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正在地球上进行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新一轮博弈。
每一个新年都是在常态中度过,2010年1月1日到来似乎更加平静。但这一天发生了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平静的事情——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它的诞生改变了世界自贸区的既存事实,形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中国-东盟自贸区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欧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7个会员国,他们签署的条约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设定的目标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自贸区建设的多层面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天然具有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属性——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性文化的认同、所选择的政治制度等距离和差异。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从酝酿到实施用了10年之久,真正走向融合可能还需要一个10年、甚至再一个10年。
“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十国与中国共同建立的,我们所寻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贸易协定的生效落实。在这个贸易协定的执行落实中,有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件是确保参与协作的每个成员都要履行承诺的义务;二是相互评审,通过开会商讨,听取同伴的评审意见,这也是相互检查的过程;第三是对FTA(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审查,包括合作与落实情况。”东盟副秘书长普斯巴那丹讲述道。
中国-东盟自贸区已顺利走完第一段旅程,接下来的商品潮涌、企业竞争不可避免,十国企业的各自出拳阶段即将开始。“当双方相互开放市场后,双方关切度增大,相互间的政策影响增大,相互间的产业合作和竞争增大,政治、经济、社会等相互影响增大。要看到区域内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其建设进程受着区域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自贸区的合作空间大、领域广、前景好,但其建设又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管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坚锐地指出。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平均增长24.2%。
2010年1月1日《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年实现零关税。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和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1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了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的成功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三点借鉴作用。
启示一:区域合作以经贸为主,通过协议循序渐进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关协议国对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采取了以合作协议来逐步推进的方式。各协议国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消除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贸易、便利和贸易有关的投资,以及实行原产地原则等,还包括劳工(NAALC)、环境(NAAEC)等附属协定。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协议条款规定在10年内逐步消除所有贸易和投资限制,对几个敏感行业的过渡期为15年。
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协议框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规则和制度框架来管理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同时提供了吸纳新成员和采用新的争端解决程序的机制,这是先前其它国际经济协定中都不具备的。
启示二:区域合作注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纳入一个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最明显的是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其中美、加生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水平的产业内分工,如两国在飞机和汽车制造、钢铁、食品加工、化学品和布料加工业等形成了更密切的产业内联系。而美墨生产一体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汽车和服装这几个行业,带有明显的垂直的产业内分工的特点,主要是美国将零部件运到墨加工后再返回美国。这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使各国的产业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
启示三:虽然对相对落后地区有一定扶持、但对消除贫困不成功。据有关数据显示,10年来墨西哥的贫困问题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严重。当然,墨西哥的贫困问题并不一定是NAFTA带来的后果,但这一机制中缺乏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协议却是事实。这和欧盟不同,欧盟内部由于建立了消除地区差距和贫困的机制,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中国-东盟自贸区无论从参与的国家和内在的差异都远远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它存在的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它不存在的也有、甚至更复杂和艰巨。
自贸区外延在扩大
当下,自贸区合作已成趋势。大到像欧盟,小到一对一。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道:“当平民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西方盛行时,竞争性自由化浪潮正在席卷亚洲。”
以东盟为例,它除了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外,还分别同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新加坡,作为东盟十国中唯一的发达国家,至今已经同24个主要贸易伙伴签署了16个自贸协定,其中也包括与中国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0月,中国和新加坡签署了自贸协定。
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管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看来,相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新自贸区开放的范围更深、更广。“甚至可以理解为,新加坡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度仍远远不够,所以才与中国单独签署了协定。”
反观中国,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签署自贸协定8个,其中已实施的有7个,涵盖2008年中国外贸总额1/4。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亚洲地区目前大约有20个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正处于不同的实施阶段。而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件背后,往往蕴藏着无限微妙。
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登台后,一直在积极推销他的扩大版“东亚共同体”:与由东盟加中日韩(10+3)组成的东亚共同体不同,鸠山的构想是基于“东亚合作不是以地理框架为基础、而是以价值和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理念,要建立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16国东亚共同体。
且不论日本版“东亚共同体”能否被其他成员国接受,在2009年10月召开的第12次东盟加中日韩峰会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沉寂多时的倡议又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当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会看到一幅更加有趣的图景:2009年12月21日,中断5年之久的韩日自由贸易谈判开始重启,并就消除非关税壁垒、产业合作进行着重探讨。而此前不久,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长金宗埙表示,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有望在2010年年中获得批准。
欧盟同样显得迫切。抢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前,欧盟于去年7月签署韩欧自贸协定,约定协定生效后3年内撤销90%以上的工业品关税。与此同时,欧盟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在紧急洽谈之中。
