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47例缺铁性贫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第二部分为含糖氧化铁的制备与治疗效果的研究。47例缺铁性贫血症患者的年龄大部分(57.4%)在21~40岁之间,仅少数小于10岁及大于50岁。女性患者远比男性为多。致成铁质缺乏的主要原因为慢性失血(38.4%)、营养不良(20.4%)、需要增多(16.8%)、寄生虫感染(14.4%)及其他。本病发作缓慢,绝大多数患者(72.3%)于入院时病程已超过半年,最长者为15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由于贫血的结果,另一类是发源于引起贫血的原因及与贫血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在治疗以前,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典型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低于1.1%者17例,中华内科杂志低于2.0%者27例,在2.1~7%之间者14例。44例的患者检查了白细胞,其中低于3,100/立方毫米者3例,在3,100~5,000之间者12例。37例检查了血小板,其中低于51,000/立方毫米者3例,在51,000~100,000之间者7例。治疗前对21例患者骨髓象的检查发现9例的造血活动正常,12例亢进,所有这些患者均有代偿性幼稚红细胞增生旺盛。在大多数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本文除报告了含本制剂的制备的经过,本制剂于临床应用前须通过的一系列的毒性试验,包括肉眼观察、血浆或血清配合试验、生物学试验及细菌学检查。此外,本文并介绍了临床应用与总剂量计算的方法。应用本制剂治疗43例缺铁性贫血症患者的疗效良好。所有患者于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有迅速而显著的改善。在治疗期中,平均每日血红蛋白增长0.27克%,红细胞增长8.5万/立方毫米。按照本文介绍的方法,本制剂的不良反应十分轻微。最后讨论了缺铁性贫血症的重要性、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含糖氧化铁应用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缺铁性贫血症:临床病例分析及含糖氧化铁的治疗效果
【摘 要】
:
本文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47例缺铁性贫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第二部分为含糖氧化铁的制备与治疗效果的研究。47例缺铁性贫血症患者的年龄大部分(57.4%)在21~40岁之间,仅少数小于10岁及大于50岁。女性患者远比男性为多。致成铁质缺乏的主要原因为慢性失血(38.4%)、营养不良(20.4%)、需要增多(16.8%)、寄生虫感染(14.4%)及其他。本病发作缓慢,绝大多数患者(72.3%)于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室
【出 处】
:
中华内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60年08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血浆凝血活素组成部分(PTC)缺乏症与第七因子缺乏症的报告不多,至于两者合并缺乏的报告则更少,最近赵博施医师所著“血浆凝血活素组成部分与凝血第七因子合并缺乏引起血友病样疾患一例报告”一文在中华内科杂志1958年7月号发表,供读者的参考,是值得欢迎的。但在详读以后,发现原著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诊断此病的实验工作上,尚缺乏完备的诊断根据,故是否确为PTC与第七因子合并缺乏症,还是一个疑问。兹提出以
期刊
1959年,我们在临床上分析了55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分型,结果分成“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四类型。其中“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各占40%与54.2%,为最多;“阳亢”与“阳虚”最少,各为3.1%与2.7%(1)。其中的250例并与米氏分期作了比较,发现“阴阳两虚”较“阴虚阳亢”分布在后期者多。但对是否有实症的“阳亢”,有否“阳虚”,中医分型与病理分期究有否关系等,不能作
期刊
有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病例可发生多种代谢性紊乱,有时因之而死亡。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累及骨骼或他处癌瘤转移至骨骼,即由于溶骨作用而产生高钙血症。临床上认识到此种情况已有多年,但未引起应有的注意。近年来对此课题的各方面累积了一些新的观察,在复习有关文献后加以综述。
期刊
本文报告应用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89例,除1例针九次后始发现阿米巴原虫无效,4例疗效不显或有效而中途放弃者外,治愈率高达94.4%,无一例复发。按穴位分组观察,似以选足三里、合谷、天枢、气海、下脘或中脘的一组为优。本组疗效优于黄柏、黄连与磺胺药物,并不亚于链霉素。
期刊
自1956年2月至1958年5月间2年零3个月内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收治住院病人18,074例,其中经X线检查和/或手术证实为溃疡病者有203例,占总住院例数的1.1%。本文就此203例,加以临床分析,以供参考。
期刊
多发性浆膜炎是一个较为少见的临床综合病征;以各大浆液膜(心包、胸膜、腹膜)同时或先后发生慢性炎症性反应,并伴有渗液;当渗液吸收之后可发生纤维性增厚和粘连,临床有心脏压塞综合症征为其特征。
期刊
本所自建所以来,在药物研究上.通过采风访贤,进行了大量的中药筛选(1),找到了一部分临床效果相当好的中药,并且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机制理论研究(1)。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不但表现在各种单味药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指导用药。因此,开始用动物实验进行了中药复方辨证论治的理论研究。
期刊
有关阿的平治疗阿米巴病的报道,已见诸国内外文献。NorEl-Din(1949),Radke氏(1951)及Abdel-Ghaffar氏(1955)等先后在试管内试验证实了阿的平有杀阿米巴的作用;临床方面Radke氏首先用阿的平与卡巴胂合并治疗25例肠阿米巴病,收到良好效果;在国内,作者等于1955年报告了用阿的平治疗肠、肝阿米巴病9例,以后也有其他学者相继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一致认为阿的平对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