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现代人类来说,近视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得了近视去配一副眼镜就好了。
近视的原因大家都不陌生,一来是遗传因素,二来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就不多说了,而环境因素比较复杂:用眼时间过长、用眼方式不正确、用眼环境光线过暗、户外运动少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根据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
人类毕竟生活在一个高科技时代,用眼时间比动物长,用眼环境比动物复杂。这么看来,野生动物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户外活动”还特充足,它们是不是就不会近视呢?
答案是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动物,生存情况很不一样。
要知道动物是否有近视或者视力缺陷,先得给它们做视力测验或者眼球检查。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科学家会专门给野生动物做视力测试,好在也不是没有。2016年,《当代生物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给不同年龄段的猩猩测试了眼球屈光度,发现一些猩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老花眼。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类人猿可能会出现视力问题,只不过是老花眼,而非近视。
那真的没有野生动物近视的相关研究吗?几乎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野生动物真的很少近视,即便出现近视,这些动物也很难把近视遗传给下一代。如果一只野生动物啥都看不清了,它又不能点外卖,只能自力更生,靠自己的眼睛在森林或者荒漠中找吃的。这意味着它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根本无法存活下去,有可能造成近视的基因就不太可能传递到下一代。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利于存活的基因就會从种群中慢慢消失。
虽说很少有相较于种群中其他个体出现视力缺陷的动物,但如果和人类的平均视力对比,还是存在视力不太好的动物。当然,这里的视力不太好并不是一种疾病,因为它们整个种群都这样,所以不能称之为近视,只能说它们天生就看不清。
比如盲鼠、盲鱼、蚯蚓、蝙蝠,这些动物的视力压根就不行。但这并不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拥有了比眼睛更好用的感受器官。蝙蝠拥有灵敏的耳朵,靠发出并感知超声波来察觉周围的环境。而盲鼠、盲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本身就不需要眼睛,无论是地洞、暗河还是土壤深处,都没有光线可以到达这些地方,黑漆漆的,有眼睛也不管用,索性就不长了。
鸟类的视力则遥遥领先,甚至能够碾压有着复杂眼睛结构的人类。因为鸟类生活在空旷的环境中,常常需要在高空对地面的事物进行观察。在所有鸟类中,鹰的视力则是顶尖中的顶尖,它的动态视力可以达到36千米。注意“动态视力”这个词,鹰不是远视眼,远视眼只能看远处,不能看近处,鹰可以调整眼角膜和晶体的曲度来改变焦距,远近都能看,所以称为“动态视力”。
至于其他野生动物,鲸生活在海里,由于光在水里的折射率和空气里不太一样,如果按照人类的标准来评价鲸的眼睛,那么它们都有散光;马生活在大草原上,它们只需要注意远方是否有捕食者,近处随便吃吃草就好了,所以它们通常看得比较远,近处则不太行……不同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不一样,有着不同的视力水平。但再次强调,这不是近视、远视或者散光,对于它们的种群来说,这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
野生动物不太出现近视的原因不难理解。那么,我们身边的家养哺乳动物,比如猫、狗,它们的视力又如何呢?
猫和它的亲戚——狮子、老虎——之类的猫科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微弱光线的环境中活动捕食。相应地,它们进化出了更大的眼球,以获取足够的光线。但由于它们的眼睛很大,所以它们晶状体的变焦能力(看近距离事物和远距离事物的切换焦距能力)不太好,因此,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视力差距会很大,要么看得很远,要么看得很近。户外生活的猫一般看得比较远,但看近处不行,也就是远视眼;室内的宠物猫则反过来,大多是近视。对于狗来说,只有家养的狗会出现近视的情况,毕竟它们不是生活在残酷的大自然中,而是安逸的家居环境里。而且狗近视和品种有关,有研究表明,8%~15%的拉布拉多犬患有近视。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近视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而对于家养的动物来说,近视有可能发生在它们身上。
近视的原因大家都不陌生,一来是遗传因素,二来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就不多说了,而环境因素比较复杂:用眼时间过长、用眼方式不正确、用眼环境光线过暗、户外运动少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根据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
人类毕竟生活在一个高科技时代,用眼时间比动物长,用眼环境比动物复杂。这么看来,野生动物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户外活动”还特充足,它们是不是就不会近视呢?
答案是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动物,生存情况很不一样。
要知道动物是否有近视或者视力缺陷,先得给它们做视力测验或者眼球检查。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科学家会专门给野生动物做视力测试,好在也不是没有。2016年,《当代生物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给不同年龄段的猩猩测试了眼球屈光度,发现一些猩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老花眼。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类人猿可能会出现视力问题,只不过是老花眼,而非近视。
那真的没有野生动物近视的相关研究吗?几乎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野生动物真的很少近视,即便出现近视,这些动物也很难把近视遗传给下一代。如果一只野生动物啥都看不清了,它又不能点外卖,只能自力更生,靠自己的眼睛在森林或者荒漠中找吃的。这意味着它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根本无法存活下去,有可能造成近视的基因就不太可能传递到下一代。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利于存活的基因就會从种群中慢慢消失。
虽说很少有相较于种群中其他个体出现视力缺陷的动物,但如果和人类的平均视力对比,还是存在视力不太好的动物。当然,这里的视力不太好并不是一种疾病,因为它们整个种群都这样,所以不能称之为近视,只能说它们天生就看不清。
比如盲鼠、盲鱼、蚯蚓、蝙蝠,这些动物的视力压根就不行。但这并不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拥有了比眼睛更好用的感受器官。蝙蝠拥有灵敏的耳朵,靠发出并感知超声波来察觉周围的环境。而盲鼠、盲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本身就不需要眼睛,无论是地洞、暗河还是土壤深处,都没有光线可以到达这些地方,黑漆漆的,有眼睛也不管用,索性就不长了。
鸟类的视力则遥遥领先,甚至能够碾压有着复杂眼睛结构的人类。因为鸟类生活在空旷的环境中,常常需要在高空对地面的事物进行观察。在所有鸟类中,鹰的视力则是顶尖中的顶尖,它的动态视力可以达到36千米。注意“动态视力”这个词,鹰不是远视眼,远视眼只能看远处,不能看近处,鹰可以调整眼角膜和晶体的曲度来改变焦距,远近都能看,所以称为“动态视力”。
至于其他野生动物,鲸生活在海里,由于光在水里的折射率和空气里不太一样,如果按照人类的标准来评价鲸的眼睛,那么它们都有散光;马生活在大草原上,它们只需要注意远方是否有捕食者,近处随便吃吃草就好了,所以它们通常看得比较远,近处则不太行……不同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不一样,有着不同的视力水平。但再次强调,这不是近视、远视或者散光,对于它们的种群来说,这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
野生动物不太出现近视的原因不难理解。那么,我们身边的家养哺乳动物,比如猫、狗,它们的视力又如何呢?
猫和它的亲戚——狮子、老虎——之类的猫科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微弱光线的环境中活动捕食。相应地,它们进化出了更大的眼球,以获取足够的光线。但由于它们的眼睛很大,所以它们晶状体的变焦能力(看近距离事物和远距离事物的切换焦距能力)不太好,因此,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视力差距会很大,要么看得很远,要么看得很近。户外生活的猫一般看得比较远,但看近处不行,也就是远视眼;室内的宠物猫则反过来,大多是近视。对于狗来说,只有家养的狗会出现近视的情况,毕竟它们不是生活在残酷的大自然中,而是安逸的家居环境里。而且狗近视和品种有关,有研究表明,8%~15%的拉布拉多犬患有近视。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近视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而对于家养的动物来说,近视有可能发生在它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