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简易直白地勾勒了上层官员们和底层老百姓的不同天地;更别说诗圣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只这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古时官与民的天壤之别。所以,走仕途是古人们生生念念的希望,步入官场也是他们朝思暮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古时“出仕”,即靠担任官职的收入,是士绅阶层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所以仕途之路便也多出几分波折。即使有些人置身于官场之中,但也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职,那么经济方面别提后顾之忧,甚至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故官员们也未必都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平步青云的好日子,即便如此世人依然热衷官场,这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得到了真实地反映。
在当时的社会,要想步入仕途跻身官场,读书进学和科举考试是必经之路,正如《论语》中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下层寒门子弟,更是“忍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观念深入人心,让众人们对“中举”一事充满强烈渴望。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劲”中写到的方必开,悉知邻人赵老头之孙赵温中举,从外回来一路咂嘴弄舌念喜报,喋喋不休至饭前,“叫他吃也不吃,却是自己一个人,背着手,在书房踱来踱去,嘴里不住的自言自语,什么‘捷报贵府少老爷’,什么‘报喜人卜连元’,家里人都听不明白”。聒噪了半天,大家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还是明眼人王先生猜出来:“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的老毛病来了。”方必开望子成龙,心切成疾,痴态尽显,既让人心疼心酸又叫人可悲可笑。此外,王仁先生也总是开导方家的孩子道,“将来也同你赵家大哥哥一样,挣个举人回来”,“一路上去,中进士,拉翰林”,“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等。
如此以来,这个“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便可窥见一斑。这般如饥似渴、翘首以盼、急火攻心,全都是因为“做了官就有钱赚”。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里刻画的“千里为官只为财”的钱典吏。曾在江南做过典吏的钱伯芳,走马上任前后不过百天,却混个盆满钵满,口袋殷实。就连其舍亲王乡绅也说到:“你们一进城,看见那一片新房子,就是他的住宅。做官不论大小,总要像他这样,这官才不算白做。”据说钱伯芳本可任知县等其他职位,但只因典吏“可以事事躬亲”,便委曲求全以方便多捞几文,一切向“钱”看,欢天喜地沾油水儿,真不枉了他的钱姓祖宗。
此外,还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九回里描写的石映芝。起初在招商局里做事,“几两银子薪水,虽未见得丰盛,却也还过得去”,但娶了媳妇便多了事情,再加上婆媳不和,闹个乌烟瘴气,母亲一气之下去局里告儿子不孝,时间一长,闹腾加误会,总办发话撤职,石映芝因此丢差事,母亲亦是懊悔不已。后颇费周折,弄了个小筹防局的小馆地,虽“一个月只有六吊大钱”,但还得计划着花,“自己一个人连吃饭每月只限定用一吊五百文,给老婆五百文的零用,其余四吊,是按月寄回通州去给母亲”。如此精打细算,可算得上当时一个下层入仕者生活拮据、入不敷出的典型。
既然在其位而不能满足其口袋,为获取更多金钱利益,买卖官缺等干犯法律的事便时有发生。当时靠做官缺生意牟利钱是官员灰色收入的重头彩,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回“白简留情补祝寿,黄金有价快升官”中写到的盐法道署何藩台,他生平最爱的玩意儿就是钱,故用手中职权之便,招呼亲友幕僚帮忙招揽买卖:“以一千元起码,只能委个中等差使,顶好的缺,总得投二万银子。”这位藩台大人倒是爽快,公开明码标价,可谓财迷心窍,利令智昏。更有甚者,何藩台曾对其兄弟三荷包的行为颇有不满,因而抱怨:“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老三,生意不好做的这么滥!”赤裸裸的交易过程,他们真真切切地把官位职权当做“生意买卖”来经营,不择手段,胡作非为。更加可笑的是,在第五回“藩司卖缺兄弟失和,县令贪赃主仆同恶”中,何藩台与三荷包兄弟俩再次发生矛盾,原因竟然是所卖官职的价钱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吵翻脸进而扭打起来,“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过来”,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只为区区小钱,兄弟手足之情亦被抛除,满满铜臭味儿,极具讽刺意味,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总算是名副其实的官缺,此外还有流于形式的“官照”。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五回“巧遮饰贽见运机心,先预防嫖界开新面”中写到的京官车文琴,“他拿了一个纸包,里面全是些官照,也有从九的,也有未入流的,也有巡检的,也有典吏的,也有把总的”。正当外人满脸狐疑惊奇诧异之时,车先生侃侃道来揭开“官照”之谜:“这个虽是官照,却又是嫖妓的护符。这京城里面,惟有妓禁极严,也极易闹事,都老爷查的也最紧。逛窑姐儿的人,倘给都老爷查着了,当街就打;若是个官儿,就可以免打,但是犯了这件事,做官的照例革职,所以弄出这个玩意儿来,大凡逛窑姐儿的,倘使遇了都老爷,只把这一张东西缴给他,就没事了。”话音落罢,各位看客恍然大悟,随即他补充道:“这东西可以卖,可以借,可以送,我向来是预备几十张在身边的。”本是为官的一纸凭证,没成想却被伪造成进出妓院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况且肆意买卖俨然生财之道,荒诞程度可想而知。
