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课程改革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天的教育将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今天“教”孩子的内容,孩子们未来是否还可以用得到?当下儿童学习艺术、参加美术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早在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答。文件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提出现阶段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定位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小分支。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与要求,最终实现美育的育人理念,本文围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这里的教学策略是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幼儿园教师实施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丰富的动态实践教学活动中建构起系统化的教师“知识”。该“知识”系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人文艺术素养提升、艺术领域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2.关于儿童美术能力发展规律的掌握以及对其学习特点及方式规律方面的知识;3.关于儿童美术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需要指出,本研究所说的“教学策略”是基于儿童主动学习、适应儿童发展的教学设计前提进行的总结制定;并且,它会不断地被深化。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从现状调查入手,重点针对北京市丰台区全区各类型园所美术课程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学科组教师关于美术活动教学设计情况的文案进行分析;以区级教研、园本教研为带动方式,重点应用“主题单元设计”模板进行美育教育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从制定教学方案开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间的协同反思和及时交流。本研究采取开展案例报告活动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也为下一个研究闭环提供新的起点。通过循环发展的方法去完成教师专业能力螺旋上升式成长的目标。总之,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我们最终提出了新时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确立“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
基于对新时代美育观念的理解,我们确立了“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科学、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根据这个理念,在学习《指南》艺术领域部分的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特点,通过引导教师对幼儿园审美教育的深度认知和对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整体思考,最终不但加强了教师整合资源实施教育的意識,还使得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1.幼儿园美术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基于“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理念进行,具体原则如下:
(1)打破幼儿园的边界,实现家、园、社区的协同融合教育,实现回归自然的教育。
(2)打破室内外的边界,优化教学安排,组织更加灵活。
(3)打破领域内学科间的边界,实现五育并举、领域融合。
(4)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线上线下资源融合。
(5)打破自身的局限,即打破自己以往的固定思维模式,打破自己对课程的原有认知,转换为“儿童本位”的思维模式组织课程,更多关注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
2.幼儿园美术课程实施途径
教师要将美术教育的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教育当中,要对“一日生活即教育”有深刻认知,通过美育视角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整体化思考,重点对课程观进行重新认识,通过生活、游戏、环境、教学等不同维度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二)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依据“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和《指南》的精神主旨,结合教学设计中内容选择、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学反思、教学延伸等步骤,我们总结出四大策略。
1.观察分析策略
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日常观察了解幼儿关于兴趣、情感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之进行分析判断。这个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且适宜幼儿能力发展的相关活动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观察幼儿活动表现、与他人的交流情况、绘画作品形态等,从而综合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其能力发展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切入,在幼儿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和情境下实施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2.目标定位策略
这里的目标定位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结合幼儿当下能力发展的情况,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学科知识、幼儿学习特点和其在本领域学习的关键经验等方面进行梳理,主要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化思考。具体方法如下:
(1)分析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着手,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背景知识、视觉呈现方式、表现形式等。
(2)分析幼儿。对3岁至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及方式、领域学习的关键经验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建立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发展需要两者间的联结。 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内容本身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此教学内容之间的匹配度,然后再针对教学设计目标进行整体化定位。
3.预先操作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教学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准备中的工具材料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预先操作策略中,教师可以对工具材料进行预先操作体验,亲身体验工具材料在活动过程中的使用感受;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共同搜集准备材料,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幼儿预先熟悉材料;教师还可以预先将工具材料在活动区域角中投放,给孩子自主探索熟悉工具材料的机会。通过这个策略可以让教师对幼儿在工具材料使用过程中需要指导的重点有清晰认识。此外,教学准备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更多的是经验上的准备。预先操作策略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获得经验的过程。
4.回顾反思策略
这里的回顾反思是指教学活动实施之后,教师在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表现和幼儿最终所完成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录像实录、对话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幼儿活动过程表现的现场信息;可以分析幼儿个体作品的表现特点,也可以分析全体同学作品目标达成的情况。然后教师依据这些信息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更加专业、具有实证意义的教学反思。
(三)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儿童的“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对于3岁至6岁幼儿而言,他们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进行,即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需要引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愿望。在3岁至6岁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给他们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多次的感受过程中积累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获得相关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结合幼儿学习特点规律的认识,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和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细化美术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提供相关的策略支持。
