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张背景下“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专业教育与区域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型人才。“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满足工业企业中需求的劳动力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专业面向的不同行业,确定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本文从“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出发,分析“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并给出了六条可供参考的具体实现方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精准育人;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1.1国内外关于同类项目的研究现状
  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扩招作为国家层面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但由于生源对象发生变化,这对职业院校的定位、招生、教育教学组织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对策,才能确保这项利国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拓宽人才升学渠道,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依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吉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以产业布局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的職业道德和创新创业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能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项举措没有更多可借鉴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1.2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现有下岗职工数千万人,他们急需转岗再就业;我国现有农民工2.8亿人,他们中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大约只有33%接受过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上述人群的收入水平一直很低,新型和实用型专业吸引这些社会人员报考高职院校,对他们来讲非常重要。
  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或农民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得到了解决,挑战在于高职院校要转变职能,从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向更多元的社会服务转型。此次高职扩招的新型招生对象,要求高职院校对原有的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甚至课程授课方式作出根本性改变。
  1.3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等新型群体与传统中学、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相比,共性不鲜明,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新扩招形势下新型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3个群体的前期学情调查,原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合此类人群,尤其是在就业专业的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这三类新型扩招群体的实际情况。长春是汽车城,依托汽车产业特色,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在岗位能力训练上要因材施教,从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都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要让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资料显示,“精准对接”一词来自日本公司的管理模型——优化管理(也称为精确度管理)。优化管理源于丰田公司在日本的准时生产,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精准”,主要体现在根据专业量身打造,由校内建立技能培训规范,对接市场需求。丰田成立了精准管理,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整个生产过程中,根据需要启动公司的环节,为消费者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区域工业企业的需要触发了学校技能发展的过程,并刺激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
  “精准对接”人才发展模式与传统一概而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之处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开展以高校教学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建立的教学体系和学科专业发展方案都是按照学校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考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用到的技能,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与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是不符合的。
  3“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精准对接的体制机制改革
  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按照工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教育系统。建立教育系统的协同工作,一方面需要选择适当的工业企业,包括区域内相关行业协会、企业、政府机构及大学等;另一方面,协同企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各学习中心与企业等合作,建立真正的项目开发中心,为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工作。
  当然,一切都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刻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大学促进了利益共享,建立风险分担合作机制,设立一个能力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推动适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培训系统建立;设立职业培训中心,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明确的产学研融合关系;建立一个实际项目的考察制度,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合理规划,考察方式的合理高效。
  教学体制的确立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立分类招生和培养的机制。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能够按照专业制定招生体制和培养方案,将能够有效减少学生选择职业时发生的误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体制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这种培养体制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基础上,提供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够精准对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减少了区域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目前,许多有条件的高校开始提倡小班教学,小班学生的职业诉求更为接近,可以适用于更加详细的培养方式。
  3.2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动态调研机制   通过协调平台,研究区域工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通过深入研究企业、高校毕业生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了解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掌握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工作内容变化所需的技能以及就业标准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标准所要求的技能、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适合。如果人才需求动态调研机制合理,那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逐步接近行业的最前端。
  3.3毕业生能力确定
  毕业生掌握了什么技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公司来说是必要的吗?这是“精准对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精确性”模型要求,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恰好就是工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具有参与工业企业工作的能力。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存在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例如,许多物流公司需要的员工是能够吃苦耐劳、对分管区域街道较为熟悉的人。而负责国际物流的员工则需要有較高的英语交流能力,从而为外语客户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可以被分配到较长期的基本管理职位,因为管理职位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调度能力。因此,工作标准、工作内容等是决定毕业生能力的重要参考。在物流管理领域,这些技能可以分为6个基本要素:整合沟通、创新创业、信息技术、专业技能、解决问题和职业培训等,这些也是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能力发展的目标和规范。
