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有两位版画家几乎是延安木刻的代名词,这就是古元和彦涵,这两位版画家也成了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典型代表。
彦涵1916年7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农村的一个贫穷家庭,后来由在上海经商的舅父的资助,于1935年考入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方干民学习素描水彩,并跟随国画家潘天寿学习中国画。抗战爆发后,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38年夏,到了延安。在鲁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木刻团只有四人:团长是胡一川,成员有彦涵、罗工柳和华山),奔赴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从此,以刻刀为武器,投入到抗日的宣传生活中。
在太行山的四年,彦涵为报纸做了大量的插图,还创作了许多木刻,最著名的作品是《彭德怀将军在前线》(1941):彭德怀在前线手握望远镜,正聚精会神地观察敌情。这幅木刻版画,彭德怀本人也很喜欢,彭的夫人浦安修也来找彦涵索要了一张。之后,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也向彦涵要了一张。当时,罗瑞卿很欣赏彦涵,想提拔彦涵到政治部当宣传科的副科长,彦涵拒绝了,因为他还是喜欢画画,不想去机关,恐怕干不好。
1943年初,彦涵回到了延安。四年的太行山生活给了他太多的创作题材,回到延安的彦涵,在鲁艺当教员,生活安定了,也有了创作的环境,他也迎来了木刻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刻的第一幅木刻是《當敌人搜山的时候》(1943),这幅作品也成了抗战木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创作了《不让敌人抢走粮食》、《来了亲人八路军》、《奋勇出击》等。
1949年夏,彦涵随同艾青、江丰参加了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的接收工作,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一年,彦涵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稍后就跟随江丰回杭州接管了杭州艺专,之后又调回北京,担任中央美院教授,并调至中国美协。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之前,彦涵是顺利的,是延安出来的版画家中的佼佼者。但1957年的反右运动,让彦涵厄运临头,他成为美术界以江丰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被打入了另册,承受了屈辱的人生。
彦涵之所以被打成“右派”,直接原因是在“整风”过程中替江丰辩护,从延安时代起,江丰就非常器重彦涵,新中国成立后,江丰不管是南下接收杭州艺专,还是回到北京中央美院,都是带着彦涵。当然,彦涵为江丰辩护,不仅仅是基于这种“知遇”之情,更是出于仗义执言。据说在周扬主持的文联党组划定右派的会上,先讨论古元的问题,认为古元在“整风”座谈会上发言有错误,但还够不上右派,决定不划,给了党内处分。接着讨论彦涵,一些人说彦涵和古元的问题差不多,古元不划,彦涵也不应该划。更有人为彦涵说情:两个人都留下来吧。但是,周扬说:彦涵不行。两个人不要都划,也不能都留,只能留一个划一个。于是,“老实人古元”被留下了,彦涵被打成右派。
在“反右”运动中被批斗的日子里,彦涵创作了木刻《老羊倌》。他创作的这幅《老羊倌》木刻作品。画面上,陕北牧羊老人怀抱着小羊羔,面向天空,俯身前往,神情中充满了善良和喜悦。彦涵说,他在刻画这幅作品时,好像忘掉了个人的痛苦,和老羊倌息息相通,和老羊倌笑在一起。
彦涵的木刻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革”,即便在厄运屈辱的日子里,他始终没停下木刻创作,但他最好的作品,就是这一幅《老羊倌》。
“文革”后的彦涵迎来人生和木刻的新生。
感谢苦难,彦涵的生命力和创作力都是很强的人。晚年的彦涵,创作了许多很有现代意味的木刻作品,在版画风格和表现上与彦涵的“延安版画”判若两人。
彦涵1916年7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农村的一个贫穷家庭,后来由在上海经商的舅父的资助,于1935年考入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方干民学习素描水彩,并跟随国画家潘天寿学习中国画。抗战爆发后,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38年夏,到了延安。在鲁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木刻团只有四人:团长是胡一川,成员有彦涵、罗工柳和华山),奔赴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从此,以刻刀为武器,投入到抗日的宣传生活中。
在太行山的四年,彦涵为报纸做了大量的插图,还创作了许多木刻,最著名的作品是《彭德怀将军在前线》(1941):彭德怀在前线手握望远镜,正聚精会神地观察敌情。这幅木刻版画,彭德怀本人也很喜欢,彭的夫人浦安修也来找彦涵索要了一张。之后,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也向彦涵要了一张。当时,罗瑞卿很欣赏彦涵,想提拔彦涵到政治部当宣传科的副科长,彦涵拒绝了,因为他还是喜欢画画,不想去机关,恐怕干不好。
1943年初,彦涵回到了延安。四年的太行山生活给了他太多的创作题材,回到延安的彦涵,在鲁艺当教员,生活安定了,也有了创作的环境,他也迎来了木刻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刻的第一幅木刻是《當敌人搜山的时候》(1943),这幅作品也成了抗战木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创作了《不让敌人抢走粮食》、《来了亲人八路军》、《奋勇出击》等。
1949年夏,彦涵随同艾青、江丰参加了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的接收工作,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一年,彦涵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稍后就跟随江丰回杭州接管了杭州艺专,之后又调回北京,担任中央美院教授,并调至中国美协。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之前,彦涵是顺利的,是延安出来的版画家中的佼佼者。但1957年的反右运动,让彦涵厄运临头,他成为美术界以江丰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被打入了另册,承受了屈辱的人生。
彦涵之所以被打成“右派”,直接原因是在“整风”过程中替江丰辩护,从延安时代起,江丰就非常器重彦涵,新中国成立后,江丰不管是南下接收杭州艺专,还是回到北京中央美院,都是带着彦涵。当然,彦涵为江丰辩护,不仅仅是基于这种“知遇”之情,更是出于仗义执言。据说在周扬主持的文联党组划定右派的会上,先讨论古元的问题,认为古元在“整风”座谈会上发言有错误,但还够不上右派,决定不划,给了党内处分。接着讨论彦涵,一些人说彦涵和古元的问题差不多,古元不划,彦涵也不应该划。更有人为彦涵说情:两个人都留下来吧。但是,周扬说:彦涵不行。两个人不要都划,也不能都留,只能留一个划一个。于是,“老实人古元”被留下了,彦涵被打成右派。
在“反右”运动中被批斗的日子里,彦涵创作了木刻《老羊倌》。他创作的这幅《老羊倌》木刻作品。画面上,陕北牧羊老人怀抱着小羊羔,面向天空,俯身前往,神情中充满了善良和喜悦。彦涵说,他在刻画这幅作品时,好像忘掉了个人的痛苦,和老羊倌息息相通,和老羊倌笑在一起。
彦涵的木刻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革”,即便在厄运屈辱的日子里,他始终没停下木刻创作,但他最好的作品,就是这一幅《老羊倌》。
“文革”后的彦涵迎来人生和木刻的新生。
感谢苦难,彦涵的生命力和创作力都是很强的人。晚年的彦涵,创作了许多很有现代意味的木刻作品,在版画风格和表现上与彦涵的“延安版画”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