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瀛海威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互联网,但它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犹如早产的婴儿一样先天不足,以一个女子弱小的身躯,承担着为中国互联网开路的重任。张树新也许算得上是一位宏观战略上的韬略家,但她却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很好的游泳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很好的泳手。
1996年秋,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一面牌子:“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向北1500米是瀛海威网络科教馆。
口气如此之大、胆色如此之壮的广告,就是瀛海威的总裁张树新别出心裁,为抓眼球而打出的。瀛海威是什么啊?很多人感到好奇。于是,一夜之间,瀛海威借助这块户外广告牌在中关村地区迅速扬名。那时候,中国人对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这些新鲜的词汇还感到陌生,而瀛海威已经开始为国人提供上网服务。从这天起,这块硕大的广告牌成为很多人对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经典记忆。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网络第一急先锋。
“启蒙”网络意识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办北京瀛海威科技公司,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接入商,比中国电信的ChianNet还早两年,第一个把互联网商业化地引入中国,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开拓者。而当年,丁磊的个人BBS就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
王志东曾这样感慨地形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张树新为中国互联网播了种,我和张朝阳使它开了花,别人却摘了果子。”
瀛海威刚成立之时,仅有两家小股东,分别是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姜作贤的卧云公司,注册资金也仅有可怜的700万元。公司虽小,但张树新坚信它的未来,这个为中国互联网播种的女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愿景。
“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杂志,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这是瀛海威给网民们描述的互联网,在现在看来,这些服务都很平常,但在上世纪90年代,这些东西可都是国人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
按照张树新的计划,登录瀛海威需要登记注册,并交纳一笔入网费后才能使用。
但为了普及网络知识,张树新狠了狠心,在北京魏公村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让人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同时,她又不厌其烦地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讲解网络知识;还和北京图书馆合作,在“瀛海威时空”网上提供北图书目查询;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她又和新闻单位开通了亚特兰大的新闻信息通道……
免费的午餐吸引了很多好奇的年轻人,就这样,瀛海威“启蒙”了中国人最初的网络意识,许多中国百姓正是伴随着瀛海威的网络走进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的。
网络布道者
1996年9月,中国兴发集团看到了互联网潜在的巨大盈利空间,他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投资瀛海威。瀛海威的总股本瞬间扩充为8000万股,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卧云与天树公司以原始股加无形资产形式入股,占总股份的26%,总股值2120万元。张树新凭着公司元老的身份和威望,继续担任总裁。
按股价计算,当时张树新身家达到上千万。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互联网财富传奇。
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这个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当年年底,瀛海威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ISP(国际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
瀛海威原先是挂在别人网上的,有了资金,张树新的“野心”更大了。她立即着手建设自己的网络,于是,瀛海威以重金租用了两条通信线路:卫星线路(VIST)和国家数据专线(DDN)。
张树新计划在1997年年内在全国建起20个城市节点,力争1998年达到40个。
1997年春,瀛海威在上海、广州等8个重要城市的节点开通,全国大网框架基本形成,其线上用户收入迅速膨胀到110万元。
一切都好像沿着张树新的思路顺水顺风地向前发展着,她的网络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但,当时的市场环境还远未成熟,中国全部上网人数仅有寥寥的8万人。因此,除了要做ISP外,瀛海威还要肩负起普及网络知识、培育市场的责任,同时,为了扩大网络的影响力,又要负责内容制作,充当ICP角色。
与众多的开拓者一样,张树新并不明白她的事业应该怎么发展。网民究竟需要什么?瀛海威应该培育怎样的网站?这些关系企业命运的命题,她却始终搞不清楚。然而,她却把自己的角色错误地定义为网络的布道者,这就使得她做了很多费力却不讨好的工作。
辛苦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张树新迷茫了。
“网上延安”工程
迷茫中,策划人向她提出搞“网上延安”工程的建议。张树新果断地采纳了,她让人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等都放到网络上,希望组织全国中小学生上网观看,以此来增加收入。
后来,“网上延安”逐渐演化成了“网络中国”,计划总投资上千万。
不到一个月,200个网页、500幅图片、10多万文字的“网上延安”上网了。张树新似乎看到了命运的转机。
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网上延安”的点击率却低得可怜。张树新一下子傻了眼。
张树新不信邪,她又着力开发当时在国际上也十分超前的“网上缴费系统”,但投进网络后却如泥牛沉海,没了踪影。
张树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更致命的打击还在后头等着她。
张树新以200万~300万元的费用在很多重要的城市建设网络节点,把增资的费用几乎全投到上面。
她刚建好自己的网络,还没来得及庆功,中国电信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进入互联网络接入市场,以绝对低廉的价格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这使得张树新花巨资建成的“大网”瞬间成了无用的垃圾。更为可笑的是,为降低成本,瀛海威自己也不得不租用中国电信的网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悖论:瀛海威既需要租用中国电信的线路,又需要和它竞争。
小小的瀛海威哪里能竞争得过中国电信这样的大鳄?
