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流感、禽流感……频发的传染疾病使得国内市场对疫苗的需求量剧增。有业内人士预计,2006年中国有价疫苗市场将迅速放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元。在这块大蛋糕前,诸多国际巨头正垂涎欲滴,国内企业无疑也不会放过这一市场,于是--
强强联合——外资疫苗企业在华市场牢固
2005年11月初,全球第四大制药企业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宣布与美国凯龙公司达成最后的并购协议,以51亿美元收购其尚未持有的58%股份,新增加的生物制药业务将并入诺华现有的制药业务部门。业内人士分析,诺华的此次收购显然意在打入中国市场空缺。
事实上,最近以来,国际制药巨头并购四起,去年9月7日,全球第二大制药集团英国葛兰素史克就以14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疫苗生产商ID生物制药公司。诺华并购案之后,外资药企在华的格局正悄悄发生变化:诺华取代凯龙,与葛兰素史克、赛诺非巴斯德三分中国疫苗市场的天下。目前,全球约有20家企业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疫苗生产商。实际上,葛兰素史克、安万特公司、默克公司和惠氏制药这4家跨国企业垄断了全球85%的疫苗市场。
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市场及业务发展总监倪向阳博士早些时候在京透露,葛兰素史克2005年对中国市场的疫苗供应计划将较2004年增加50%左右。继葛兰素史克并购之后,全球最大流感疫苗生产商赛诺非巴斯德2005年加大在华的疫苗投放量,达到500万人份。与此同时,其它制药公司如Aventis和Chiron对华供应计划也有大幅提升。Chiron副总裁约翰.德林克沃特去年曾在北京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商务合作的方式确保对中国的疫苗供应,以领先技术引导中国疫苗市场的发展。
国际巨头大举投入中国疫苗市场的背后无疑是看好巨大的市场。的确,13亿人口和每年1500到2000万新生儿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近几年来疫苗市场更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前景。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2004年,我国有价疫苗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并以15%的年增长率急速增长。以流感疫苗为例,中国每年流感疫苗需求量在500万支到600万支左右。近年来由于SARS、流感、乙肝病毒等肆虐,中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完善更加重视,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对企业也给予宽松的政策空间,以扶持疫苗的生产和科研。
而最近,禽流感恐慌刮遍全球,世界禽流感疫苗的空前空缺急需填充。2005年9月28日国家卫生部公布了《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表示将把流感大流行储备的药物列入国家医药储备范畴,且督促各疫苗企业加强疫苗生产。对此,全球最大疫苗供应商葛兰素史克公司表示:“近年来,中国主动消费有价疫苗的群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其有价疫苗市场在迅速放大,市场规模保守估计有20亿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分析无疑就是对中国疫苗市场最好的写照。
意识、技术与体制——内企难敌外企的关键
事实上,在如今的市场争夺中,内资企业处于劣势。例如,葛兰素史克的同类产品比国产的贵得多,但在我国市场却占有最大的份额,这说明国外企业在产品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有关专家分析,在抢占市场时机及尖端生产技术等方面,内企与外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是国外疫苗生产巨头比国内企业具有更敏感的市场意识,能更有力地抓住市场商机。如在SARS肆虐的当年,原凯龙公司在北京和广州召开了隆重的疫苗上市发布会,并甩出“防SRAS先防流感”的新牌,这一概念被国内外专家认可和传播;随后,葛兰素史克公司召开了更大规模的研讨会,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疾控中心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家级的专家上千人到场为疫苗上市做预演。在如此充分准备之下,他们的产品被广泛接受。
二是近几年国外疫苗生产巨头不断加强疫苗研发力度,常有新产品推出。在目前已进入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中,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拥有包括甲肝、乙肝、水痘、麻腮风、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等完善的产品系列,同时也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迄今为止,葛兰素史克在我国药物研发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1000万美金,是我国研发领域的最大投资者。
相比而言,国内企业在独立研发上没有作为,多半是采用高额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过期专利生产疫苗。因此,在国外疫苗厂商把持高端疫苗市场的形势下,国内企业主要占据的只能是低端市场。
