出等负面效应明显。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规范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保证银行的独立经营权和决策权,使双方维持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5)
[2]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5)
[3]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8)
[4]杜永潇,《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知识经济,2012(12)
[5]马拴友等,《国债预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2006(4)
[6]刘彦光、田光,《货币信息弱势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