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近几年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工程型人才,满足了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工程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的市场竞争加剧,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学校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64-02
1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
现行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暴露出如下问题:
1.1 生源质量下降
相当多的学校反映,近几年新入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盲目扩招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1.2 部分高校对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不够重视
首先,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如工学硕士课程。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弱,离校外出上课又给教员带来的不便利因素很多,特别是,有些学校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工程硕士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很多教员根本不愿意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其次,部分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也不够。尽管学校大都收取了一定的培养费用,但真正落实到导师的经费却很少。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来说,工程硕士培养的难度比工学硕士要大很多,如果没有相关的经费、政策支持,导师很难深入到企业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因此,学校导师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工程硕士研究生。
1.3“单科独进”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现行工程硕士生的课程教学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这种方式是由老师到企业集中教学一段时间,实行“单科独进”。虽然办学方式灵活,但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其一,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学规律,大量地、集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短时间内确实难以消化和吸收;其二,工程硕士生大多为单位技术骨干,在学习期间时有出差,除了工作繁忙外,还有家庭负担等,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其三,校外教学点的学习氛围与校本部差别较大;其四,异地教学的协调、联系工作量较大,安排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单科独进”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太理想。
1.4 现行双导师制度有待改善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除学校配置指导教师(下称主导师)外,还由学校从企业中具有基础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任企业导师(下称副导师)。事实上,由于学生的“不离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导师的及时指导,不利于工程硕士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指导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指导教师也丧失了深入生产实践的机会;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副导师也并没有深入参与到高校的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副导师难以依托高校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
1.5 论文选题不尽合理
有的论文选题工程背景不明显,或者论文内容与所授专业学位根本不相符。由于论文内容与实际工程领域相差太远,研究生平时所学的理论、技能在学位论文阶段实际就用不上,论文工作的开展比较困难。
1.6 论文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普遍质量不高。其一,有的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如缺少中英文摘要与结论、内容不符、公式无编号、参考文献编写不规范等。其二,很多论文深度不够。有的好像一份技术报告,有的像一份产品说明书,还有的论文仅停留在调查报告的水平上。其三,运用新理论、新技术不够。如有的论文参考文献中资料很少,并且可能还是比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根本跟不上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的发展。其四,论文工作量不够。其五,有的论文像文献综述,看不出本人所做的实际工作,无法判断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有的论文所讨论的数学建模依据不充分,模型的合理性无法确认,所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2 完善学校质量保证机制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们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质量保障机制的如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生源质量
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邀请合作单位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要严格坚持报名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扩大招生范围,拓展生源;重视考察考生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业绩等情况;重视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加面试在考试中的比重等;特别是要在录取工作中进一步增加导师的自主权。
2.2 调整利益分配、改善培养条件
学校应该降低管理费用的提取比例,加大用于支出教学、论文指导等费用。对于宣传得力、生源较好的学科领域,学校在招生名额上应给予适当倾斜,并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创造和改善培养条件。
2.3 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是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学校应该优先选拔有理论水平、了解工程技术发展最新情况、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具备高级职称的老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应该让不适合教学的科研人员退出教学岗位,专心于课题研究;应该让优秀的教课老师安心于三尺讲台;建议实行工程硕士专职教授制度,通过激励机制造就一批专职老师,并让其安心于教书,稳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可以大幅度提高授课费,使教师竞争上岗,与此相适应修改职称评定的有关标准;可以反聘优秀的退休教师继续任教。
2.4 改进工程硕士的上课方式
强烈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坚持实施工程硕士生到高校脱产一年的学习方式,这样保证了上课的时间和质量,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专业课程安排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建议采取将核心知识讲授、教师的成功工程案例、学生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严格考试”的方式;应该改革目前单科独进、集中上课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借鉴当前工学硕士生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修制;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外,还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课程开展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讨论,不仅使学生学得深入,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2.5 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
现行双导师制可能出现两种极端:其一是副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其二是论文阶段主导师放任不管,全由副导师包办。应该明确主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要发挥副导师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既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论文工作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有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主导师和副导师要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联合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2.6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论文选题
