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海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面研究与实施十分薄弱。本文就构建高职高专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内外一体化;课外锻炼;教学模式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独立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地达到这一目的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对比实验重点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为主。
2.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读法:查阅近三年来有关体育教学改革各种研究资料和研究热点问题。②问卷调查法:制作了对学生课堂内外体育锻炼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向上5所院校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495份,有效490份,回收率98%。③访谈法:和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学校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器材,同学们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关于开展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④对比实验法:随机抽取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身体素质、体育技能、运动能力等条件差不多的学生。
二、研究结果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较少。通过对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每周4次以上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每周参加课外锻炼2-3次人数占20%,大部分同学是除了系部开展的体育竞技比赛外,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自己主动课外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很少。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原本可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被一些学团会议、同学聚会、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等更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占用了,所以开展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
2.课外锻炼场地器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所高职院校,尽管也有场地宽广的学校,但都普遍存在体育锻炼设施、器材老化、数量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网球、游泳、乒乓球,可是这些项目是大众喜爱项目,往往人满为患、场所缺少,好难占到位子。学生也就失去了耐心,流失到游戏厅去了。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可是篮球场地也是有限,足球场地数量更少,满足不了过多学生的需求。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被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氛围不浓,体育文化不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被访谈时自己坦言,身边的好朋友都在玩电脑游戏了,自己一个人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感觉没有趣味,索性也不出去了,就呆在宿舍打网络游戏了。目前出现的课外体育锻炼也是纯粹出于学生个人爱好,没有集体组织,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大。
三、构建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加强管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文化氛围下,更容易感染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对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以便课外积极科学地强化与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和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选派优秀人才做课外体育项目的教练,组织小团队约定时间集中锻炼,进一步促进了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2.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针对调查访谈中有的同学反映,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项目,课外锻炼也就漫无目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灵活地调整策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在充分调查学生体育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开设不同的项目组,有目的地引导课外体育活动,必要的时候,充当学生的教练,个别辅导或者集体学习体育的专题讲座、观看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与要领,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实践,独立思考获得收获。
3.将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要想突出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是最好的方式。学生普遍十分关注考试,把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
四、小结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教学共同构成高校体育的完整体系,课外体育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補充与深化。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高校的体育功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贵霞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2.
[2]胡公正.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课题项目:2012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Hjsk2012-87).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内外一体化;课外锻炼;教学模式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独立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地达到这一目的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对比实验重点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为主。
2.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读法:查阅近三年来有关体育教学改革各种研究资料和研究热点问题。②问卷调查法:制作了对学生课堂内外体育锻炼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向上5所院校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495份,有效490份,回收率98%。③访谈法:和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学校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器材,同学们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关于开展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④对比实验法:随机抽取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身体素质、体育技能、运动能力等条件差不多的学生。
二、研究结果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较少。通过对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每周4次以上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每周参加课外锻炼2-3次人数占20%,大部分同学是除了系部开展的体育竞技比赛外,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自己主动课外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很少。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原本可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被一些学团会议、同学聚会、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等更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占用了,所以开展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
2.课外锻炼场地器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所高职院校,尽管也有场地宽广的学校,但都普遍存在体育锻炼设施、器材老化、数量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网球、游泳、乒乓球,可是这些项目是大众喜爱项目,往往人满为患、场所缺少,好难占到位子。学生也就失去了耐心,流失到游戏厅去了。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可是篮球场地也是有限,足球场地数量更少,满足不了过多学生的需求。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被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氛围不浓,体育文化不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被访谈时自己坦言,身边的好朋友都在玩电脑游戏了,自己一个人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感觉没有趣味,索性也不出去了,就呆在宿舍打网络游戏了。目前出现的课外体育锻炼也是纯粹出于学生个人爱好,没有集体组织,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大。
三、构建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加强管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文化氛围下,更容易感染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对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以便课外积极科学地强化与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和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选派优秀人才做课外体育项目的教练,组织小团队约定时间集中锻炼,进一步促进了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2.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针对调查访谈中有的同学反映,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项目,课外锻炼也就漫无目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灵活地调整策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在充分调查学生体育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开设不同的项目组,有目的地引导课外体育活动,必要的时候,充当学生的教练,个别辅导或者集体学习体育的专题讲座、观看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与要领,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实践,独立思考获得收获。
3.将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要想突出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是最好的方式。学生普遍十分关注考试,把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
四、小结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教学共同构成高校体育的完整体系,课外体育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補充与深化。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高校的体育功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贵霞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2.
[2]胡公正.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课题项目:2012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Hjsk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