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努力为政治课中增加三个引导学生兴趣的环节:设疑引趣、生动有趣、联系导趣。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设疑引趣 生动有趣 联系导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73-01
在当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死记硬背的现象是教学面临的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果。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有趣,既是教学任务的要求,又是教学对象的要求。从教育任务看,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就要求教师把政治课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可塑性大。这为教师开展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因素。
1 设疑引趣
所谓设疑,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探索。这样可以唤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韩愈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设问:“从马尾巴上拔去一根毛,能否使它变秃?”学生们立即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肯定不会”,有的说:“那不一定”,也有的说:“一定会”。于是,我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地拔下去,能否找到某一根毛使它就变秃了呢?”同学们便一下处于沉思之中。当大家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当加以启发、诱导,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2 生动有趣
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要用理论去说明实际;另一方面又要从实际归纳概括和验证理论,要善于运用典故、成语、诗词名句、至理名言等来画龙点睛地说明比较难以理解的政治理论。融德育于智育之中,寓思想说教于具体事例之中。
例如,在讲物质和意识辩正关系原理时,“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说明不能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用吹草动、水涨船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主次矛盾时,先要同学们弄清“擒贼”为什么要先擒王。“牵牛”为什么只能牵鼻子?“打蛇”为什么先打七寸?不言而喻学生自然会悟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中心和关键,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的道理。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境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3 联系导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学生不是讨厌这门课程,而是对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基本原理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国内外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说明力。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前几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我们党和政府并未对此加以评论,而是声明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中国政府不干涉别国内政,我们愿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我把这一内容与政治常识“我国的对外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政府一贯信守这一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实践证明,由于中国政府坚持了这一原则朋友遍天下,越来越强大。通过分析,同学们看到党和国家处理问题的正确,从而激起了学习政治理论的浓厚兴趣。
总之,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政治教师要大胆突破课本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兴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气与活力。同时,只要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会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无穷、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设疑引趣 生动有趣 联系导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73-01
在当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死记硬背的现象是教学面临的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果。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有趣,既是教学任务的要求,又是教学对象的要求。从教育任务看,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就要求教师把政治课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可塑性大。这为教师开展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因素。
1 设疑引趣
所谓设疑,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探索。这样可以唤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韩愈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设问:“从马尾巴上拔去一根毛,能否使它变秃?”学生们立即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肯定不会”,有的说:“那不一定”,也有的说:“一定会”。于是,我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地拔下去,能否找到某一根毛使它就变秃了呢?”同学们便一下处于沉思之中。当大家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当加以启发、诱导,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2 生动有趣
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要用理论去说明实际;另一方面又要从实际归纳概括和验证理论,要善于运用典故、成语、诗词名句、至理名言等来画龙点睛地说明比较难以理解的政治理论。融德育于智育之中,寓思想说教于具体事例之中。
例如,在讲物质和意识辩正关系原理时,“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说明不能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用吹草动、水涨船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主次矛盾时,先要同学们弄清“擒贼”为什么要先擒王。“牵牛”为什么只能牵鼻子?“打蛇”为什么先打七寸?不言而喻学生自然会悟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中心和关键,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的道理。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境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3 联系导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学生不是讨厌这门课程,而是对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基本原理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国内外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说明力。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前几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我们党和政府并未对此加以评论,而是声明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中国政府不干涉别国内政,我们愿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我把这一内容与政治常识“我国的对外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政府一贯信守这一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实践证明,由于中国政府坚持了这一原则朋友遍天下,越来越强大。通过分析,同学们看到党和国家处理问题的正确,从而激起了学习政治理论的浓厚兴趣。
总之,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政治教师要大胆突破课本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兴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气与活力。同时,只要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会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无穷、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