应该提倡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企业需要以及导师已有的科研基础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要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系统相关性,目的是让学生的功夫做在平时,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的时效性,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立足于实际,要立足于学校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一般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来源于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学生的论文工作不仅可以纳入企业的发展,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而且也与学生本人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与完成学位论文两不误,也提高了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2.7 严格执行中期筛选政策
加大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应逐步完善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中期考核和筛选机制,不能承诺每一个录取的学员最后一定都能获取学位。对于中期筛选中被确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予以退学。这一措施有利于保持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严肃性。
2.8 实行专家督导制
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实行专家督导制,对工程硕士生的教育质量,包括招生、培养过程、综合素质以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建立检查评估机制,对于遇到的问题及时督促解决。
2.9 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量
建议认真考核学生的实际研究工作。事实上,不能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学生根本就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不能从事实际工程研究的学生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因此,应该坚决杜绝无实际工程研究工作也能混毕业的情况。对于研究工作,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设立一个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审查委员会,负责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具体审查。
2.10 建立论文抽查制度
应该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控制学位论文质量。建议学位论文应该遵循预评—初评—盲评—答辩的顺序。对于学位论文,导师必须先进行预评,预评过关后,导师组必须先进行初评,只有初评过关的论文,才有资格申请盲评,盲评过关后,才有资格申请答辩。
对于在校级、省级、国家级论文抽查中不合格的学位论文,首先应该归咎导师的责任,其次要归咎导师组的责任,还要归咎答辩委员会的责任。这种责任应该与导师、导师组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硕导、博导资格、业务考核成绩等直接挂钩。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咎相关单位各级教学主管领导的责任。
3 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们在从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初浅的想法,不针对任何学校和个人。由于水平有限,对国内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了解的把握只能是挂一漏万,错误和缺点肯定不少,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皓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9.
[2] 雍翠菊.正确处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个关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9.
[3] 张文修.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质量,突出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6.
[4] 刘惠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5] 高述珉等.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64-02
1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
现行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暴露出如下问题:
1.1 生源质量下降
相当多的学校反映,近几年新入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盲目扩招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1.2 部分高校对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不够重视
首先,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如工学硕士课程。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弱,离校外出上课又给教员带来的不便利因素很多,特别是,有些学校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工程硕士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很多教员根本不愿意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其次,部分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也不够。尽管学校大都收取了一定的培养费用,但真正落实到导师的经费却很少。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来说,工程硕士培养的难度比工学硕士要大很多,如果没有相关的经费、政策支持,导师很难深入到企业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因此,学校导师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工程硕士研究生。
1.3“单科独进”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现行工程硕士生的课程教学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这种方式是由老师到企业集中教学一段时间,实行“单科独进”。虽然办学方式灵活,但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其一,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学规律,大量地、集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短时间内确实难以消化和吸收;其二,工程硕士生大多为单位技术骨干,在学习期间时有出差,除了工作繁忙外,还有家庭负担等,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其三,校外教学点的学习氛围与校本部差别较大;其四,异地教学的协调、联系工作量较大,安排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单科独进”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太理想。
1.4 现行双导师制度有待改善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除学校配置指导教师(下称主导师)外,还由学校从企业中具有基础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任企业导师(下称副导师)。事实上,由于学生的“不离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导师的及时指导,不利于工程硕士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指导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指导教师也丧失了深入生产实践的机会;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副导师也并没有深入参与到高校的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副导师难以依托高校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
1.5 论文选题不尽合理
有的论文选题工程背景不明显,或者论文内容与所授专业学位根本不相符。由于论文内容与实际工程领域相差太远,研究生平时所学的理论、技能在学位论文阶段实际就用不上,论文工作的开展比较困难。
