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开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开局办书,遵照历朝纂修大型官书的成例,乾隆派遣部院大臣为总裁,领衔督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馆中的主要负责人—总裁、副总裁,大都由皇上亲自指派,其原则是以皇亲或宠臣任领导及监督的责任,并以学有专长的儒臣担负实际修纂工作。在总裁的领导之下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与此同时,详细的编辑规则,明确的分类体例、严密的格式规定、严格的诏求古籍原则、合理的人员分工、系统的工作流程等,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工作的运作自始至终均在乾隆帝的直接监控下进行。
总纂官
在四库全书馆的诸多职掌中,总纂官是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具体编纂的一线指挥员,任务是总揽全局,于“繁简不一、条理纷繁”之中“斟酌综核”,“撮举大纲”。具体的工作就是负责全书的编纂、勘阅、审核等事宜,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主持《四库全书》复校、补遗工作。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有相当学术水平,博学多才的“ 通儒”来担当总纂,才能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乾隆三十八闰三月十一日,时任总裁的刘统勋上奏《遵旨酌议排纂四库全书应行事宜折》指出:“至各书详检确核,撮举大纲,编纂总目,其中简繁不一,条理纷繁,必须斟酌综核,方不致有参差挂漏。臣等公同酌议,查现在纂修翰林纪昀、提调司员陆锡熊堪膺总办之任。”总办即总纂修,在四库馆开列的职名表中总纂官一职列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孙士毅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入馆,任职两年之后,又外放重任,离开四库馆,因此他对《四库全书》编纂所起作用不大。在长期的编纂过程中,纪昀与陆锡熊起了主要作用。可惜陆锡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染病不治而亡。实际上,3个人之中坚持始终、总其成者是纪昀,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四库开馆,到嘉庆九年(1804年)全书续缮工作完成,嘉庆十年(1805年)与世长辞,《四库全书》的编纂事业伴随了这位学术巨匠30余年,使其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纂修官
纂修官的工作主要是将送进各本互为参考校核,提出对书籍的处理意见(应刊、应抄、应存或不存),然后对所负责校阅的图书进行文字、内容上的校正、增删,记叙版本源流,撮举典籍要旨,写成提要稿。从《永乐大典》里辑录书籍,将原书详细检阅,并用《古今图书集成》互为参校,择其未经采录而实在流传、尚可裒缀成编者,先行开列目录上奏,允准后着手辑录。可以说,在四库馆臣中,纂修官是专职办书者。
纂修《四库全书》必须仰赖学有专长者才能完成。总裁在选拔人才时特别重视品秩科第,按清代修书惯例,编纂者基本从翰林院中选取,但纂修《四库全书》任务过重,人员不敷,开馆之初,总裁也曾荐举学识渊博的学者进馆修书,破格录用人才,将需用之专才调取来京。总裁大学士刘统勋从地方荐举进士周永年、邵晋涵;尚书裘曰修推荐进士余集、举人戴震;尚书王际华推荐举人杨昌霖,特旨改庶吉士,充纂修官。此五人,后皆入翰林,时称“五征君”。
纂修官根据各自学术专攻,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戴震学问博涉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方面,主持经部;邵晋涵长于史学,对四部和历代艺文志、目录之学有深研,主持史部;周永年对四部兵、农、天、算术颇有研究,主持子部;纪昀是当时诗坛的一代宗师,他在青壮年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就是评点诗歌,所以主持集部。4位分部主纂对全书的贡献是一般纂修官所无法相比的。《四库全书》所收图籍在汉文书籍之外,尚有少许满、蒙、回、藏等文字之图书,都是征召通晓各种文字之专才参与工作,显示了四库馆专才专用原则。当时的四库馆汇聚了学者文人和朝中重臣300多人,在这支纂修队伍中,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
总校官
缮书处总校官、分校官的工作就是专门校对誊录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说是专职校对人员。《四库全书》纂修从开始就注意到书籍誊校质量的检查,凡抄竣之书,所有书缴到分校、覆校处,校毕之后,并应即汇缴,经登记档册,装订成书后,呈送乾隆御览,待乾隆皇帝在余暇时随手翻阅,没有发现错误、认为合格的,方成为定本。30余万册图书全用手抄,校对的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为了保证质量和尽快出书,四库全书馆设置了规模庞大的缮书处,另外,还设置了庞大的兼职校对队伍。有关这支队伍的情况,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录》“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表”仅列四库全书馆设总校官1人—陆费墀。但在《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的每种书之前都要署明详校官及复勘者姓名。每种书之后都要署明誊录者、校对官和总校官的姓名,是为了分清责任的需要。
