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沟通式教学模式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英语教学中应体现沟通式教学原则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对怎样提高英语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做出过很多有意义的探究,但从根本上来说,都忽视了一些实际情况,首先就是在对初中生的英语教学之前,他们已经有了汉语母语的基础,建立了一定的知识结构,突破了汉语言话语教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步入了对汉语的语法、篇章以及文章欣赏的实际应用过程,这种汉语教学直接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就是对于很多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来说,基本都是第一次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语言学教学的规律上来讲,依然处在话语教学阶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肢体形态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便显得十分必要,这是在目前教育工作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就要在双方面进行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并且应用到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这样的良好沟通下可以产生最好的教学状态和效果。我认为,沟通教学的全部意义就表现在这里,同时是现阶段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将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沟通模式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语言的时候不要采用单一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要认识到字、词、句本身或者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的语意,更要强调的一点是,语言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脱离了文化背景的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以出发点来定位语言内容,它是具有广泛内涵的基础,教师要研究其相关性,采取生动、自然、活泼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解深入并且同时达到轻松运用的目的。
  只有在实际的交流锻炼中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流能力,一般语言学习的规律都是从“说”开始的,但现有的英语学习教育却是从语法教学入手,往往忽视了其实际的应用。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交流才可以完成语言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中介语理论和学习者个体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教师只是作为促进者,他们是来促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学生学习外语的。这样依据语言交际情况,教师需要建立符合实际应用的交际情境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有专业丰厚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心理及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英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沟通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体现
  1.课前阶段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对知识进行整理,这是和学生沟通最少的阶段。现在提倡的沟通式教学除了让我们对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最重要的是强调与学生的沟通,要分析任教的班级以及学生个体的特点,分析其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知识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尽量准备学生易于了解吸收材料或身边环境的具体实际事例,让它们结合书本内容深入理解。
  2.课中阶段
  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要将沟通模式的教学方法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依据初中英语教材编写者所建议的复习、介绍、操练、联系和巩固的“五步教学法”,在这些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尽量进行小班化的英语教学,实现个别传授的语言教学本质,可设置特殊的座位排列,尽量让学生围在教师周围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轻松愉悦,可以进行相应的语境交流,如,以生日、新年、或者其他一些家庭生活作为实际交流的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到控制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从而与学生形成实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道具,寓教于乐,提高语言能力,缓解学生的无聊感,使其爱上英语,并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课后阶段
  作业的布置,课程的考核,知识反馈,从教学整体过程来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在课后的反馈信息中,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接受情况以及特殊的兴趣爱好。除一般的课后作业外,最好听唱英语诗歌、表演短剧、创设英语角等,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和练习进行教学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八路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给中低功率的医用射频功率放大模块提供可调直流电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安全的可调开关电源,包括医用隔离开关电源模块和低压降压模块两部分。医用隔离开关电源模块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本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新的劳动方式和职业的不断产生,推动了职业教育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办学
课程领导是深化课改、推动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和核心内容。尤鲁先生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领导”。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课程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对课程领导理论产生积极而浓厚的兴趣,并逐步从课程领导理论研究走向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索。  由于长期受应试文化的熏染和传统管理机制的束缚,人们的课程意识相对淡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课程形态呈学科态势。少数课程管理者凭直觉经验、惯性思维、行政指令被动领
一、树立效率优先理念,教师理应把握主动  在教师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即学生听从老师安排,课前充分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堂就能高效。诚然,在课堂效率的提高上,学生是主要的,是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师处于主动位置,是发动机,是原动力。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提高效率,思考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设置,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服务于效率,充分考虑效率优先,用最
一、提高思想认识,将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在当前中考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师对语、数、外三大主要学科比较重视,对其他学科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会安排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政治教学,政治教学也就成了其他教师的兼职工作,相应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压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加上初中政治课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所背知识点也较多,使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