到1997年,瀛海威出现巨亏!
被迫辞职
后来,有人向张树新提出向雅虎式的门户网站转型的建议,这也许是瀛海威最后的救命稻草了,但固执的张树新并不领情,她断然拒绝了建议。
瀛海威失去了转型的大好机会。
而瀛海威的亏损还在继续,而且负债累累。
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6月22日,兴发提议并最终把它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债转股),使兴发集团的股权比例上升为75%,这样,兴发就具有了按规定罢免经营者的权利。随之,兴发和张树新之间日渐激烈的冲突终于爆发。
在股权上处于弱势的张树新哪里是兴发集团的对手?
夜深人静时,张树新伏案而坐,眉头紧锁,她思索再三,最终迫于压力,无可奈何地在辞职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一大早,她便黯然离开了瀛海威。
张树新的离开让舆论一片哗然,“张树新辞职事件”也成为当年网络界头条新闻。
此后,瀛海威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业务重组、管理变革,但其业务发展一直停步不前。渐渐地,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把聚集的位置让给了互联网的新秀——新浪、搜狐和网易们。
股权争夺战
很多人都认为,张树新将随着她创建的瀛海威淡出历史舞台。可谁能想到,2000年的股权争夺战又让她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
2000年8月24日,瀛海威董事会提出:由兆比特公司以零收购的方式收购瀛海威的全部股权,即瀛海威股东以股份换取债务解脱,条件是收购方要在8月31日零时之前将第一批款项500万美元支付到位,剩下的960万美元可以随后支付。
按照这个方案,张树新和那些小股东所持的2000万股股份在转让之后将一无所有。张树新觉得,这简直欺人太甚,另一方面,尽管她已经离开瀛海威3年,但对瀛海威还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她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购回瀛海威。
于是,张树新提出,作为原始股东,她有优先收购权。
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张树新立即行动,紧急筹措了500万美元,存入香港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好了收购瀛海威的准备。
但是,大股东兴发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张树新的收购请求。
无奈,张树新只好把事情的真相向新闻媒体公开,希望得到媒体的支持。
张树新两次召开记者会,质疑兴发将股权低价转让给关联公司的意图。她认为,瀛海威作为互联网公司有其特殊的核心资产,如互联网接入许可证、客户、品牌、线路等,它们的价值绝不止1460万美元。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这场争夺战最终以张树新的惨败而告终。兴发方面宣布,张树新没能按照董事会的要求将钱存入指定账户;而兆比特于8月25日就将钱存进账户,购得瀛海威。
后来,兴发接受兆比特的指定委托,代持其在瀛海威的全部股权,兴发和中兴信托的有关人员继续留任瀛海威董事长、董事以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等职务,并代行使相应职权。
从此,张树新彻底断绝了与瀛海威的关系。
Internet时代的先烈
在国人的心目中,张树新是个个性鲜明而且颇有争议的人物。
她本来学的是应用化学,却阴差阳错做了记者;开办了与文化、通信相关的公司,却又转向了Internet。她说:“我是凭知觉撞进互联网的,没有想清楚做什么,就这样在蒙眬之中有了瀛海威。”
瀛海威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互联网,但它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犹如早产的婴儿一样先天不足,以一个女子弱小的身躯,承担着为中国互联网开路的重任。张树新也许算得上是一位宏观战略上的韬略家,但她却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很好的游泳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很好的泳手。
所以,瀛海威注定要成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实验品,张树新也注定在探路的过程中被暗流的旋涡所吞没。
2004年8月,信息产业部注销了瀛海威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同年11月,北京市工商管理局吊销了瀛海威的营业执照。
瀛海威真正成了Internet时代的先烈。
而“中国互联网播种人”张树新,目前的身份是风险投资人。 (编辑/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