1.6 论文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普遍质量不高。其一,有的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如缺少中英文摘要与结论、内容不符、公式无编号、参考文献编写不规范等。其二,很多论文深度不够。有的好像一份技术报告,有的像一份产品说明书,还有的论文仅停留在调查报告的水平上。其三,运用新理论、新技术不够。如有的论文参考文献中资料很少,并且可能还是比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根本跟不上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的发展。其四,论文工作量不够。其五,有的论文像文献综述,看不出本人所做的实际工作,无法判断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有的论文所讨论的数学建模依据不充分,模型的合理性无法确认,所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2 完善学校质量保证机制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们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质量保障机制的如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生源质量
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邀请合作单位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要严格坚持报名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扩大招生范围,拓展生源;重视考察考生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业绩等情况;重视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加面试在考试中的比重等;特别是要在录取工作中进一步增加导师的自主权。
2.2 调整利益分配、改善培养条件
学校应该降低管理费用的提取比例,加大用于支出教学、论文指导等费用。对于宣传得力、生源较好的学科领域,学校在招生名额上应给予适当倾斜,并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创造和改善培养条件。
2.3 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是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学校应该优先选拔有理论水平、了解工程技术发展最新情况、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具备高级职称的老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应该让不适合教学的科研人员退出教学岗位,专心于课题研究;应该让优秀的教课老师安心于三尺讲台;建议实行工程硕士专职教授制度,通过激励机制造就一批专职老师,并让其安心于教书,稳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可以大幅度提高授课费,使教师竞争上岗,与此相适应修改职称评定的有关标准;可以反聘优秀的退休教师继续任教。
2.4 改进工程硕士的上课方式
强烈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坚持实施工程硕士生到高校脱产一年的学习方式,这样保证了上课的时间和质量,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专业课程安排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建议采取将核心知识讲授、教师的成功工程案例、学生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严格考试”的方式;应该改革目前单科独进、集中上课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借鉴当前工学硕士生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修制;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外,还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课程开展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讨论,不仅使学生学得深入,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2.5 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
现行双导师制可能出现两种极端:其一是副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其二是论文阶段主导师放任不管,全由副导师包办。应该明确主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要发挥副导师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既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论文工作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有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主导师和副导师要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联合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2.6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论文选题
应该提倡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企业需要以及导师已有的科研基础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要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系统相关性,目的是让学生的功夫做在平时,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的时效性,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立足于实际,要立足于学校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一般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来源于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学生的论文工作不仅可以纳入企业的发展,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而且也与学生本人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与完成学位论文两不误,也提高了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2.7 严格执行中期筛选政策
加大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应逐步完善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中期考核和筛选机制,不能承诺每一个录取的学员最后一定都能获取学位。对于中期筛选中被确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予以退学。这一措施有利于保持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严肃性。
2.8 实行专家督导制
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实行专家督导制,对工程硕士生的教育质量,包括招生、培养过程、综合素质以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建立检查评估机制,对于遇到的问题及时督促解决。
2.9 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量
建议认真考核学生的实际研究工作。事实上,不能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学生根本就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不能从事实际工程研究的学生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因此,应该坚决杜绝无实际工程研究工作也能混毕业的情况。对于研究工作,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设立一个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审查委员会,负责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具体审查。
2.10 建立论文抽查制度
应该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控制学位论文质量。建议学位论文应该遵循预评—初评—盲评—答辩的顺序。对于学位论文,导师必须先进行预评,预评过关后,导师组必须先进行初评,只有初评过关的论文,才有资格申请盲评,盲评过关后,才有资格申请答辩。
对于在校级、省级、国家级论文抽查中不合格的学位论文,首先应该归咎导师的责任,其次要归咎导师组的责任,还要归咎答辩委员会的责任。这种责任应该与导师、导师组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硕导、博导资格、业务考核成绩等直接挂钩。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咎相关单位各级教学主管领导的责任。
3 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们在从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初浅的想法,不针对任何学校和个人。由于水平有限,对国内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了解的把握只能是挂一漏万,错误和缺点肯定不少,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皓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9.
[2] 雍翠菊.正确处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个关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9.
[3] 张文修.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质量,突出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6.
[4] 刘惠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5] 高述珉等.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