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一台单梁起重机在吊装作业发生事故,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通过原因分析找出处理的意见,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关键词:案例分析;单梁起重机;事故
1 事故经过
2014年12月18日晚8点多,某公司第二期厂房第三跨一台单梁起重机吊装工件(550轧钢机底座),当工件吊至角铁要组对固定时,工件下降偏离角铁,向镗铣床一侧倾斜后倾覆,并翻转掉入排屑沟。两名操作工当时站在镗铣床与工件之间,造成一死一伤。
2 现场勘查情况
2.1 现场总体情况
(1)事故发生地点位于落地镗铣床南面一侧。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得知:事故发生后,当时为了救人,救援人员操作另外一台起重机将工件上方的起重机撞击推移了约2m。
(2)现场发现单梁起重机吊装的工件为550轧钢机底座(外形尺寸3.63m×1.65m×0.4m,重4.5t),工件翻转180°后落入排屑沟,工件需要镗铣加工的一面朝南(向角铁),无需加工的一面朝北(向镗铣床)。
(3)事故发生后吊钩位置接近地面上的工作台,捆绑工件的索链未脱钩。
(4)卷筒上南面的一股钢丝绳明显松驰,其他三股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
(5)卷筒南面的一股钢丝绳反向绕卷在卷筒上,卷筒北面的一股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
(6)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得知:事故发生前该起重机运行正常,已吊完一个相同的工件。
2.2 起重机概况
(1)该起重机为电动单梁起重机,型号LD10-19.5A3D,出厂编号11030325。
(2)该起重机2011年3月制造,2012年3月17日经安装监督检验合格,2012年4月6日办理注册登记,2014年4月14日经定期检验合格。(注:根据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Q7015-2008)规定,该在用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周期为每2年1次。)
(3)该起重机额定起重量10吨,起升高度12m,跨度19.5m。采用便携式(遥控)按钮盘控制电源。
2.3 起重机检查情况
2.3.1 技术文件档案齐全。有起重机质量证明文件、安装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和使用登记证。
2.3.2 外观。额定起重量标志清晰,起重机械运动部分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
2.3.3 金属结构。主要受力结构件(主梁、端梁)未见异常变形。
2.3.4 主要零部件。吊钩无异常变形、磨损。钢丝绳无破断。吊钩上的一组滑轮和葫芦上的定滑轮无异常变形、磨损。一股钢丝绳反向绕卷4圈在卷筒上,且排列不齐;另一股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挤压入卷筒与减速箱的缝隙中,且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
2.3.5 现场空载试运行。操作遥控按钮盘,大车运行平稳,电动葫芦沿主梁运行正常。按动上升和下降按钮,电机旋转,但电动葫芦卷筒不动作,吊钩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遥控按钮盘各按键功能有效。
2.3.6 12月26日,公司机修人员应调查组要求对电动葫芦进行解体。调查组成员现场检查发现,靠电机一侧传动轴上的挡圈局部断裂,且脱离凹槽向电机一侧位移约12mm,靠减速箱一侧传动轴上的挡圈脱落,弹性联轴器与电机轴的配合间隙较大,联轴器内的弹性块损坏,左右两半联轴器配合有松动现象。经分析,上述问题是由事故后引发导致卷筒不动作。即由于工件较重,在倾覆时压到钢丝绳,在冲击力作用下卷筒旋转,带动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挤压入卷筒与减速箱的缝隙中,且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所以导致事发后卷筒不动作。12月31日,应调查组要求,公司电工对电动葫芦起升电机进行通电试运行,调查组成员进行现场检查,起升电机运转正常,制动器有效,说明事故发生前电动葫芦可正常工作。
3 原因分析
(1)发生工件倾覆不是因该起重机械故障问题引起的。事故发生前电动葫芦处于安全状态。事故发生前单梁起重机的电动葫芦的起升电机运转正常,制动器有效,可正常工作,是处于安全状态的起重设备。
(2)发生工件倾覆是因为操作人员在吊装工件要组对固定时意外失手按动遥控按钮(操作失误)而造成的。
起重操作人员欲将工件吊装并固定在等高块上,当吊至临时支撑之时,一手扶吊件另一手持遥控按钮盘的操作工意外失手误操作按动下行按钮,放松了吊钩。吊钩持续下降,捆扎工件的索链牵拉工件上部,致使工件向镗铣床一侧倾覆。
(3)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按《起重机械安全规程》要求针对较复杂的吊装作业情况制定起重作业计划,设专人指挥作业。操作人员既操作起重机遥控器又同时兼做组对固定工件的工作,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此外,操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处在危险区域组对固定工件和操作起重机,安全保护缺失,存在不安全行为,也是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邓伟,张翔.桥式起重机大车电机频繁烧毁原因分析及处理[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2,39(9):48-50.
[2]贾雪峰.故障树分析法在门式起重机维修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2,41(1):72-74.
[3]蔡峰,林梅.桥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对策[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1,(6):137-139.
[4]苗伟,范波,王新勇,等.一种融合FTA与BAM的故障诊断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6):60-63.
