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功在于真正懂得教师的内涵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贫困家庭出生的农家子弟,成为贵州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福泉市高中语文教学权威、特级教师,邓木辉老师一步步走向了成功。钱梦龙老师在《程红兵:呼唤语文教学“常识性思维”的回归》一文中说:程红兵的成功,不在于他在语文教育界享有多高的知名度,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辉煌的“头衔”,在于他切切实实地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成功地证明了某些常识的价值。我认为,木辉老师的成功,除了钱梦龙老师和木辉自己所说的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他真正懂得教师的内涵。
  木辉老师把自己成功的原因概括为一句话——天道酬勤,这是必须肯定的。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勤奋,提升了木辉老师的学历,从中师上升到本科,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正是因为勤奋,使他能发现和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升了教学技能。勤奋使他具备了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也为他奠基了一条走向成功的坚实之路。
  但是我认为,做为教师,勤奋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真正懂得教师的内涵。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懂得教师不是“经师”而是“人师”。如果只是“经师”,他能做到的就是如何把课上好,如何实现知识技能、品德等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这样的教师无论把课上得怎样好,也只是对别人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一种演绎,是在别人的基础上重复昨天的故事。即使有时也可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并且可能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从本质上说也未跳出“优秀教书匠”的范畴。而做为“人师”,除了我们常谈的要“为人师表”,要“注重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两个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一方面能自觉按照规律施教,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前人尚未发现的规律,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即要有教育科研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算是“人师”,也才具备走向成功的一个充分条件并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我以为,木辉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了教师的内涵,在教学方面成功地实现了由“经师”向“人师”的转换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师”。在从教之初,他所做的和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上好课、教好书,诸如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等等,他做到了,而且很成功。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开始关注现行教学的状况,发现现行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学生学习、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到教材都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现象表述,而是立足于探索内在本质和规律;也不是停留在经验之谈,而是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并把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数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较高评价。正是他真正做了“人师”,才使他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教育教学是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非常复杂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尤其是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须开拓。这里我引用屈子的一句话与木辉老师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朝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教授,贵州省行政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23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冒着刺骨的寒风,在自治区领导刘晓滨、崔波,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袁进琳、银川市代市长王儒贵、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王德林、自治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