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到全国各地,各地都展开了素质教育改革,但是具体到农村地区,却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知识本位”与“应试”思想盛行等现象;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设备要落后于城镇地区,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本文将结合农村地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转变“知识本位”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本位”思想、转变“教室本位”思想三个角度来谈一谈笔者对农村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异便是历史知识是已经发生的人、事、物,教师是否能够将这些固定事实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使高中生结合现实社会来进行历史思辨,直接影响着农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历史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农村高中历史教师以本校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历史认知水平来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给高中生留出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历史思维,进而学会以发展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可从下几个角度展开教学指导:
转变“知识本位”教学理念
教师所树立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决定教学重点,“知识本位”思想也将导致“灌输”教学这种能够在短期内扩充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方法成为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然而,新课改不再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任务之上,而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应转变“知识本位”思想,树立以培养农村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为己任,选择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并促使高中生形成积极学习情感的历史资料,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素养。
就如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单元教学中,笔者便以新课改为指导设计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虎门销烟的产生、经过与结果,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英勇事迹,理解《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与签订影响;能力目标为:学生应通过笔者所提供的历史资料来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战争影响,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客观分析历史资料;情感目标为:在史论结合分析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分析与合作探讨的乐趣,通过真实历史,将鸦片战争放在国际背景下分析与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转变“教师本位”教学思想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并活跃在历史课堂之中的,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尤為明显。但是,现代教育论指出,信息时代已经大大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手段,且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之多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教学,而是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教师应发挥的作用是指挥者、促进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与学习能力。为此,农村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师本位”思想,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
就如在“辛亥革命”一课中,笔者以“孙中山葬礼”历史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情境。这个视频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央公园的葬礼仪式,数万人都自觉送葬,对此,笔者以“这是谁?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得拥戴与敬仰?”这个问题来引出“辛亥革命”,并为学生提供当时清政府“新政”与“预备立宪”等历史学习资料,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分析史料,总结发起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与发起原因等。在小组分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认真思考,结合资料与教材内容总结辛亥革命的兴起、发展、结果、原因与影响。整个过程以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有利于锻炼他们“论从史出”的分析能力,达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目的。
转变“教室本位”教学思想
转变“教室本位”教学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应以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探究来丰富与拓展历史教学范围,以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文化资源等来补充历史教材内容,以此来让农村高中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进而使其树立以史为鉴的思维品质,了解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许多农村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乡土文化,比如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民情、本地的历史名人与革命烈士等,甚至有许多历史底蕴丰富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历史博物馆与历史纪念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来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借助本地历史来组织学生探究家乡历史文化,使高中生学习与了解乡土资源发展,在拓展学习中树立热爱家乡、铭记历史等情感,以此来达到优化高中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且有许多客观条件制约了农村历史课程的教学发展。但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仍然要紧跟时代与新课改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来全面优化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时刻秉承以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理念来设计与组织历史教学活动。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异便是历史知识是已经发生的人、事、物,教师是否能够将这些固定事实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使高中生结合现实社会来进行历史思辨,直接影响着农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历史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农村高中历史教师以本校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历史认知水平来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给高中生留出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历史思维,进而学会以发展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可从下几个角度展开教学指导:
转变“知识本位”教学理念
教师所树立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决定教学重点,“知识本位”思想也将导致“灌输”教学这种能够在短期内扩充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方法成为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然而,新课改不再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任务之上,而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应转变“知识本位”思想,树立以培养农村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为己任,选择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并促使高中生形成积极学习情感的历史资料,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素养。
就如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单元教学中,笔者便以新课改为指导设计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虎门销烟的产生、经过与结果,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英勇事迹,理解《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与签订影响;能力目标为:学生应通过笔者所提供的历史资料来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战争影响,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客观分析历史资料;情感目标为:在史论结合分析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分析与合作探讨的乐趣,通过真实历史,将鸦片战争放在国际背景下分析与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转变“教师本位”教学思想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并活跃在历史课堂之中的,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尤為明显。但是,现代教育论指出,信息时代已经大大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手段,且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之多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教学,而是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教师应发挥的作用是指挥者、促进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与学习能力。为此,农村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师本位”思想,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
就如在“辛亥革命”一课中,笔者以“孙中山葬礼”历史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情境。这个视频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央公园的葬礼仪式,数万人都自觉送葬,对此,笔者以“这是谁?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得拥戴与敬仰?”这个问题来引出“辛亥革命”,并为学生提供当时清政府“新政”与“预备立宪”等历史学习资料,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分析史料,总结发起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与发起原因等。在小组分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认真思考,结合资料与教材内容总结辛亥革命的兴起、发展、结果、原因与影响。整个过程以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有利于锻炼他们“论从史出”的分析能力,达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目的。
转变“教室本位”教学思想
转变“教室本位”教学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应以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探究来丰富与拓展历史教学范围,以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文化资源等来补充历史教材内容,以此来让农村高中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进而使其树立以史为鉴的思维品质,了解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许多农村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乡土文化,比如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民情、本地的历史名人与革命烈士等,甚至有许多历史底蕴丰富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历史博物馆与历史纪念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来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借助本地历史来组织学生探究家乡历史文化,使高中生学习与了解乡土资源发展,在拓展学习中树立热爱家乡、铭记历史等情感,以此来达到优化高中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且有许多客观条件制约了农村历史课程的教学发展。但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仍然要紧跟时代与新课改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来全面优化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时刻秉承以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理念来设计与组织历史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