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一方面是不断加紧推进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这看似相悖的一系列举措中,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正在地球上进行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利益博弈。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东南亚地区将上演“三国演义”或“四国”、“五国”演义,而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将参与这一出精彩纷呈的经济合作大戏。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正在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每一个新年都是在常态中度过,2010年1月1日到来似乎更加平静。但这一天发生了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平静的事情——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它的诞生改变了世界自贸区的既存事实,形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中国-东盟自贸区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欧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7个会员国,他们签署的条约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设定的目标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自贸区建设的多层面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天然具有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属性——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性文化的认同、所选择的政治制度等距离和差异。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从酝酿到实施用了10年之久,真正走向融合可能还需要一个10年、甚至再一个10年。
“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十国与中国共同建立的,我们所寻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贸易协定的生效落实。在这个贸易协定的执行落实中,有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件是确保参与协作的每个成员都要履行承诺的义务;二是相互评审,通过开会商讨,听取同伴的评审意见,这也是相互检查的过程;第三是对FTA(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审查,包括合作与落实情况。”东盟副秘书长普斯巴那丹讲述道。
中国-东盟自贸区已顺利走完第一段旅程,接下来的商品潮涌、企业竞争不可避免,十国企业的各自出拳阶段即将开始。“当双方相互开放市场后,双方关切度增大,相互间的政策影响增大,相互间的产业合作和竞争增大,政治、经济、社会等相互影响增大。要看到区域内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其建设进程受着区域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自贸区的合作空间大、领域广、前景好,但其建设又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管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坚锐地指出。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平均增长24.2%。
2010年1月1日《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年实现零关税。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和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1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了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的成功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三点借鉴作用。
启示一:区域合作以经贸为主,通过协议循序渐进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关协议国对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采取了以合作协议来逐步推进的方式。各协议国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消除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贸易、便利和贸易有关的投资,以及实行原产地原则等,还包括劳工(NAALC)、环境(NAAEC)等附属协定。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协议条款规定在10年内逐步消除所有贸易和投资限制,对几个敏感行业的过渡期为15年。
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协议框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规则和制度框架来管理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同时提供了吸纳新成员和采用新的争端解决程序的机制,这是先前其它国际经济协定中都不具备的。
启示二:区域合作注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纳入一个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最明显的是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其中美、加生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水平的产业内分工,如两国在飞机和汽车制造、钢铁、食品加工、化学品和布料加工业等形成了更密切的产业内联系。而美墨生产一体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汽车和服装这几个行业,带有明显的垂直的产业内分工的特点,主要是美国将零部件运到墨加工后再返回美国。这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使各国的产业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
启示三:虽然对相对落后地区有一定扶持、但对消除贫困不成功。据有关数据显示,10年来墨西哥的贫困问题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严重。当然,墨西哥的贫困问题并不一定是NAFTA带来的后果,但这一机制中缺乏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协议却是事实。这和欧盟不同,欧盟内部由于建立了消除地区差距和贫困的机制,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中国-东盟自贸区无论从参与的国家和内在的差异都远远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它存在的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它不存在的也有、甚至更复杂和艰巨。
自贸区外延在扩大
当下,自贸区合作已成趋势。大到像欧盟,小到一对一。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道:“当平民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西方盛行时,竞争性自由化浪潮正在席卷亚洲。”
以东盟为例,它除了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外,还分别同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新加坡,作为东盟十国中唯一的发达国家,至今已经同24个主要贸易伙伴签署了16个自贸协定,其中也包括与中国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0月,中国和新加坡签署了自贸协定。
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管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看来,相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新自贸区开放的范围更深、更广。“甚至可以理解为,新加坡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度仍远远不够,所以才与中国单独签署了协定。”
反观中国,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签署自贸协定8个,其中已实施的有7个,涵盖2008年中国外贸总额1/4。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亚洲地区目前大约有20个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正处于不同的实施阶段。而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件背后,往往蕴藏着无限微妙。
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登台后,一直在积极推销他的扩大版“东亚共同体”:与由东盟加中日韩(10+3)组成的东亚共同体不同,鸠山的构想是基于“东亚合作不是以地理框架为基础、而是以价值和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理念,要建立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16国东亚共同体。
且不论日本版“东亚共同体”能否被其他成员国接受,在2009年10月召开的第12次东盟加中日韩峰会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沉寂多时的倡议又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当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会看到一幅更加有趣的图景:2009年12月21日,中断5年之久的韩日自由贸易谈判开始重启,并就消除非关税壁垒、产业合作进行着重探讨。而此前不久,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长金宗埙表示,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有望在2010年年中获得批准。
欧盟同样显得迫切。抢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前,欧盟于去年7月签署韩欧自贸协定,约定协定生效后3年内撤销90%以上的工业品关税。与此同时,欧盟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在紧急洽谈之中。
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一方面是不断加紧推进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这看似相悖的一系列举措中,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正在地球上进行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利益博弈。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东南亚地区将上演“三国演义”或“四国”、“五国”演义,而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将参与这一出精彩纷呈的经济合作大戏。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正在改变世界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