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拟对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作初步探讨。
探究性教学策略的五环节(如图1):
(一)课前设计
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课前准备,做好课前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一确定教学重难点一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一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一确定探究内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进展顺利。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遵循引导、质疑、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扩展的角度,由浅入深,实验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问题”引领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观察性探究等。
(二)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
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如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及与炭的反应时,通过“蔗糖变黑面包”的实验,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将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从该实验的每个现象人手,提出疑问:为什么变黑?体积膨胀、疏松多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某清洁工在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因抢救无效于半小时后死亡。法医经过解剖得出结论:该清洁工死于氯气中毒。原来,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她把“洁厕灵”和“漂白粉”混合使用,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洁厕灵”和“漂白粉”两者混合会产生Cl2?这样,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活动探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好奇心被大大激发,为什么两者混合会产生Cl2?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展开探究。
(四)灵活调控学生的探究的气氛
进行课内的探究性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讲授“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接着提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可能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但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继续追问。接着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最后得出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学生从发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五)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课堂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探究性教学策略的五环节(如图1):
(一)课前设计
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课前准备,做好课前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一确定教学重难点一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一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一确定探究内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进展顺利。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遵循引导、质疑、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扩展的角度,由浅入深,实验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问题”引领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观察性探究等。
(二)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
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如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及与炭的反应时,通过“蔗糖变黑面包”的实验,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将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从该实验的每个现象人手,提出疑问:为什么变黑?体积膨胀、疏松多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某清洁工在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因抢救无效于半小时后死亡。法医经过解剖得出结论:该清洁工死于氯气中毒。原来,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她把“洁厕灵”和“漂白粉”混合使用,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洁厕灵”和“漂白粉”两者混合会产生Cl2?这样,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活动探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好奇心被大大激发,为什么两者混合会产生Cl2?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展开探究。
(四)灵活调控学生的探究的气氛
进行课内的探究性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讲授“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接着提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可能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但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继续追问。接着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最后得出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学生从发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五)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课堂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