古时“出仕”,即靠担任官职的收入,是士绅阶层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所以仕途之路便也多出几分波折。即使有些人置身于官场之中,但也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职,那么经济方面别提后顾之忧,甚至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故官员们也未必都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平步青云的好日子,即便如此世人依然热衷官场,这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得到了真实地反映。
在当时的社会,要想步入仕途跻身官场,读书进学和科举考试是必经之路,正如《论语》中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下层寒门子弟,更是“忍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观念深入人心,让众人们对“中举”一事充满强烈渴望。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劲”中写到的方必开,悉知邻人赵老头之孙赵温中举,从外回来一路咂嘴弄舌念喜报,喋喋不休至饭前,“叫他吃也不吃,却是自己一个人,背着手,在书房踱来踱去,嘴里不住的自言自语,什么‘捷报贵府少老爷’,什么‘报喜人卜连元’,家里人都听不明白”。聒噪了半天,大家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还是明眼人王先生猜出来:“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的老毛病来了。”方必开望子成龙,心切成疾,痴态尽显,既让人心疼心酸又叫人可悲可笑。此外,王仁先生也总是开导方家的孩子道,“将来也同你赵家大哥哥一样,挣个举人回来”,“一路上去,中进士,拉翰林”,“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等。
如此以来,这个“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便可窥见一斑。这般如饥似渴、翘首以盼、急火攻心,全都是因为“做了官就有钱赚”。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里刻画的“千里为官只为财”的钱典吏。曾在江南做过典吏的钱伯芳,走马上任前后不过百天,却混个盆满钵满,口袋殷实。就连其舍亲王乡绅也说到:“你们一进城,看见那一片新房子,就是他的住宅。做官不论大小,总要像他这样,这官才不算白做。”据说钱伯芳本可任知县等其他职位,但只因典吏“可以事事躬亲”,便委曲求全以方便多捞几文,一切向“钱”看,欢天喜地沾油水儿,真不枉了他的钱姓祖宗。
此外,还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九回里描写的石映芝。起初在招商局里做事,“几两银子薪水,虽未见得丰盛,却也还过得去”,但娶了媳妇便多了事情,再加上婆媳不和,闹个乌烟瘴气,母亲一气之下去局里告儿子不孝,时间一长,闹腾加误会,总办发话撤职,石映芝因此丢差事,母亲亦是懊悔不已。后颇费周折,弄了个小筹防局的小馆地,虽“一个月只有六吊大钱”,但还得计划着花,“自己一个人连吃饭每月只限定用一吊五百文,给老婆五百文的零用,其余四吊,是按月寄回通州去给母亲”。如此精打细算,可算得上当时一个下层入仕者生活拮据、入不敷出的典型。
既然在其位而不能满足其口袋,为获取更多金钱利益,买卖官缺等干犯法律的事便时有发生。当时靠做官缺生意牟利钱是官员灰色收入的重头彩,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回“白简留情补祝寿,黄金有价快升官”中写到的盐法道署何藩台,他生平最爱的玩意儿就是钱,故用手中职权之便,招呼亲友幕僚帮忙招揽买卖:“以一千元起码,只能委个中等差使,顶好的缺,总得投二万银子。”这位藩台大人倒是爽快,公开明码标价,可谓财迷心窍,利令智昏。更有甚者,何藩台曾对其兄弟三荷包的行为颇有不满,因而抱怨:“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老三,生意不好做的这么滥!”赤裸裸的交易过程,他们真真切切地把官位职权当做“生意买卖”来经营,不择手段,胡作非为。更加可笑的是,在第五回“藩司卖缺兄弟失和,县令贪赃主仆同恶”中,何藩台与三荷包兄弟俩再次发生矛盾,原因竟然是所卖官职的价钱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吵翻脸进而扭打起来,“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过来”,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只为区区小钱,兄弟手足之情亦被抛除,满满铜臭味儿,极具讽刺意味,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总算是名副其实的官缺,此外还有流于形式的“官照”。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五回“巧遮饰贽见运机心,先预防嫖界开新面”中写到的京官车文琴,“他拿了一个纸包,里面全是些官照,也有从九的,也有未入流的,也有巡检的,也有典吏的,也有把总的”。正当外人满脸狐疑惊奇诧异之时,车先生侃侃道来揭开“官照”之谜:“这个虽是官照,却又是嫖妓的护符。这京城里面,惟有妓禁极严,也极易闹事,都老爷查的也最紧。逛窑姐儿的人,倘给都老爷查着了,当街就打;若是个官儿,就可以免打,但是犯了这件事,做官的照例革职,所以弄出这个玩意儿来,大凡逛窑姐儿的,倘使遇了都老爷,只把这一张东西缴给他,就没事了。”话音落罢,各位看客恍然大悟,随即他补充道:“这东西可以卖,可以借,可以送,我向来是预备几十张在身边的。”本是为官的一纸凭证,没成想却被伪造成进出妓院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况且肆意买卖俨然生财之道,荒诞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