总校官,实际上是武英殿校书的总负责人,总理校订之事。总校官之下设分校官,分任各部分的校订工作,分校官总数超过300人。校对人员大多为进士,少数为举人出身。其中,明确身份的有进士128人,举人6名。其余虽未查明,但估计也多为举人出身。如此高水平的校对队伍实属罕见。从人员的官员品级来看,具体为:翰林院編修20人,庶吉士21人,检讨19人,中允衔3人,翰林院修撰2人,内阁中书60人;另外,中书科中书及候补中书科中书3人,国子监助教6人、内阁典籍1人、文渊阁检阅内阁侍读2人、吏部员外郎1人、起居注主事1人、文渊阁检阅工部主事1人、文渊阁检阅宗人府主事1人、刑部主事1人、詹事府主簿1人、国子监监丞、学正、学录、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典簿、博士等数人。应该说,学术水平、职位如此之高的校对队伍也只有皇家修书才用得动、用得起。 陆费墀(1731-1790年),字丹叔,号颐斋。乾隆三十一(1766年)进士及第,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担任《四库全书》总校官。
提到《四库全书》,人们一般会想到纪昀纪晓岚,还有他的20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很少有人知道陆费墀。陆费墀小纪晓岚7岁,和纪晓岚一样都是具体负责《四库全书》编纂事宜的,他们分工不同,陆费墀为总校官,纪晓岚和陆锡熊为总纂官,同为编修《四库全书》举足轻重之臣。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上谕:“编修陆费墀承办《四库全书》并《四库全书荟要》处缮录之事,一切综核稽查,颇能实心勤勉,思其学问亦优,着加恩以翰林院侍读升用,遇缺卽补,以示鼓励。钦此。”自乾隆三十八年(1790年)四库馆开馆后,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去世,陆费墀入馆17年,与《四库全书》相始终。他每天早出晚归,寒暑未尝稍懈,尽心尽力,勤于馆务,十几年如一日,乾隆皇帝看在眼里,酌情恩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擢升陆费墀为礼部右侍郎;二月,命其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官;十一月,命其充经筵讲官。
盛极而衰,祸福相倚。陆费墀贵也《四库全书》,罪也《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近3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呈帝观览,乾隆发现在缮写、誊录、校订方面漏洞百出,讹谬丛生,当删不删,该毁未毁,非常生气,遂将已经送藏之书进行大规模重检撤毁,有2000余人因错谬牵连受罚。《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校勘实行的是总裁负责制,职衔薪俸越高,责任越重,处罚也就越严厉。乾隆令纪昀、陆锡熊二人分赔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书籍所有应行换写篇页,其装订挖改各工价。乾隆认为陆费墀本系武英殿提调,后充总校,任四库馆副总裁官,“所有四库全书,伊一人实始终其事,而其洊升侍郎,受恩尤重……今四库书籍缮写潦草,讹脱错谬违误之处,不可枚举。而于各省采进书籍,又漫不经心,致将有印底本遗失甚多”。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下了一道严厉的处罚令,令陆费墀罚赔“南三阁”所有页面、装订、木匣、刻字等项制作费用。全由陆费墀自己出钱筹办,而且不让盐商等承办,晓谕各商,如有暗中帮贴佽助等弊,立即严参究治,还将陆费墀革职。乾隆五十五年陆费墀抑郁而死。
誊录生
誊录人员是四库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馆,至乾隆五十二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告成,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四库馆的誊录人员前后达3826人。抄北四阁书时,有誊录人员2826人,续写南三阁时,又添书手1000人,参与者之众可谓空前绝后。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总裁提出由提调、纂修等保举誊录人员的办法,由馆臣推荐,主管人员考核后任用。但有自愿效力,而其能力又足以胜任者,也准其充任。为了防范滥竽充数者影响全书进度及品质,凡自愿效力者,先需取得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保证,再经由总裁官等考试后,认定其书法确实端正可用才录取。至于某些专门书籍,如天文、算学各书中涉及专门知识的从天文算学馆中遴选;再如类似《礼器图式》《西清古鉴》等绘图样较多之书,则从擅长书法绘画的监贡生中遴选。按乾隆定的工酬标准,每抄录一千字给银二钱五分银,如果一个抄录工每天抄录1000到2000字,按此速度,一个月一个人也能抄2.5万字到5万字,大约可得银子六七两到十三四两。有这样丰厚的工酬,书手的积极性当然很高,每人每日约写2000字,一个月可成书4000本,速度是很可观的。辑录《四库全书》到底花了多少钱呢?作为一项庞大的修书工程,它包含了征集、选书、编校,几百人十余年的薪水,还有装帧、修藏书阁等众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花钱。若每部《四库全书》以近8亿字计算,抄录一部就要花20万两银子,这仅是抄录所费的银钱,如果加上编校、修建藏书阁等花费,数目必然更加惊人。