通过研究,我们明确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四大环节:1.感知体验环节;2.探索发现环节;3.创作表现环节;4.欣赏评价环节。我们依据这四个互动环节提出了四大支持策略,具体如下:
1.感知体验环节?动机与意图引发策略
对于3岁至6岁幼儿来说,动机是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意图是他们参与活动希望达到目标的愿望。这里的动机与意图引发指的是,教师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激发3至6岁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完成美术创作活动目标的信心。这种方法更多应用于教学的开始阶段,即感知体验环节。
(1)间接引发策略。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与摆放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物,不做任何语言动作行为上的引导,而是等待幼儿的自主发现,从而使他们产生进行某个主题活动的意愿和想法。
(2)直接引发策略。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及各种教育引导方式,激发幼儿产生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愿和想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通过音乐匹配、动作模仿、对比、联想、情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动机与意图。
在此想特别说明的是,教师不管采取间接引发还是直接引发的方式,都应该基于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兴趣点的前提下进行,尤其从“新”“奇”“趣”这三个角度着手,从而引发幼儿尝试的动机和意图,并在接下来进行的活动中注意引导的方法,才能保持幼兒对活动的专注力。
2.探索发现环节?主动建构策略
探索发现环节是幼儿作为活动主体获取对所表现对象自身的认识,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强调幼儿自我探究与发现;教师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淡化“教”的成分,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建构经验的空间。所以,“主动建构策略”是指教师利用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并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与尝试体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的策略。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惯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及方法的使用,减少讲授、演示,避免示范,要通过提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与此同时,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材料、尝试练习和自我构思的时间,并鼓励他们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3.创作表现环节?个性表达策略
创作表现环节是幼儿表达输出的时间,更多呈现的是每一个孩子相对独立的创作过程,所以这个环节也是教师针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的时间。在这个环节,采取“支持个性表达策略”即教师对幼儿的创作过程进行观察,并依据每个幼儿的创作进度、特点和需要,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其创作进行个别化指导,减少直接干预行为,给与积极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促进幼儿个性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策略实施的前提是,教师了解幼儿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其美术创作表现特点,能够发现幼儿艺术表达的独特价值和美好。
4.欣赏评价环节?互动交流策略
欣赏评价环节是一个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时间。在教师的支持下,这个环节以幼儿为交流评价主体,尽可能提供幼儿之间交互的空间;幼儿也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并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和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必须明确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评价幼儿作品的好与不好,而在于为幼儿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和创作构思的机会,借此可以有效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所以,这个环节也是丰富幼儿审美感受和积累创作经验的最佳时机之一。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课程改革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天的教育将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今天“教”孩子的内容,孩子们未来是否还可以用得到?当下儿童学习艺术、参加美术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早在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答。文件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提出现阶段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定位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小分支。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与要求,最终实现美育的育人理念,本文围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这里的教学策略是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幼儿园教师实施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丰富的动态实践教学活动中建构起系统化的教师“知识”。该“知识”系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人文艺术素养提升、艺术领域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2.关于儿童美术能力发展规律的掌握以及对其学习特点及方式规律方面的知识;3.关于儿童美术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需要指出,本研究所说的“教学策略”是基于儿童主动学习、适应儿童发展的教学设计前提进行的总结制定;并且,它会不断地被深化。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从现状调查入手,重点针对北京市丰台区全区各类型园所美术课程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学科组教师关于美术活动教学设计情况的文案进行分析;以区级教研、园本教研为带动方式,重点应用“主题单元设计”模板进行美育教育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从制定教学方案开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间的协同反思和及时交流。本研究采取开展案例报告活动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也为下一个研究闭环提供新的起点。通过循环发展的方法去完成教师专业能力螺旋上升式成长的目标。总之,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我们最终提出了新时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确立“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
基于对新时代美育观念的理解,我们确立了“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科学、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根据这个理念,在学习《指南》艺术领域部分的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特点,通过引导教师对幼儿园审美教育的深度认知和对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整体思考,最终不但加强了教师整合资源实施教育的意識,还使得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1.幼儿园美术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基于“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理念进行,具体原则如下:
(1)打破幼儿园的边界,实现家、园、社区的协同融合教育,实现回归自然的教育。
(2)打破室内外的边界,优化教学安排,组织更加灵活。
(3)打破领域内学科间的边界,实现五育并举、领域融合。
(4)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线上线下资源融合。
(5)打破自身的局限,即打破自己以往的固定思维模式,打破自己对课程的原有认知,转换为“儿童本位”的思维模式组织课程,更多关注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
2.幼儿园美术课程实施途径
教师要将美术教育的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教育当中,要对“一日生活即教育”有深刻认知,通过美育视角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整体化思考,重点对课程观进行重新认识,通过生活、游戏、环境、教学等不同维度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二)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依据“五育并举、全域融合”的美术课程理念和《指南》的精神主旨,结合教学设计中内容选择、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学反思、教学延伸等步骤,我们总结出四大策略。