据了解,我国疫苗生产企业主要有中生集团、北京天坛生物、上海生研所、华北制药集团等。“虽然国家对国内疫苗企业一直采用保护政策,但它们大多因为技术原因,而在疫苗商品稳定性等指标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从而无法获得市场认可。”业内人士这样惋惜慨叹。如在中国需求量巨大的乙肝疫苗方面,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大规模生产的进程却缓慢,原因是对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重视不够。相反,目前葛兰素史克正会同WHO和疫苗界的同行探讨研发SARS、禽流感疫苗的可能性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其意识与投入可见一斑。
在技术的支持下,外资企业产品的质量无疑有了坚实的保证。中生集团副总经理封多佳就指出,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当务之急不是提高产量,而是应加强宣传,积极唤起人们对流感危害的认识,提高预防流感意识,努力开拓国内疫苗市场。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据透露,中生集团市场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公益活动,以作为品牌塑造的一部分。同时,中生集团将无偿提供西藏自治区的全部计划用免疫疫苗,以提高对该公司产品的认同度。
三是传统体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据天坛生物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有价疫苗市场还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从销售额来看,国内企业一年有五六个亿,外资企业一两个亿;从销售量上看,国内企业比外资公司更多;从价格来看,国产疫苗一般要比进口产品便宜50%-70%。可以说国内企业以价格取胜,国外企业卖的是品牌。但由于国内企业要为国家负担计划内疫苗这部分,造成了效益低的情况。例如天坛生物公司要用7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计划内疫苗,效益仅占10%-20%,用剩下3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有价疫苗,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外资企业往往从一些国内量小的品种或还没有的品种下手割据市场,给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面对新形势——内资企业任重道远
现在,体制束缚与国内保护这种局面在日渐被打破。2005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这意味着,我国疫苗市场由疾控中心系统控制的局面基本结束,第二类疫苗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我国部分疫苗市场将被放开,疫苗销售渠道将更加通畅。”某疫苗专家这样解释说。
开始放开的中国疫苗市场吸引着各大公司,它们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赛诺菲巴斯德公司市场部总监易青就表示,疫苗市场放开给了国内外疫苗生产企业同等的机会,下一步他们将把服务作为抢夺市场的优势手段。
而从现在的国内市场看,北京天坛生物、深圳康泰、上海生研所和华北制药集团、大连高新等主要疫苗生产厂商面对即将来临的竞争,正不断加强广告和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搞好售后服务,建立和完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降低产品成本。即便如此,面对外国疫苗商在国内的跑马圈地,国内疫苗最大生产商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桐利曾无奈地表示,目前各省、市的疾病预防部门采用的基本是国外的流感疫苗,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很少有份。而2004年曾在国内市场占有50%份额的中生集团,2005年也决定减产,何时夺回阵地还没有日期。
除了体制放开以外,现在疫苗流通产业也正在削减疫苗批销的中间环节,即现有的30多家省级疾控中心将被要求放权,让上千家乃至上万家基层疾控中心(尤其是各地的区级疾控中心)首次获得权利――可以自主购进非计划免疫类疫苗产品,而省级(甚至市级)疾控中心不再参与批销过程,因此,生产厂家面对的是国内上万家基层级疾控中心。同时确认了国家药监局对整个疫苗生产、冷链化运输储藏及批发销售等环节进行一条龙式的监管角色。
有业内人士推测,实施改革将导致中国疫苗市场最终彻底放开,政府垄断式的市场壁垒将成为历史,一批适应市场的疫苗生产公司和专业的疫苗销售公司将应运而生。
鉴于此,庞大的疫苗销售渠道正在整合,取而代之的将是拥有渠道资源的专业疫苗经销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市场更规范、国家对经营企业更严格认证后,渠道肯定会逐步放开,市场会要求我们把货供应到基层。因此他们认为,制药企业如果能够看准此次机会,介入疫苗流通领域,将会有很大发展。以三大国外疫苗巨头为代表的老牌疫苗企业,与全国几十个具有选购疫苗权限的省市疾控中心关系深厚,它们无疑将会抢占先机。如赛诺菲巴斯德正考虑在中国建立一条专业物流配送链条,选择一些一级医药批发公司实行外包,以覆盖全国疫苗市场。
面对新的形势,外企目前的销售队伍肯定也需要扩充,整个销售体系也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在外企调整之际,内资企业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建立一支成熟的疫苗经销商队伍将是在国际巨头重重包围中突围的关键措施之一,业内人士如是分析。还有人建议,现在的疫苗市场中已经出现一些小型的疫苗经销公司,它们多是脱胎于一些疾控中心,但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大多不具备“冷链”等系统设施,离专业疫苗经销公司很有差距,国内制药企业可以考虑将它们兼而并之,以此扩大自己的经销网络。