四库馆的工作流程
采进书、内府书送进翰林院后,由提调分给纂修办理,纂修拟写提要并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定为应刊、应抄者,经总纂、总裁送呈御览裁定,然后发回原纂修详校;校勘后,要经总纂、总裁审阅,即于原书内改正;然后发下武英殿校正,誊录成正本,装订;分发存阁。两次复勘由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间进行。后来,嘉庆命将乾隆皇帝生前的《圣制诗文》及续办《四库全书方略》《四库全书纪略》等书续缮于《四库全书》内。
《四库全书》完成时间及四库馆闭馆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库》抄成;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第二份《四库》抄成;四十八年(1873年)冬,第三份《四库》抄成;四十九年(1874年)十一月,第四份《四库》抄成。至此,内廷四阁《四库全书》全部办理完毕,标志着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基本完成,五十年(1875年)正月四库馆撤馆。续抄的三部《四库全书》于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另行设馆办理,与原四库馆在馆址、人员、办书程序、议叙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续办三份同时告竣。五十年(1875年)四库馆撤馆后,由于还有续办三份全书及补缮的工作,《四库全书》總裁、总纂这些馆职并未撤销,一直保留到七部全部抄成。四库馆未完的各项事务,如原四库馆未办完之书、补缮之书及需要修正之书,统归武英殿接管。此后《四库全书》又经历过两次大的重校(内廷四阁《四库全书》初次重校完是在五十五年(1790年),再次重校完是在五十七年(1792年)。南三阁《四库全书》自五十二年(1787年)起也经历过两次复校),而且原来留空函之书,在此期间还陆续补入,一直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库全书》的工程才最后结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开局办书,遵照历朝纂修大型官书的成例,乾隆派遣部院大臣为总裁,领衔督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馆中的主要负责人—总裁、副总裁,大都由皇上亲自指派,其原则是以皇亲或宠臣任领导及监督的责任,并以学有专长的儒臣担负实际修纂工作。在总裁的领导之下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与此同时,详细的编辑规则,明确的分类体例、严密的格式规定、严格的诏求古籍原则、合理的人员分工、系统的工作流程等,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工作的运作自始至终均在乾隆帝的直接监控下进行。
总纂官
在四库全书馆的诸多职掌中,总纂官是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具体编纂的一线指挥员,任务是总揽全局,于“繁简不一、条理纷繁”之中“斟酌综核”,“撮举大纲”。具体的工作就是负责全书的编纂、勘阅、审核等事宜,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主持《四库全书》复校、补遗工作。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有相当学术水平,博学多才的“ 通儒”来担当总纂,才能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乾隆三十八闰三月十一日,时任总裁的刘统勋上奏《遵旨酌议排纂四库全书应行事宜折》指出:“至各书详检确核,撮举大纲,编纂总目,其中简繁不一,条理纷繁,必须斟酌综核,方不致有参差挂漏。臣等公同酌议,查现在纂修翰林纪昀、提调司员陆锡熊堪膺总办之任。”总办即总纂修,在四库馆开列的职名表中总纂官一职列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孙士毅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入馆,任职两年之后,又外放重任,离开四库馆,因此他对《四库全书》编纂所起作用不大。在长期的编纂过程中,纪昀与陆锡熊起了主要作用。可惜陆锡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染病不治而亡。实际上,3个人之中坚持始终、总其成者是纪昀,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四库开馆,到嘉庆九年(1804年)全书续缮工作完成,嘉庆十年(1805年)与世长辞,《四库全书》的编纂事业伴随了这位学术巨匠30余年,使其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纂修官