1.观察分析策略
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日常观察了解幼儿关于兴趣、情感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之进行分析判断。这个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且适宜幼儿能力发展的相关活动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观察幼儿活动表现、与他人的交流情况、绘画作品形态等,从而综合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其能力发展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切入,在幼儿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和情境下实施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2.目标定位策略
这里的目标定位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结合幼儿当下能力发展的情况,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学科知识、幼儿学习特点和其在本领域学习的关键经验等方面进行梳理,主要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化思考。具体方法如下:
(1)分析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着手,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背景知识、视觉呈现方式、表现形式等。
(2)分析幼儿。对3岁至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及方式、领域学习的关键经验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建立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发展需要两者间的联结。 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内容本身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此教学内容之间的匹配度,然后再针对教学设计目标进行整体化定位。
3.预先操作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教学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准备中的工具材料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预先操作策略中,教师可以对工具材料进行预先操作体验,亲身体验工具材料在活动过程中的使用感受;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共同搜集准备材料,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幼儿预先熟悉材料;教师还可以预先将工具材料在活动区域角中投放,给孩子自主探索熟悉工具材料的机会。通过这个策略可以让教师对幼儿在工具材料使用过程中需要指导的重点有清晰认识。此外,教学准备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更多的是经验上的准备。预先操作策略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获得经验的过程。
4.回顾反思策略
这里的回顾反思是指教学活动实施之后,教师在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表现和幼儿最终所完成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录像实录、对话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幼儿活动过程表现的现场信息;可以分析幼儿个体作品的表现特点,也可以分析全体同学作品目标达成的情况。然后教师依据这些信息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更加专业、具有实证意义的教学反思。
(三)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儿童的“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对于3岁至6岁幼儿而言,他们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进行,即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需要引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愿望。在3岁至6岁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给他们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多次的感受过程中积累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获得相关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结合幼儿学习特点规律的认识,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和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细化美术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提供相关的策略支持。
通过研究,我们明确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四大环节:1.感知体验环节;2.探索发现环节;3.创作表现环节;4.欣赏评价环节。我们依据这四个互动环节提出了四大支持策略,具体如下:
1.感知体验环节?动机与意图引发策略
对于3岁至6岁幼儿来说,动机是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意图是他们参与活动希望达到目标的愿望。这里的动机与意图引发指的是,教师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激发3至6岁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完成美术创作活动目标的信心。这种方法更多应用于教学的开始阶段,即感知体验环节。
(1)间接引发策略。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与摆放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物,不做任何语言动作行为上的引导,而是等待幼儿的自主发现,从而使他们产生进行某个主题活动的意愿和想法。
(2)直接引发策略。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及各种教育引导方式,激发幼儿产生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愿和想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通过音乐匹配、动作模仿、对比、联想、情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动机与意图。
在此想特别说明的是,教师不管采取间接引发还是直接引发的方式,都应该基于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兴趣点的前提下进行,尤其从“新”“奇”“趣”这三个角度着手,从而引发幼儿尝试的动机和意图,并在接下来进行的活动中注意引导的方法,才能保持幼兒对活动的专注力。
2.探索发现环节?主动建构策略
探索发现环节是幼儿作为活动主体获取对所表现对象自身的认识,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强调幼儿自我探究与发现;教师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淡化“教”的成分,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建构经验的空间。所以,“主动建构策略”是指教师利用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并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与尝试体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的策略。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惯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及方法的使用,减少讲授、演示,避免示范,要通过提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与此同时,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材料、尝试练习和自我构思的时间,并鼓励他们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3.创作表现环节?个性表达策略
创作表现环节是幼儿表达输出的时间,更多呈现的是每一个孩子相对独立的创作过程,所以这个环节也是教师针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的时间。在这个环节,采取“支持个性表达策略”即教师对幼儿的创作过程进行观察,并依据每个幼儿的创作进度、特点和需要,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其创作进行个别化指导,减少直接干预行为,给与积极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促进幼儿个性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策略实施的前提是,教师了解幼儿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其美术创作表现特点,能够发现幼儿艺术表达的独特价值和美好。
4.欣赏评价环节?互动交流策略
欣赏评价环节是一个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时间。在教师的支持下,这个环节以幼儿为交流评价主体,尽可能提供幼儿之间交互的空间;幼儿也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并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和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必须明确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评价幼儿作品的好与不好,而在于为幼儿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和创作构思的机会,借此可以有效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所以,这个环节也是丰富幼儿审美感受和积累创作经验的最佳时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