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天空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吗?妈妈和孩子在睡前读的每一个动人的故事,读完后就会升到夜空中去,变成一颗星星。地下多一个朗读的故事,天上就会多一颗闪闪的星星。天上的星星越多,这个世界就越美好。
很多时候,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是想让他们拥有一片诗意的夜空。为了延续这份诗意,部编本一年级教材中,在每一个“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上下册共计十六次。其中故事童话类8篇,占栏目选文总数的50%,选文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符合一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一、“和大人一起”读什么?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从幼儿园听老师讲故事童话到小学阅读故事童话的循序渐进。当熟悉的故事童话变成文字出现在教材中,对于他们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正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述:“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以下是对部编本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故事童话类选文的梳理:
[年级、册数 内容 训练重点 一上 《小鸟念书》 鼓励借助拼音尝试自读,体验共同阅读的乐趣。 《小松树找花生》 交流、分享阅读收获,推广好的阅读方法。 《拔萝卜》 了解故事内容,初步尝试续讲故事。 《猴子捞月亮》 尝试分角色朗读,感受故事的有趣。 一下 《胖乎乎的小手》 随文巩固识字,用音序查字法解决生字。联系生活进行适当的表达。 《狐狸和乌鸦》 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共读的乐趣。 《夏夜多美》 用多种合作方式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熊住山洞》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阅读内容在安排体系上遵循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从一上《小鸟念书》开始,学生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汉语拼音,已能自主阅读;一上《拔萝卜》和《猴子捞月亮》都有着大量相同结构的段落,重复的语言结构,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内化;一下《胖乎乎的小手》,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加上刚刚掌握的音序查字法,读通课文并不困难。但是,随着故事童话类选文篇幅变长,长句子的数量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需要“大人”提供帮助。
二、“和大人一起”怎么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大人”可以采用许多有趣的招数,来吸引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追求自然养成的阅读兴趣——羽翼竞舒展
1.营造阅读环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实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我们都要营造阅读的环境,一家人或者几个同学人手捧着书本阅读,在文字描述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感受文字的魅力,体验故事的跌宕起伏。比如在故事导入时,教师可以挑选音乐、动画来烘托场景、渲染气氛,营造故事的情境。加上故事童话类选文本身具有的情境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个角色”的意象,将自己“化”在故事之中。
2.搭建展示平台
(1)角色表演
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展示活动,广泛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爱上阅读。《拔萝卜》是一首儿童歌曲,可以和學生一起看视频,学唱歌曲;《狐狸和乌鸦》教学中“大人”和孩子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模仿语气、作出动作、表现神情,在演中觅趣,在趣中显智……
(2)听讲复述
故事童话类结构上的表达特点,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口头复述。比如教学《猴子捞月亮》时,可以在教学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抓住选文“累加型”特点:人物逐个加进来,越加越多(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重复相似的语言(“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重复相似的动作(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一起捞月亮)理清顺序,形成“猴绳”,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
(3)想象创编
深入挖掘故事童话中的空白点、延伸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比如《拔萝卜》一课故事讲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戛然而止,而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来帮忙。“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内容,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猫和小老鼠来帮忙的内容补充完整。
(二)渗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润物细无声
1.课堂“乐”读
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大人”(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帮助学生在“一起读”中体会与老师同学共读之“乐”。一方面,教师需要参与其中,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发掘阅读形式,为学生的读提供更多选择,成为学生阅读的协助者。
2.课后“悦”读
课后,指导“大人”(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让孩子感受与亲人共读的喜悦。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班级QQ群等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介绍给家长;给家长“布置作业”——发放《亲子“悦”读提示卡》;拍摄亲子“悦”读视频,上传班级QQ群等。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在其乐融融的共读氛围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针对《狐狸和乌鸦》这篇阅读材料,我设计了以下《亲子“悦”读提示卡》,提醒家长参与“和大人一起读”。
从“卡片”内容看,不仅具有提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家长可以清楚掌握在家怎样和孩子“一起读”,而且还提供了相关拓展阅读材料,促使“和大人一起读”成为家庭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三)整合课内课外的阅读素材——源头活水来
1.文本勾连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应活用教材,捕捉选文之间的交叉点,巧妙整合,优化教学设计,课堂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如《拔萝卜》和《猴子捞月亮》两篇“累加型”的故事,可以勾连起来一起学习。
2.群文阅读
不少老师可能觉得群文阅读比较适合中高年级,但只要找到合适的训练点,一年级也能进行群文阅读。如《狐狸和乌鸦》教学时以“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组与“狐狸”相关的文本,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动物类故事的阅读兴趣。
3.绘本推荐
绘本为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想象、创意表达等提供了优秀的资源,贴近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今不少老师已经将绘本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引进课堂,开展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的尝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在《阅读的妈妈》(The Reading Mother)这首诗中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让我们牵起孩子的手,做那个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大人”。
