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土地,更是一片承载了无数梦想和希望、被赋予国家使命的土地。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作为长三角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宁波必须以更宽视野看待一体化,以更大的历史担当推进一体化。
在全国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内的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3%的国土面积,不到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立足新形势、新目标、新战略,长三角地区有责任、有義务、也有能力打好“先手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国率先蹚出一条实现双循环的新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是一体化和高质量,关键是打破行政壁垒,提高配置资源效率,形成整体优势。必须看到,过去一个时期,有的地方更多地关注、侧重于路网互联互通、产业园共建、区块联合开发等项目协同与合作的层面。这是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必须提升一体化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主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提高政策协同效应,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自觉思考本地区在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做强“长板”、补齐“短板”、找准“跳板”,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凝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与合力。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契机,在目标导向、规划内容、建设时序等方面认真“对对标”“对对表”。凡是与一体化要求相吻合的,就要积极去推动;凡是与一体化目标相背离的,就要主动调整和完善。只有加强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绘一张蓝图”,才能减少矛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竞争。否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一体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长三角一体化,各地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产业分工各有侧重,需要合理定位。据统计,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中,有24个城市将电子商务作为优先产业,有26个城市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先产业,有34个城市将高端制造业作为优先产业,有36个城市将金融业作为优先产业。尽管诸如电子商务、金融等是每个地方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但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突出。有的城市发展的某些重点产业,由于缺乏基础条件,容易造成配置于该产业中的资本、要素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各地应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在“一盘棋”的大局下,合理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符合自身实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长远产业规划。
长三角一体化,人才是根本。当下,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围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长三角城市群内,这种竞争同样存在,这也说明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现象。要积极倡导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借助一体化红利,让更多人才为我所用?一方面,当然要立足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的体系,做大人才基数。另一方面,还要转变观念,处理好人才“所有”与“所用”的关系,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人才培养、储备、使用协同机制。主动搭台,让长三角范围内的人才、智库等为我所用。如此,未来城市发展一定“好戏连台”。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盘“大棋”,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如产业创新一体化带来的结构转型升级机遇、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交通能源体系建设机遇、区域市场一体化带来的营商环境改善机遇、绿色发展一体化带来的生态综合治理机遇、公共服务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化机遇,等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当以更宽的历史视野,拥抱机遇、把握机遇,在融入长三角中,把城市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全国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内的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以3%的国土面积,不到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立足新形势、新目标、新战略,长三角地区有责任、有義务、也有能力打好“先手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国率先蹚出一条实现双循环的新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是一体化和高质量,关键是打破行政壁垒,提高配置资源效率,形成整体优势。必须看到,过去一个时期,有的地方更多地关注、侧重于路网互联互通、产业园共建、区块联合开发等项目协同与合作的层面。这是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必须提升一体化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主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提高政策协同效应,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自觉思考本地区在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做强“长板”、补齐“短板”、找准“跳板”,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凝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与合力。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契机,在目标导向、规划内容、建设时序等方面认真“对对标”“对对表”。凡是与一体化要求相吻合的,就要积极去推动;凡是与一体化目标相背离的,就要主动调整和完善。只有加强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绘一张蓝图”,才能减少矛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竞争。否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一体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长三角一体化,各地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产业分工各有侧重,需要合理定位。据统计,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中,有24个城市将电子商务作为优先产业,有26个城市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先产业,有34个城市将高端制造业作为优先产业,有36个城市将金融业作为优先产业。尽管诸如电子商务、金融等是每个地方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但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突出。有的城市发展的某些重点产业,由于缺乏基础条件,容易造成配置于该产业中的资本、要素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各地应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在“一盘棋”的大局下,合理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符合自身实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长远产业规划。
长三角一体化,人才是根本。当下,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围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长三角城市群内,这种竞争同样存在,这也说明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现象。要积极倡导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借助一体化红利,让更多人才为我所用?一方面,当然要立足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的体系,做大人才基数。另一方面,还要转变观念,处理好人才“所有”与“所用”的关系,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人才培养、储备、使用协同机制。主动搭台,让长三角范围内的人才、智库等为我所用。如此,未来城市发展一定“好戏连台”。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盘“大棋”,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如产业创新一体化带来的结构转型升级机遇、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交通能源体系建设机遇、区域市场一体化带来的营商环境改善机遇、绿色发展一体化带来的生态综合治理机遇、公共服务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化机遇,等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当以更宽的历史视野,拥抱机遇、把握机遇,在融入长三角中,把城市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