强强联合——外资疫苗企业在华市场牢固
2005年11月初,全球第四大制药企业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宣布与美国凯龙公司达成最后的并购协议,以51亿美元收购其尚未持有的58%股份,新增加的生物制药业务将并入诺华现有的制药业务部门。业内人士分析,诺华的此次收购显然意在打入中国市场空缺。
事实上,最近以来,国际制药巨头并购四起,去年9月7日,全球第二大制药集团英国葛兰素史克就以14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疫苗生产商ID生物制药公司。诺华并购案之后,外资药企在华的格局正悄悄发生变化:诺华取代凯龙,与葛兰素史克、赛诺非巴斯德三分中国疫苗市场的天下。目前,全球约有20家企业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疫苗生产商。实际上,葛兰素史克、安万特公司、默克公司和惠氏制药这4家跨国企业垄断了全球85%的疫苗市场。
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市场及业务发展总监倪向阳博士早些时候在京透露,葛兰素史克2005年对中国市场的疫苗供应计划将较2004年增加50%左右。继葛兰素史克并购之后,全球最大流感疫苗生产商赛诺非巴斯德2005年加大在华的疫苗投放量,达到500万人份。与此同时,其它制药公司如Aventis和Chiron对华供应计划也有大幅提升。Chiron副总裁约翰.德林克沃特去年曾在北京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商务合作的方式确保对中国的疫苗供应,以领先技术引导中国疫苗市场的发展。
国际巨头大举投入中国疫苗市场的背后无疑是看好巨大的市场。的确,13亿人口和每年1500到2000万新生儿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近几年来疫苗市场更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前景。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2004年,我国有价疫苗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并以15%的年增长率急速增长。以流感疫苗为例,中国每年流感疫苗需求量在500万支到600万支左右。近年来由于SARS、流感、乙肝病毒等肆虐,中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完善更加重视,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对企业也给予宽松的政策空间,以扶持疫苗的生产和科研。
而最近,禽流感恐慌刮遍全球,世界禽流感疫苗的空前空缺急需填充。2005年9月28日国家卫生部公布了《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表示将把流感大流行储备的药物列入国家医药储备范畴,且督促各疫苗企业加强疫苗生产。对此,全球最大疫苗供应商葛兰素史克公司表示:“近年来,中国主动消费有价疫苗的群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其有价疫苗市场在迅速放大,市场规模保守估计有20亿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分析无疑就是对中国疫苗市场最好的写照。
意识、技术与体制——内企难敌外企的关键
事实上,在如今的市场争夺中,内资企业处于劣势。例如,葛兰素史克的同类产品比国产的贵得多,但在我国市场却占有最大的份额,这说明国外企业在产品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有关专家分析,在抢占市场时机及尖端生产技术等方面,内企与外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是国外疫苗生产巨头比国内企业具有更敏感的市场意识,能更有力地抓住市场商机。如在SARS肆虐的当年,原凯龙公司在北京和广州召开了隆重的疫苗上市发布会,并甩出“防SRAS先防流感”的新牌,这一概念被国内外专家认可和传播;随后,葛兰素史克公司召开了更大规模的研讨会,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疾控中心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家级的专家上千人到场为疫苗上市做预演。在如此充分准备之下,他们的产品被广泛接受。
二是近几年国外疫苗生产巨头不断加强疫苗研发力度,常有新产品推出。在目前已进入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中,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拥有包括甲肝、乙肝、水痘、麻腮风、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等完善的产品系列,同时也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迄今为止,葛兰素史克在我国药物研发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1000万美金,是我国研发领域的最大投资者。
相比而言,国内企业在独立研发上没有作为,多半是采用高额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过期专利生产疫苗。因此,在国外疫苗厂商把持高端疫苗市场的形势下,国内企业主要占据的只能是低端市场。