  3.4培养过程的精准对接
  (1)采取“学分制”管理,多元化教学;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读高职的社会人员很多是在岗的,有的虽然可以安排周末上课,但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能够保证2天的周末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配合。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就不需要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学生集中起来在固定时间来授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只要累计学完某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即可得到本门课程的学分。时间多就多学、时间少就少学。
  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可以考取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从事与该门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均可折算相应的学分。通过“学分银行”,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很好地结合起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可按照“学分银行”的方式灵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同时获取相应的课程学分。
  (2)授课形式创新,通过智慧树、超星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停工来参加授课显然是不太符合实际。自主学习课程可以解决上述群体人员来学校参加面授课程困难的问题,学生通过智慧树或者超星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注册账号即可进行学习。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来进行授课,甚至没有条件的学生在手机上也可以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尽量减少集中授课的次数。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PPT、电子教案、习题、音频及视频资料等发送给学生,之后做好监控和答疑即可。
  “精准对接”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将3种“精准教育”技能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以促进建立适应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培训体系。应尽量减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阶段就能尽快了解岗位需求和自身能力,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提供预判的条件。
其他文献
总结了国内外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无线光通信系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分类,同时介绍了西安理工大学在该领域的工作,包括有波前测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无波前测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波前校正、偏摆镜和变形镜组合的波前校正、空间光光纤耦合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等。自适应光学技术可有效修正无线光通信系统中由大气湍流引起的畸变波前,提高耦合效率和通信性能。虽然这些方法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中尚不完善,但不失为人们在该领域进行的有益探索。
探测波前相位信息是实现自适应光学波前补偿的关键,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代替波前传感器进行波前重构,系统简单易于实现,同时重构过程不依赖迭代运算,快速实时。为准确提取远场中的波前特征,CNN需要事先使用大量样本进行训练。研究中根据4~30阶大气湍流泽尼克像差系数与其远场强度的对应关系,仿真制作样本数据集,训练CNN从输入的一帧远场图像中预测出畸变波前的泽尼克像差系数,重构原始波前。验证结果表明,
介绍了平台间光路耦合传输系统的构成及光轴稳定控制的实现方法,开展了耦合校正系统和探测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校正系统进行了动态范围和模态仿真,优化设计后研制出光束耦合传输与控制系统。在对快反镜性能参数测试之后,开展了平台间光束耦合传输与控制实验,当振动台加载0 db振动谱且控制系统开环时,光轴X轴抖动10.9″@RSM,Y轴抖动102.3″@RSM,闭环时,光轴X轴抖动0.75″@RSM,Y轴抖动1.11″@RSM,通过频谱分析发现,快反镜光轴耦合系统闭环时对28 Hz以内光轴抖动具有较好地抑制作用,在系统开环
为了解决铝箔剪切机工作中存在的碎屑收集难题,课题组使用CFD方法计算了不同设计结构时的管路流场,在深入分析挡板布置及支管至出口距离设置对双支管吸力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不同压力-速度耦合分布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给出管路优化建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2个支管前设置挡板时,第2个挡板会阻碍第1个支管后部气流运动,形成较大低速涡流区,无法形成负压及吸力;当2个支管使用连通挡板时,可以产生负压及吸力,但由于支管至出口距离不一致导致速度差异达62.24%;2个支管至出口距离相同时,在支管口形成均匀负压及吸力,可满
相位差技术可以直接利用两幅或多幅图像的强度信息,重构出波前相位信息和目标清晰图像,具有光路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扩展目标等优点,在望远镜的系统像差检测和目标图像重建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相位差波前探测的关键在于求解非线性代价函数的最优化问题,需要避免陷入局部极值并降低计算时间,才能满足动态变化波前实时探测的需求。同时在重建目标清晰图像时,通常需要做正则化和去噪处理,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
为了改善软体机器人复杂的结构和繁琐的控制系统,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气压驱动仿生软体爬行机器人,由3腔道外波纹式软体驱动器和前后卡脚组成。根据驱动器各个气腔内部气压产生不同方向的弯曲变形,实现了爬行机器人前进、转向和抬头等仿蠕虫运动;同时,基于虚功原理和Yeoh模型搭建了非线性数学预测模型。为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体样机试验,将所得数据与数学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数学预测模型具有有效性。本研究提出了结构更简洁、弯曲更灵活、力学性能更好的3腔道仿生软体爬行机器人,建立的数学预测
波前传感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激光大气传输、无线光通信、激光驱动核聚变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常应用于自由曲面的光学测量中。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较为通用的前沿技术,成功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改进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传感器,以期实现更精准的波前探测,以及适应更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自适应光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深度学习应用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介绍了深度学习在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分析了在相位反演波前传感器和哈特曼波
将适用于复杂系统各个节点电磁响应同步求解的电磁拓扑方法引入到配电网络雷电过电压问题的分析中。首先,给出了传输线网络的BLT方程及其元素构建方法;然后,通过一个复杂的配电网络对电磁拓扑的分析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重点展示了理想节点散射矩阵的求解步骤。结果表明:电磁拓扑方法可以应用在配电网络节点雷电过电压的分析中,其计算结果与CST的结果非常吻合,且耗时远远低于CST。
利用有限元程序ANSYS,开展潘宁离子俘获装置的电场模拟计算。基于电场数据,结合Runge_Kutta_Fehlberg方法进行潘宁装置在多种模式下的离子俘获过程模拟工作,得到了准确的离子俘获结果。并对实际条件下具有偏离理想情况电极分布的俘获装置进行了优化计算及电场分析,同样实现了离子俘获过程的准确模拟。有限元方法用于离子俘获装置的电场计算以及后续离子俘获过程模拟流程的建立,为类似的电势阱离子俘获装置建造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光场调控逐渐成为光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光场相干性调控可以引发许多新颖物理效应。其中,通过相干性调控得到的特殊关联结构光束不仅展现出奇特的传输特性,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退化、光束漂移、光强闪烁和退偏振等负面效应。因此,特殊关联结构光束在自由空间光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特殊关联结构光束的构建基础理论和大气传输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历程,举例展示近些年典型特殊关联结构光束的大气传输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