(作者單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三明分院)
关键词:案例分析;单梁起重机;事故
1 事故经过
2014年12月18日晚8点多,某公司第二期厂房第三跨一台单梁起重机吊装工件(550轧钢机底座),当工件吊至角铁要组对固定时,工件下降偏离角铁,向镗铣床一侧倾斜后倾覆,并翻转掉入排屑沟。两名操作工当时站在镗铣床与工件之间,造成一死一伤。
2 现场勘查情况
2.1 现场总体情况
(1)事故发生地点位于落地镗铣床南面一侧。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得知:事故发生后,当时为了救人,救援人员操作另外一台起重机将工件上方的起重机撞击推移了约2m。
(2)现场发现单梁起重机吊装的工件为550轧钢机底座(外形尺寸3.63m×1.65m×0.4m,重4.5t),工件翻转180°后落入排屑沟,工件需要镗铣加工的一面朝南(向角铁),无需加工的一面朝北(向镗铣床)。
(3)事故发生后吊钩位置接近地面上的工作台,捆绑工件的索链未脱钩。
(4)卷筒上南面的一股钢丝绳明显松驰,其他三股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
(5)卷筒南面的一股钢丝绳反向绕卷在卷筒上,卷筒北面的一股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
(6)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得知:事故发生前该起重机运行正常,已吊完一个相同的工件。
2.2 起重机概况
(1)该起重机为电动单梁起重机,型号LD10-19.5A3D,出厂编号11030325。
(2)该起重机2011年3月制造,2012年3月17日经安装监督检验合格,2012年4月6日办理注册登记,2014年4月14日经定期检验合格。(注:根据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Q7015-2008)规定,该在用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周期为每2年1次。)
(3)该起重机额定起重量10吨,起升高度12m,跨度19.5m。采用便携式(遥控)按钮盘控制电源。
2.3 起重机检查情况
2.3.1 技术文件档案齐全。有起重机质量证明文件、安装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和使用登记证。
2.3.2 外观。额定起重量标志清晰,起重机械运动部分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
2.3.3 金属结构。主要受力结构件(主梁、端梁)未见异常变形。
2.3.4 主要零部件。吊钩无异常变形、磨损。钢丝绳无破断。吊钩上的一组滑轮和葫芦上的定滑轮无异常变形、磨损。一股钢丝绳反向绕卷4圈在卷筒上,且排列不齐;另一股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挤压入卷筒与减速箱的缝隙中,且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
2.3.5 现场空载试运行。操作遥控按钮盘,大车运行平稳,电动葫芦沿主梁运行正常。按动上升和下降按钮,电机旋转,但电动葫芦卷筒不动作,吊钩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遥控按钮盘各按键功能有效。
2.3.6 12月26日,公司机修人员应调查组要求对电动葫芦进行解体。调查组成员现场检查发现,靠电机一侧传动轴上的挡圈局部断裂,且脱离凹槽向电机一侧位移约12mm,靠减速箱一侧传动轴上的挡圈脱落,弹性联轴器与电机轴的配合间隙较大,联轴器内的弹性块损坏,左右两半联轴器配合有松动现象。经分析,上述问题是由事故后引发导致卷筒不动作。即由于工件较重,在倾覆时压到钢丝绳,在冲击力作用下卷筒旋转,带动钢丝绳脱离卷筒绳槽,挤压入卷筒与减速箱的缝隙中,且反向绕卷在卷筒心轴上,所以导致事发后卷筒不动作。12月31日,应调查组要求,公司电工对电动葫芦起升电机进行通电试运行,调查组成员进行现场检查,起升电机运转正常,制动器有效,说明事故发生前电动葫芦可正常工作。
3 原因分析
(1)发生工件倾覆不是因该起重机械故障问题引起的。事故发生前电动葫芦处于安全状态。事故发生前单梁起重机的电动葫芦的起升电机运转正常,制动器有效,可正常工作,是处于安全状态的起重设备。
(2)发生工件倾覆是因为操作人员在吊装工件要组对固定时意外失手按动遥控按钮(操作失误)而造成的。
起重操作人员欲将工件吊装并固定在等高块上,当吊至临时支撑之时,一手扶吊件另一手持遥控按钮盘的操作工意外失手误操作按动下行按钮,放松了吊钩。吊钩持续下降,捆扎工件的索链牵拉工件上部,致使工件向镗铣床一侧倾覆。
(3)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按《起重机械安全规程》要求针对较复杂的吊装作业情况制定起重作业计划,设专人指挥作业。操作人员既操作起重机遥控器又同时兼做组对固定工件的工作,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此外,操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处在危险区域组对固定工件和操作起重机,安全保护缺失,存在不安全行为,也是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邓伟,张翔.桥式起重机大车电机频繁烧毁原因分析及处理[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2,39(9):48-50.
[2]贾雪峰.故障树分析法在门式起重机维修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2,41(1):72-74.
[3]蔡峰,林梅.桥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对策[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1,(6):137-139.
[4]苗伟,范波,王新勇,等.一种融合FTA与BAM的故障诊断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6):60-63.
(作者單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三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