很多时候,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是想让他们拥有一片诗意的夜空。为了延续这份诗意,部编本一年级教材中,在每一个“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上下册共计十六次。其中故事童话类8篇,占栏目选文总数的50%,选文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符合一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一、“和大人一起”读什么?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从幼儿园听老师讲故事童话到小学阅读故事童话的循序渐进。当熟悉的故事童话变成文字出现在教材中,对于他们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正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述:“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以下是对部编本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故事童话类选文的梳理:
[年级、册数 内容 训练重点 一上 《小鸟念书》 鼓励借助拼音尝试自读,体验共同阅读的乐趣。 《小松树找花生》 交流、分享阅读收获,推广好的阅读方法。 《拔萝卜》 了解故事内容,初步尝试续讲故事。 《猴子捞月亮》 尝试分角色朗读,感受故事的有趣。 一下 《胖乎乎的小手》 随文巩固识字,用音序查字法解决生字。联系生活进行适当的表达。 《狐狸和乌鸦》 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共读的乐趣。 《夏夜多美》 用多种合作方式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熊住山洞》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阅读内容在安排体系上遵循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从一上《小鸟念书》开始,学生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汉语拼音,已能自主阅读;一上《拔萝卜》和《猴子捞月亮》都有着大量相同结构的段落,重复的语言结构,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内化;一下《胖乎乎的小手》,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加上刚刚掌握的音序查字法,读通课文并不困难。但是,随着故事童话类选文篇幅变长,长句子的数量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需要“大人”提供帮助。
二、“和大人一起”怎么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大人”可以采用许多有趣的招数,来吸引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追求自然养成的阅读兴趣——羽翼竞舒展
1.营造阅读环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实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我们都要营造阅读的环境,一家人或者几个同学人手捧着书本阅读,在文字描述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感受文字的魅力,体验故事的跌宕起伏。比如在故事导入时,教师可以挑选音乐、动画来烘托场景、渲染气氛,营造故事的情境。加上故事童话类选文本身具有的情境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个角色”的意象,将自己“化”在故事之中。
2.搭建展示平台
(1)角色表演
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展示活动,广泛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爱上阅读。《拔萝卜》是一首儿童歌曲,可以和學生一起看视频,学唱歌曲;《狐狸和乌鸦》教学中“大人”和孩子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模仿语气、作出动作、表现神情,在演中觅趣,在趣中显智……
(2)听讲复述
故事童话类结构上的表达特点,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口头复述。比如教学《猴子捞月亮》时,可以在教学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抓住选文“累加型”特点:人物逐个加进来,越加越多(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重复相似的语言(“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重复相似的动作(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一起捞月亮)理清顺序,形成“猴绳”,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
(3)想象创编
深入挖掘故事童话中的空白点、延伸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比如《拔萝卜》一课故事讲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戛然而止,而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来帮忙。“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内容,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猫和小老鼠来帮忙的内容补充完整。
(二)渗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润物细无声
1.课堂“乐”读
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大人”(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帮助学生在“一起读”中体会与老师同学共读之“乐”。一方面,教师需要参与其中,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发掘阅读形式,为学生的读提供更多选择,成为学生阅读的协助者。
2.课后“悦”读
课后,指导“大人”(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让孩子感受与亲人共读的喜悦。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班级QQ群等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介绍给家长;给家长“布置作业”——发放《亲子“悦”读提示卡》;拍摄亲子“悦”读视频,上传班级QQ群等。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在其乐融融的共读氛围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针对《狐狸和乌鸦》这篇阅读材料,我设计了以下《亲子“悦”读提示卡》,提醒家长参与“和大人一起读”。
从“卡片”内容看,不仅具有提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家长可以清楚掌握在家怎样和孩子“一起读”,而且还提供了相关拓展阅读材料,促使“和大人一起读”成为家庭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三)整合课内课外的阅读素材——源头活水来
1.文本勾连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应活用教材,捕捉选文之间的交叉点,巧妙整合,优化教学设计,课堂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如《拔萝卜》和《猴子捞月亮》两篇“累加型”的故事,可以勾连起来一起学习。
2.群文阅读
不少老师可能觉得群文阅读比较适合中高年级,但只要找到合适的训练点,一年级也能进行群文阅读。如《狐狸和乌鸦》教学时以“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组与“狐狸”相关的文本,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动物类故事的阅读兴趣。
3.绘本推荐
绘本为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想象、创意表达等提供了优秀的资源,贴近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今不少老师已经将绘本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引进课堂,开展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的尝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在《阅读的妈妈》(The Reading Mother)这首诗中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让我们牵起孩子的手,做那个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