纂修官的工作主要是将送进各本互为参考校核,提出对书籍的处理意见(应刊、应抄、应存或不存),然后对所负责校阅的图书进行文字、内容上的校正、增删,记叙版本源流,撮举典籍要旨,写成提要稿。从《永乐大典》里辑录书籍,将原书详细检阅,并用《古今图书集成》互为参校,择其未经采录而实在流传、尚可裒缀成编者,先行开列目录上奏,允准后着手辑录。可以说,在四库馆臣中,纂修官是专职办书者。
纂修《四库全书》必须仰赖学有专长者才能完成。总裁在选拔人才时特别重视品秩科第,按清代修书惯例,编纂者基本从翰林院中选取,但纂修《四库全书》任务过重,人员不敷,开馆之初,总裁也曾荐举学识渊博的学者进馆修书,破格录用人才,将需用之专才调取来京。总裁大学士刘统勋从地方荐举进士周永年、邵晋涵;尚书裘曰修推荐进士余集、举人戴震;尚书王际华推荐举人杨昌霖,特旨改庶吉士,充纂修官。此五人,后皆入翰林,时称“五征君”。
纂修官根据各自学术专攻,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戴震学问博涉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方面,主持经部;邵晋涵长于史学,对四部和历代艺文志、目录之学有深研,主持史部;周永年对四部兵、农、天、算术颇有研究,主持子部;纪昀是当时诗坛的一代宗师,他在青壮年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就是评点诗歌,所以主持集部。4位分部主纂对全书的贡献是一般纂修官所无法相比的。《四库全书》所收图籍在汉文书籍之外,尚有少许满、蒙、回、藏等文字之图书,都是征召通晓各种文字之专才参与工作,显示了四库馆专才专用原则。当时的四库馆汇聚了学者文人和朝中重臣300多人,在这支纂修队伍中,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
总校官
缮书处总校官、分校官的工作就是专门校对誊录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说是专职校对人员。《四库全书》纂修从开始就注意到书籍誊校质量的检查,凡抄竣之书,所有书缴到分校、覆校处,校毕之后,并应即汇缴,经登记档册,装订成书后,呈送乾隆御览,待乾隆皇帝在余暇时随手翻阅,没有发现错误、认为合格的,方成为定本。30余万册图书全用手抄,校对的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为了保证质量和尽快出书,四库全书馆设置了规模庞大的缮书处,另外,还设置了庞大的兼职校对队伍。有关这支队伍的情况,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录》“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表”仅列四库全书馆设总校官1人—陆费墀。但在《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的每种书之前都要署明详校官及复勘者姓名。每种书之后都要署明誊录者、校对官和总校官的姓名,是为了分清责任的需要。
总校官,实际上是武英殿校书的总负责人,总理校订之事。总校官之下设分校官,分任各部分的校订工作,分校官总数超过300人。校对人员大多为进士,少数为举人出身。其中,明确身份的有进士128人,举人6名。其余虽未查明,但估计也多为举人出身。如此高水平的校对队伍实属罕见。从人员的官员品级来看,具体为:翰林院編修20人,庶吉士21人,检讨19人,中允衔3人,翰林院修撰2人,内阁中书60人;另外,中书科中书及候补中书科中书3人,国子监助教6人、内阁典籍1人、文渊阁检阅内阁侍读2人、吏部员外郎1人、起居注主事1人、文渊阁检阅工部主事1人、文渊阁检阅宗人府主事1人、刑部主事1人、詹事府主簿1人、国子监监丞、学正、学录、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典簿、博士等数人。应该说,学术水平、职位如此之高的校对队伍也只有皇家修书才用得动、用得起。 陆费墀(1731-1790年),字丹叔,号颐斋。乾隆三十一(1766年)进士及第,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担任《四库全书》总校官。
提到《四库全书》,人们一般会想到纪昀纪晓岚,还有他的20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很少有人知道陆费墀。陆费墀小纪晓岚7岁,和纪晓岚一样都是具体负责《四库全书》编纂事宜的,他们分工不同,陆费墀为总校官,纪晓岚和陆锡熊为总纂官,同为编修《四库全书》举足轻重之臣。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上谕:“编修陆费墀承办《四库全书》并《四库全书荟要》处缮录之事,一切综核稽查,颇能实心勤勉,思其学问亦优,着加恩以翰林院侍读升用,遇缺卽补,以示鼓励。钦此。”自乾隆三十八年(1790年)四库馆开馆后,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去世,陆费墀入馆17年,与《四库全书》相始终。他每天早出晚归,寒暑未尝稍懈,尽心尽力,勤于馆务,十几年如一日,乾隆皇帝看在眼里,酌情恩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擢升陆费墀为礼部右侍郎;二月,命其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官;十一月,命其充经筵讲官。