据了解,我国疫苗生产企业主要有中生集团、北京天坛生物、上海生研所、华北制药集团等。“虽然国家对国内疫苗企业一直采用保护政策,但它们大多因为技术原因,而在疫苗商品稳定性等指标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从而无法获得市场认可。”业内人士这样惋惜慨叹。如在中国需求量巨大的乙肝疫苗方面,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大规模生产的进程却缓慢,原因是对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重视不够。相反,目前葛兰素史克正会同WHO和疫苗界的同行探讨研发SARS、禽流感疫苗的可能性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其意识与投入可见一斑。
在技术的支持下,外资企业产品的质量无疑有了坚实的保证。中生集团副总经理封多佳就指出,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当务之急不是提高产量,而是应加强宣传,积极唤起人们对流感危害的认识,提高预防流感意识,努力开拓国内疫苗市场。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据透露,中生集团市场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公益活动,以作为品牌塑造的一部分。同时,中生集团将无偿提供西藏自治区的全部计划用免疫疫苗,以提高对该公司产品的认同度。
三是传统体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据天坛生物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有价疫苗市场还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从销售额来看,国内企业一年有五六个亿,外资企业一两个亿;从销售量上看,国内企业比外资公司更多;从价格来看,国产疫苗一般要比进口产品便宜50%-70%。可以说国内企业以价格取胜,国外企业卖的是品牌。但由于国内企业要为国家负担计划内疫苗这部分,造成了效益低的情况。例如天坛生物公司要用7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计划内疫苗,效益仅占10%-20%,用剩下3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有价疫苗,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外资企业往往从一些国内量小的品种或还没有的品种下手割据市场,给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面对新形势——内资企业任重道远
现在,体制束缚与国内保护这种局面在日渐被打破。2005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这意味着,我国疫苗市场由疾控中心系统控制的局面基本结束,第二类疫苗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我国部分疫苗市场将被放开,疫苗销售渠道将更加通畅。”某疫苗专家这样解释说。
开始放开的中国疫苗市场吸引着各大公司,它们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赛诺菲巴斯德公司市场部总监易青就表示,疫苗市场放开给了国内外疫苗生产企业同等的机会,下一步他们将把服务作为抢夺市场的优势手段。
而从现在的国内市场看,北京天坛生物、深圳康泰、上海生研所和华北制药集团、大连高新等主要疫苗生产厂商面对即将来临的竞争,正不断加强广告和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搞好售后服务,建立和完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降低产品成本。即便如此,面对外国疫苗商在国内的跑马圈地,国内疫苗最大生产商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桐利曾无奈地表示,目前各省、市的疾病预防部门采用的基本是国外的流感疫苗,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很少有份。而2004年曾在国内市场占有50%份额的中生集团,2005年也决定减产,何时夺回阵地还没有日期。
除了体制放开以外,现在疫苗流通产业也正在削减疫苗批销的中间环节,即现有的30多家省级疾控中心将被要求放权,让上千家乃至上万家基层疾控中心(尤其是各地的区级疾控中心)首次获得权利――可以自主购进非计划免疫类疫苗产品,而省级(甚至市级)疾控中心不再参与批销过程,因此,生产厂家面对的是国内上万家基层级疾控中心。同时确认了国家药监局对整个疫苗生产、冷链化运输储藏及批发销售等环节进行一条龙式的监管角色。
有业内人士推测,实施改革将导致中国疫苗市场最终彻底放开,政府垄断式的市场壁垒将成为历史,一批适应市场的疫苗生产公司和专业的疫苗销售公司将应运而生。
鉴于此,庞大的疫苗销售渠道正在整合,取而代之的将是拥有渠道资源的专业疫苗经销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市场更规范、国家对经营企业更严格认证后,渠道肯定会逐步放开,市场会要求我们把货供应到基层。因此他们认为,制药企业如果能够看准此次机会,介入疫苗流通领域,将会有很大发展。以三大国外疫苗巨头为代表的老牌疫苗企业,与全国几十个具有选购疫苗权限的省市疾控中心关系深厚,它们无疑将会抢占先机。如赛诺菲巴斯德正考虑在中国建立一条专业物流配送链条,选择一些一级医药批发公司实行外包,以覆盖全国疫苗市场。
面对新的形势,外企目前的销售队伍肯定也需要扩充,整个销售体系也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在外企调整之际,内资企业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建立一支成熟的疫苗经销商队伍将是在国际巨头重重包围中突围的关键措施之一,业内人士如是分析。还有人建议,现在的疫苗市场中已经出现一些小型的疫苗经销公司,它们多是脱胎于一些疾控中心,但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大多不具备“冷链”等系统设施,离专业疫苗经销公司很有差距,国内制药企业可以考虑将它们兼而并之,以此扩大自己的经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