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们在观念上大都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主体来对待,课堂上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重少数尖子生的训练,轻全体学生参与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鉴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事实,我把“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作为尝试的突破口,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探索,初步摸索出以下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学生 主体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促成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解难,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在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如许多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角色,把“听话”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把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的分配,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摆脱“师道尊师”的旧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观点。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那么,教师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
2.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重要的心理环境。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情绪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很大。学生如果信赖自己的老师,老师的一切合理要求都会畅通无阻,课堂教学也就能进入师生和谐互学的良好状态。反之,学生如果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那么,课堂这个令人神往的乐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课外应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觸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生生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信赖、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品德不良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耐心,并加倍地付出爱心。当他们有错时,不过分地批评指责,而要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着我”。
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沉静员与观众的关系,而应是导游与游额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我很赞成这一观点,从这一点来看,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要人人参与,尤其是中下生,不能处于陪客和观众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参与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式多样地参与。我在课堂中的具体做法如下:①开展课前5分钟口头作文活动。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一组,全班可分为14、15个小组。每组同学负责两天,利用课余时间选话题,即找中学生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每次上课时由一人主持,一人发言,一人记录,一人总结。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互相配合,一同查找资料,一同研究备课,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②开展课堂讨论的“小小组活动”。上课时,我让学生按自然座位前后四人分为一组,犹如一个“田”字形,开展课堂讨论的“小小组活动”。每次上新课,我先给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监控下进行小组讨论后,自由举手发言。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再由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经过小组讨论后各组提出最能代表本组意见的问题,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由学生共同解决。这一活动中,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场所,而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多种结论并存,这样就避免了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适当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个体活动量。
2.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
学生参与是否有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就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效的参与。因此,在每一位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以深入到小组间,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加强个别点拨辅导,确保学生个体参与基本到位。
3.对学生的参与进行积极评价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教师要作出积极中肯的评价,使之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尤其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性评价。比如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或回答了某个问题,教师“太妙、太巧了”或“非常正确、太好了”式的鼓励和表扬,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再如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具有模糊性,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终极的,在教学中不能促使学生去追求共同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获取意外的惊喜。只要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
结束语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涉及很多东西,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也并不容易,我也只是做了些尝试,有些体会罢了。因为学生喜欢,效果较好,我会不断地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8
[3]田汉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