盛极而衰,祸福相倚。陆费墀贵也《四库全书》,罪也《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近3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呈帝观览,乾隆发现在缮写、誊录、校订方面漏洞百出,讹谬丛生,当删不删,该毁未毁,非常生气,遂将已经送藏之书进行大规模重检撤毁,有2000余人因错谬牵连受罚。《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校勘实行的是总裁负责制,职衔薪俸越高,责任越重,处罚也就越严厉。乾隆令纪昀、陆锡熊二人分赔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书籍所有应行换写篇页,其装订挖改各工价。乾隆认为陆费墀本系武英殿提调,后充总校,任四库馆副总裁官,“所有四库全书,伊一人实始终其事,而其洊升侍郎,受恩尤重……今四库书籍缮写潦草,讹脱错谬违误之处,不可枚举。而于各省采进书籍,又漫不经心,致将有印底本遗失甚多”。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下了一道严厉的处罚令,令陆费墀罚赔“南三阁”所有页面、装订、木匣、刻字等项制作费用。全由陆费墀自己出钱筹办,而且不让盐商等承办,晓谕各商,如有暗中帮贴佽助等弊,立即严参究治,还将陆费墀革职。乾隆五十五年陆费墀抑郁而死。
誊录生
誊录人员是四库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馆,至乾隆五十二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告成,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四库馆的誊录人员前后达3826人。抄北四阁书时,有誊录人员2826人,续写南三阁时,又添书手1000人,参与者之众可谓空前绝后。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总裁提出由提调、纂修等保举誊录人员的办法,由馆臣推荐,主管人员考核后任用。但有自愿效力,而其能力又足以胜任者,也准其充任。为了防范滥竽充数者影响全书进度及品质,凡自愿效力者,先需取得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保证,再经由总裁官等考试后,认定其书法确实端正可用才录取。至于某些专门书籍,如天文、算学各书中涉及专门知识的从天文算学馆中遴选;再如类似《礼器图式》《西清古鉴》等绘图样较多之书,则从擅长书法绘画的监贡生中遴选。按乾隆定的工酬标准,每抄录一千字给银二钱五分银,如果一个抄录工每天抄录1000到2000字,按此速度,一个月一个人也能抄2.5万字到5万字,大约可得银子六七两到十三四两。有这样丰厚的工酬,书手的积极性当然很高,每人每日约写2000字,一个月可成书4000本,速度是很可观的。辑录《四库全书》到底花了多少钱呢?作为一项庞大的修书工程,它包含了征集、选书、编校,几百人十余年的薪水,还有装帧、修藏书阁等众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花钱。若每部《四库全书》以近8亿字计算,抄录一部就要花20万两银子,这仅是抄录所费的银钱,如果加上编校、修建藏书阁等花费,数目必然更加惊人。
四库馆的工作流程
采进书、内府书送进翰林院后,由提调分给纂修办理,纂修拟写提要并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定为应刊、应抄者,经总纂、总裁送呈御览裁定,然后发回原纂修详校;校勘后,要经总纂、总裁审阅,即于原书内改正;然后发下武英殿校正,誊录成正本,装订;分发存阁。两次复勘由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间进行。后来,嘉庆命将乾隆皇帝生前的《圣制诗文》及续办《四库全书方略》《四库全书纪略》等书续缮于《四库全书》内。
《四库全书》完成时间及四库馆闭馆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库》抄成;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第二份《四库》抄成;四十八年(1873年)冬,第三份《四库》抄成;四十九年(1874年)十一月,第四份《四库》抄成。至此,内廷四阁《四库全书》全部办理完毕,标志着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基本完成,五十年(1875年)正月四库馆撤馆。续抄的三部《四库全书》于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另行设馆办理,与原四库馆在馆址、人员、办书程序、议叙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续办三份同时告竣。五十年(1875年)四库馆撤馆后,由于还有续办三份全书及补缮的工作,《四库全书》總裁、总纂这些馆职并未撤销,一直保留到七部全部抄成。四库馆未完的各项事务,如原四库馆未办完之书、补缮之书及需要修正之书,统归武英殿接管。此后《四库全书》又经历过两次大的重校(内廷四阁《四库全书》初次重校完是在五十五年(1790年),再次重校完是在五十七年(1792年)。南三阁《四库全书》自五十二年(1787年)起也经历过两次复校),而且原来留空函之书,在此期间还陆续补入,一直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库全书》的工程才最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