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是小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并不在考试范畴之内,但是对于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即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及样品展示讨论教学三个方面,对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逐渐引发小学教学的重视。但是,小学美术老师不能再继续沿用以往的美术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学,而应当从学生学习兴趣、绘画能力以及绘画技巧的学习和掌握等方面出发,切实提升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保障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老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之前,其首先要学会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既是开展美术有效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因为美术毕竟不在期末考试的范围之内,其对小学生所形成的约束力也就会相对减弱,只有激发起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其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美术学习,美术老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也才能够得以顺利开展。但是,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并不简单,需要美术老师借助具体教学内容不断地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人物创作之前,美术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偶像吗?”学生:“有。”/“我喜欢李易峰。”/“我喜欢孙俪。”老师:“这些影视明星都很好看,大家想一想,假如你们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会送她一件什么礼物呢?”学生:“他们似乎什么也不缺。”/“送她一幅画像。”老师:“没错,其他的礼物无法表达出你们对他的心意,但是你的艺术创作最能够吸引自己偶像的注意力。”学生:“但是我们不会画人物。”老师:“不会可以学习呀,老师今天就教给你们人物绘画的方法,你们学会之后就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其他人物进行绘画,到时我们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好吗?”学生:“好。”
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观察力是影响美术创作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是要美术老师要求学生盯着某物看,而是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激发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更具生命力。
例如,美术老师在训练小学生观察能力教学时,可以先从大家共同的生活环境入手。老师:“同学们,我们校园的花池里面都有哪些植物?”学生:“有小草。”/“有花。”老师:“有几种小草,又有几种花?”学生:“好多种,具体没有数过。”老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到花池旁边进行观察,然后回来告诉老师,看看究竟有几种花朵,好吗?”学生:“好。”在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咨询学生:“月季花具体什么样,有几朵花瓣?”學生:“不知道。”老师:“请同学们继续回去观察。”待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咨询学生:“花瓣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红色的。”。老师:“整片花瓣都是红色的吗?具体是哪种红色?花瓣中的红色均匀吗?”学生:“没注意。”老师:“请同学们继续回去观察。”待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向学生抛出新的问题,随着问题点的越发细致,学生对于花池中各种植物的特点了解的也就更清楚。在学生来回往返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观察的具体方法。
三、样品展示讨论教学
所谓样品展示讨论教学,指的是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可以优秀作品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效仿,即从实践角度,切实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创作技巧。当然,样品展示教学并不是鼓励性的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吸收多方面的意见,共同研究或者品评优秀美术作品,加深学生对美术绘画的认识。
美术老师在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时,尽量不要选用名家名作,虽然该类美术作品的可参考性和可借鉴性更强,但是因为其艺术价值过高,小学生的观察、学习以及理解能力尚达不到该高度,因此不利于当作样品进行教学。对此,美术老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绘画作品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启发学生进行点评。在学生进行点评时,美术老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分组讨论学习,然后美术老师再综合各个小组的讨论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以此启发更加深入性地学习美术创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创作水平。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美术老师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自身对美术创作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传授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技巧。最后,美术老师还要从样品展示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品评能力,并从美术作品的品评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涂方园.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14-215.
[2]王焱.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19.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逐渐引发小学教学的重视。但是,小学美术老师不能再继续沿用以往的美术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学,而应当从学生学习兴趣、绘画能力以及绘画技巧的学习和掌握等方面出发,切实提升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保障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老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之前,其首先要学会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既是开展美术有效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因为美术毕竟不在期末考试的范围之内,其对小学生所形成的约束力也就会相对减弱,只有激发起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其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美术学习,美术老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也才能够得以顺利开展。但是,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并不简单,需要美术老师借助具体教学内容不断地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人物创作之前,美术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偶像吗?”学生:“有。”/“我喜欢李易峰。”/“我喜欢孙俪。”老师:“这些影视明星都很好看,大家想一想,假如你们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会送她一件什么礼物呢?”学生:“他们似乎什么也不缺。”/“送她一幅画像。”老师:“没错,其他的礼物无法表达出你们对他的心意,但是你的艺术创作最能够吸引自己偶像的注意力。”学生:“但是我们不会画人物。”老师:“不会可以学习呀,老师今天就教给你们人物绘画的方法,你们学会之后就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其他人物进行绘画,到时我们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好吗?”学生:“好。”
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观察力是影响美术创作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是要美术老师要求学生盯着某物看,而是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激发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更具生命力。
例如,美术老师在训练小学生观察能力教学时,可以先从大家共同的生活环境入手。老师:“同学们,我们校园的花池里面都有哪些植物?”学生:“有小草。”/“有花。”老师:“有几种小草,又有几种花?”学生:“好多种,具体没有数过。”老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到花池旁边进行观察,然后回来告诉老师,看看究竟有几种花朵,好吗?”学生:“好。”在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咨询学生:“月季花具体什么样,有几朵花瓣?”學生:“不知道。”老师:“请同学们继续回去观察。”待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咨询学生:“花瓣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红色的。”。老师:“整片花瓣都是红色的吗?具体是哪种红色?花瓣中的红色均匀吗?”学生:“没注意。”老师:“请同学们继续回去观察。”待学生观察回来之后,美术老师继续向学生抛出新的问题,随着问题点的越发细致,学生对于花池中各种植物的特点了解的也就更清楚。在学生来回往返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观察的具体方法。
三、样品展示讨论教学
所谓样品展示讨论教学,指的是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可以优秀作品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效仿,即从实践角度,切实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创作技巧。当然,样品展示教学并不是鼓励性的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吸收多方面的意见,共同研究或者品评优秀美术作品,加深学生对美术绘画的认识。
美术老师在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时,尽量不要选用名家名作,虽然该类美术作品的可参考性和可借鉴性更强,但是因为其艺术价值过高,小学生的观察、学习以及理解能力尚达不到该高度,因此不利于当作样品进行教学。对此,美术老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绘画作品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启发学生进行点评。在学生进行点评时,美术老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分组讨论学习,然后美术老师再综合各个小组的讨论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以此启发更加深入性地学习美术创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绘画创作水平。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美术老师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自身对美术创作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传授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技巧。最后,美术老师还要从样品展示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品评能力,并从美术作品的品评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涂方园.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14-215.
[2]王焱.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