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是湖南省教育厅为提升农村小学师资水平而制定的一种特殊师范类学制,其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本文拟通过分析现行音乐课程设置特点,对其设置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强化和充实,以适应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定向培养;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一、定向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农村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城市的音乐教育。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城市的音乐教育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农村的音乐教育改革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显得举步维艰,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音乐教育的差距,这既不利于音乐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也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2005年湖南省政府和教育厅根据《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特别关注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注落后山区的小学教育。提出从2006年开始进行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并且于2010年升级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的定向培养。
二、研究课程设置合理性的意义
课程设置是教育办学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育人的目标实施、操作过程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而具体课程的设置则是实现教学培养方案的唯一途径。课程方案实施多年来,其音乐相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预期的要求。
三、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设置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1.五年制专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中的音乐课程建构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音乐方面共开设8门课程共计672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4%,其中必修课程由科学文化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和教学理论课程组成,具体科目有音乐基础、琴法、形体舞蹈和小学艺术教学论4门;选修课程则由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组成,具体科目包括有实用钢琴配弹、校园儿童歌曲、中外音乐简史和儿童舞蹈与创编4门。必修课重在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提升艺术修养,而选修课则重在培养有志于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使其具有能胜任音乐课教学的相关音乐技能。
我们根据前期在农村地区调研的结果和长年的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制订了一个音乐技能考核,具体涵盖钢琴、声乐和舞蹈三个方面,以此来检验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音乐技能情况。考核时间安排在了第三学年,钢琴与声乐属于必考,舞蹈属于选考。必考科目中一门不合格,音乐成绩就不合格,06级考核结果是:考核人数共计413人,不及格158人,占38.2%,优秀5人,占1.2%。07级考核结果是:考核人数共计728人,不及格196人,占36.9%,优秀83人,占11.4%。以后几届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优秀率还是较低。
2.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中的音乐课程建构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音乐方面共开设15门课程共计1008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8.2%,其中必修课程由技能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具体科目有音乐基础、琴法、形体舞蹈和小学艺术教学论4门;选修课程则由专业限选音乐模块、综合模块和自选课组成,具体科目包括有钢琴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声乐演唱、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儿童舞蹈表演与创编、少儿形体舞蹈、音乐剧创编、合唱训练法11门。必修课重在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提升艺术修养,而选修课则重在培养有志于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使其具有能胜任音乐课教学的相关音乐技能。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学校建设了多微格教室,在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这里模拟了上课的环境,提前感受到了上课的氛围。小学教育实习则是加强学生们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场所,在教学一线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进步很快,从实习情况来看,学生们的音乐教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两种学制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分析
1.课程设置原则分析
综合分析两种学制音乐课程设置情况,它们都体现了以下两种原则:
(1)专业性原则
音乐有它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有较好的音乐弹、唱、跳、教等专业技能,所以琴法、形体舞蹈、乐理、教学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五年制专科和六年制本科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设了这些课程,这样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教学保障。
(2)实用性原则
根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音乐课程的设置不能够一味强调专业性,而更应该注重实用性,将理论与技能综合起来。例如:五年制中出现的实用钢琴配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六年之中出现的音乐剧创编、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课程都是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训练技能。
小学教育中的音乐不是音乐专业,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应该围绕着将来的职业能力而设定,学科需服从于专业,课程目标需服从于专业目标。一味求专、求大、求精的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合这些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农村师范生。
2.课程课时设置分析
(1)五年制专科的培养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从技能考核情况来分析,学习效果依然不是十分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很差,据笔者调查,入学初农村学生中只有0.9%的人能较熟练地识唱没有变音记号的五线谱、7.4%的人能较熟练地视唱简谱,但却有70.5%的人完全不认识五线谱、46.1%完全不认识简谱。二是课时太少,以琴法为例,只开设了短短一个学年。作为一门技能技巧课程,在原来的中师课程设置中都是安排了三年的,可想而知,短短一年下来要从音符都不认识到弹奏乐曲,虽然学生们想学,可是时间的缺乏使得这些都难以实现。再以四年级开设的实用钢琴配弹课程为例,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钢琴技能和和声基础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情况却是:一年的钢琴基础——只能弹奏简单乐曲和两年的乐理基础——和弦还没有搞明白!这样的程度学习起来是非常费力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能够勉强为儿童歌曲编配简单伴奏就是非常不错的了。
(2)针对五年制专科课时不足的情况,六年制本科的音乐课程总课时量则大有改善,有1008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从14%提升到了18.2%,例如:琴法课的设置从原来的一个学年拓展到了两个学年,形体舞蹈也拓展到了两个学年,并且通过各种兴趣班和文艺活动的开展强化了课后的训练。相信课时的增加能够使得学生们的在校音乐素质比五年制学生的在校音乐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3.课程科目设置分析
(1)五年制共开设了8门音乐相关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兼顾了专业与实用的原则,但是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像琴法这样的课程都只能开设一年,更别说像声乐演唱、合唱训练法等这些非常实用的课程了,根本无法开设。
(2)六年制由于总课时数的增加,为更多音乐课程的开设创设了条件。例如:儿童舞蹈表演与创编、少儿形体舞蹈、音乐剧创编、合唱训练法、儿童舞蹈创编、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等。这些活动性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们将来更快更好适应农村小学音乐活动的组织和训练提供了保障。
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的设置,既是由农村小学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决定的。其课程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只有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广博、音乐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
课题项目:
省级课题《定向培养模式下师范生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适应能力的研究》(课题号10C 0543)院级课题《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研究》(课题号XYS10J19)
