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谓的“优等生”就是指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又经常受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表扬,使他们成为特殊的人群,给他们头戴各种“官衔”,让他们手捧各种荣誉证书,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何况一些家庭、社会因素使学生的上进心掺杂了许多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使这些“优等生”不知不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无所谓,于是这些“优等生”关心的只是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绩,他们对周围的事情特别敏感,易产生自命不凡,看不起同学,觉得自己不可一世;耐挫能力比较差;有些学生嫉妒心理比较突出。
一、培养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不再自命不凡
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娇骄二气较严重,或自命不凡,看不起同学,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了。为了纠正他们过高的自我定位,我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然后针对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指导时要讲究一些策略,为了让优秀生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命不凡的毛病,可以采取让同学们通过相互评价,端正对同学的看法,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优秀生也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懂得了欣赏别人,提高了认识。
二、消除“优等生”的嫉妒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每个学生接受新事物都比较快,嫉妒心理也会随之产生,一般来说有的“优等生”比其他同学怀有更多的嫉妒心理。因为“优等生”在班级和学校总是名列前茅,他们见不得其他同学超越自己,不论在什么方面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强,便会油然而生妒意,有的甚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攻击他人。例如,我班一名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好,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在竞选班长时,他没有当选。这样他在私下里就总是和班长对着干。我找到了这名同学,给他讲,想当班长是件好事,愿意为同学服务,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必须靠自己的真本领,通过自己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来赢得同学的尊敬与拥护。经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好“优等生”的嫉妒问题,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与稳定,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要注意培养“优等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耐挫”能力也普遍较差,“优等生”更为突出。“优等生”学习能力较强,因而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和标准也就较高,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一旦遭遇学习中的挫折或者打击,就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因此老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耐挫教育,设计恰当的教育情景,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人为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有必要的,从而让优等生在活动中增强抗挫能力。比如:班上有一学生,自认为自己身手敏捷,动手能力高人一筹,上某些课时就很懒散。于是,我有意让他参加校际有关比赛,让他去好好地表现一番。结果,并没有获得好成绩,使该生发觉自己不过是在班门弄斧,他意识到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上有人”,从此就有了一定的改变。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加强“优等生”的耐挫折教育,特别是根据他们的年龄、能力、智力等因素,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目标,以避免挫折给他们带来消极和苦恼,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情绪。
四、注意“优等生”的全面发展
在“优等生”中,固然不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优等生”中确有一些同学是单向发展的,即只是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落后。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注意“优等生”的全面培养问题。
1、倡导平等意识。
老师一定要恪守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客观而全面地分析、评价这一群体中的学生,成绩不抹杀,缺点不护短,爱之有度,严之有格,既满足于他们的荣誉感,又消除了他们的骄狂之气,帮助他们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与全体同学平等相待。比如:举行一些集体主义观较强、讲究合作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一朵鲜花打扮不出春天的美丽,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等等,通过这些内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其他同学的特长和技能,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和乐趣,感受到集体、他人的存在的意义,懂得尊重他人是为人之本、处事之基,进而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
2、学会自我反省。
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关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他们的喜怒悲欢,从中发现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引导他们勇敢而正确地面对自身的问题,自觉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把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自己由一个受教育的客体转化为善于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把他律和自律统一起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识,最终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达到人格的完美。曾有一学生,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职务,自认为天资聪颖,是班上的佼佼者,故有时上课随便讲话,在学习上放松自己,临近期中考试了也不见其有什么积极举动。我没急着找他谈话,因为我估计该生考试成绩必然会有所下降,到时再找他正是机会。不出我所料,这次考试成绩比以往下降许多。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以情动之,以理晓之,达到了教育目的。
班主任老师要全面地看待这些“优秀生”,不要认为他们成绩是优秀的,就忽视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急需提醒与教育,我们要教会他们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不再自命不凡
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娇骄二气较严重,或自命不凡,看不起同学,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了。为了纠正他们过高的自我定位,我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然后针对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指导时要讲究一些策略,为了让优秀生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命不凡的毛病,可以采取让同学们通过相互评价,端正对同学的看法,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优秀生也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懂得了欣赏别人,提高了认识。
二、消除“优等生”的嫉妒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每个学生接受新事物都比较快,嫉妒心理也会随之产生,一般来说有的“优等生”比其他同学怀有更多的嫉妒心理。因为“优等生”在班级和学校总是名列前茅,他们见不得其他同学超越自己,不论在什么方面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强,便会油然而生妒意,有的甚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攻击他人。例如,我班一名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好,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在竞选班长时,他没有当选。这样他在私下里就总是和班长对着干。我找到了这名同学,给他讲,想当班长是件好事,愿意为同学服务,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必须靠自己的真本领,通过自己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来赢得同学的尊敬与拥护。经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好“优等生”的嫉妒问题,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与稳定,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要注意培养“优等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耐挫”能力也普遍较差,“优等生”更为突出。“优等生”学习能力较强,因而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和标准也就较高,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一旦遭遇学习中的挫折或者打击,就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因此老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耐挫教育,设计恰当的教育情景,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人为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有必要的,从而让优等生在活动中增强抗挫能力。比如:班上有一学生,自认为自己身手敏捷,动手能力高人一筹,上某些课时就很懒散。于是,我有意让他参加校际有关比赛,让他去好好地表现一番。结果,并没有获得好成绩,使该生发觉自己不过是在班门弄斧,他意识到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上有人”,从此就有了一定的改变。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加强“优等生”的耐挫折教育,特别是根据他们的年龄、能力、智力等因素,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目标,以避免挫折给他们带来消极和苦恼,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情绪。
四、注意“优等生”的全面发展
在“优等生”中,固然不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优等生”中确有一些同学是单向发展的,即只是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落后。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注意“优等生”的全面培养问题。
1、倡导平等意识。
老师一定要恪守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客观而全面地分析、评价这一群体中的学生,成绩不抹杀,缺点不护短,爱之有度,严之有格,既满足于他们的荣誉感,又消除了他们的骄狂之气,帮助他们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与全体同学平等相待。比如:举行一些集体主义观较强、讲究合作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一朵鲜花打扮不出春天的美丽,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等等,通过这些内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其他同学的特长和技能,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和乐趣,感受到集体、他人的存在的意义,懂得尊重他人是为人之本、处事之基,进而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
2、学会自我反省。
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关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他们的喜怒悲欢,从中发现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引导他们勇敢而正确地面对自身的问题,自觉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把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自己由一个受教育的客体转化为善于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把他律和自律统一起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识,最终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达到人格的完美。曾有一学生,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职务,自认为天资聪颖,是班上的佼佼者,故有时上课随便讲话,在学习上放松自己,临近期中考试了也不见其有什么积极举动。我没急着找他谈话,因为我估计该生考试成绩必然会有所下降,到时再找他正是机会。不出我所料,这次考试成绩比以往下降许多。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以情动之,以理晓之,达到了教育目的。
班主任老师要全面地看待这些“优秀生”,不要认为他们成绩是优秀的,就忽视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急需提醒与教育,我们要教会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