作者简介:
易文颖:(1977—),女,湖南长沙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定向培养;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一、定向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农村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城市的音乐教育。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城市的音乐教育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农村的音乐教育改革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显得举步维艰,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音乐教育的差距,这既不利于音乐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也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2005年湖南省政府和教育厅根据《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特别关注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注落后山区的小学教育。提出从2006年开始进行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并且于2010年升级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的定向培养。
二、研究课程设置合理性的意义
课程设置是教育办学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育人的目标实施、操作过程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而具体课程的设置则是实现教学培养方案的唯一途径。课程方案实施多年来,其音乐相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预期的要求。
三、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设置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1.五年制专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中的音乐课程建构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音乐方面共开设8门课程共计672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4%,其中必修课程由科学文化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和教学理论课程组成,具体科目有音乐基础、琴法、形体舞蹈和小学艺术教学论4门;选修课程则由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组成,具体科目包括有实用钢琴配弹、校园儿童歌曲、中外音乐简史和儿童舞蹈与创编4门。必修课重在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提升艺术修养,而选修课则重在培养有志于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使其具有能胜任音乐课教学的相关音乐技能。
我们根据前期在农村地区调研的结果和长年的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制订了一个音乐技能考核,具体涵盖钢琴、声乐和舞蹈三个方面,以此来检验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音乐技能情况。考核时间安排在了第三学年,钢琴与声乐属于必考,舞蹈属于选考。必考科目中一门不合格,音乐成绩就不合格,06级考核结果是:考核人数共计413人,不及格158人,占38.2%,优秀5人,占1.2%。07级考核结果是:考核人数共计728人,不及格196人,占36.9%,优秀83人,占11.4%。以后几届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优秀率还是较低。
2.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中的音乐课程建构特色及教学效果分析
音乐方面共开设15门课程共计1008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8.2%,其中必修课程由技能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具体科目有音乐基础、琴法、形体舞蹈和小学艺术教学论4门;选修课程则由专业限选音乐模块、综合模块和自选课组成,具体科目包括有钢琴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声乐演唱、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儿童舞蹈表演与创编、少儿形体舞蹈、音乐剧创编、合唱训练法11门。必修课重在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提升艺术修养,而选修课则重在培养有志于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使其具有能胜任音乐课教学的相关音乐技能。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学校建设了多微格教室,在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这里模拟了上课的环境,提前感受到了上课的氛围。小学教育实习则是加强学生们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场所,在教学一线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进步很快,从实习情况来看,学生们的音乐教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两种学制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分析
1.课程设置原则分析
综合分析两种学制音乐课程设置情况,它们都体现了以下两种原则:
(1)专业性原则
音乐有它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有较好的音乐弹、唱、跳、教等专业技能,所以琴法、形体舞蹈、乐理、教学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五年制专科和六年制本科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设了这些课程,这样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教学保障。
(2)实用性原则
根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音乐课程的设置不能够一味强调专业性,而更应该注重实用性,将理论与技能综合起来。例如:五年制中出现的实用钢琴配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六年之中出现的音乐剧创编、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课程都是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训练技能。
小学教育中的音乐不是音乐专业,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应该围绕着将来的职业能力而设定,学科需服从于专业,课程目标需服从于专业目标。一味求专、求大、求精的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合这些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农村师范生。
2.课程课时设置分析
(1)五年制专科的培养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从技能考核情况来分析,学习效果依然不是十分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很差,据笔者调查,入学初农村学生中只有0.9%的人能较熟练地识唱没有变音记号的五线谱、7.4%的人能较熟练地视唱简谱,但却有70.5%的人完全不认识五线谱、46.1%完全不认识简谱。二是课时太少,以琴法为例,只开设了短短一个学年。作为一门技能技巧课程,在原来的中师课程设置中都是安排了三年的,可想而知,短短一年下来要从音符都不认识到弹奏乐曲,虽然学生们想学,可是时间的缺乏使得这些都难以实现。再以四年级开设的实用钢琴配弹课程为例,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钢琴技能和和声基础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情况却是:一年的钢琴基础——只能弹奏简单乐曲和两年的乐理基础——和弦还没有搞明白!这样的程度学习起来是非常费力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能够勉强为儿童歌曲编配简单伴奏就是非常不错的了。
(2)针对五年制专科课时不足的情况,六年制本科的音乐课程总课时量则大有改善,有1008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从14%提升到了18.2%,例如:琴法课的设置从原来的一个学年拓展到了两个学年,形体舞蹈也拓展到了两个学年,并且通过各种兴趣班和文艺活动的开展强化了课后的训练。相信课时的增加能够使得学生们的在校音乐素质比五年制学生的在校音乐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3.课程科目设置分析
(1)五年制共开设了8门音乐相关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兼顾了专业与实用的原则,但是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像琴法这样的课程都只能开设一年,更别说像声乐演唱、合唱训练法等这些非常实用的课程了,根本无法开设。
(2)六年制由于总课时数的增加,为更多音乐课程的开设创设了条件。例如:儿童舞蹈表演与创编、少儿形体舞蹈、音乐剧创编、合唱训练法、儿童舞蹈创编、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等。这些活动性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们将来更快更好适应农村小学音乐活动的组织和训练提供了保障。
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的设置,既是由农村小学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决定的。其课程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只有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广博、音乐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
课题项目:
省级课题《定向培养模式下师范生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适应能力的研究》(课题号10C 0543)院级课题《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音乐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研究》(课题号XYS10J19)
作者简介:
易文颖:(1977—),女,湖南长沙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