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位一体”德育,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化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类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得到熏陶感染,通过学生亲身感悟,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会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从而成就个人,服务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合力研究,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和谐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我国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以来,许多学校开展了有关德育校本课程方面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合作的研究;二是对校内外活动资源利用的研究;三是对团队组织在德育活动中作用的研究。
我校具有自身对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早在2004—2006年,我校就开展了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创新教育的整合研究》的研究,在学校所辖的北龙社区创建了“家校教育基地”,长期与北龙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6月,我们确立并向省教育厅申报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读书系列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省级教改试点项目,旨在发挥学校主阵地的功能,把校园读书活动的成果辐射、推广到家庭和社区,让学校、家庭、社区书香浓郁,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园。该项目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教改试点示范项目。
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实施对“三位一体”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契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立足实际,按照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针对道德教育现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1、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序而形成的。
(2)学生的自我发展理论。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
(3)混合学习的理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人的学习行为都不是单一的感官,单一的媒体,单一的信息的作用过程,而是多种感官,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的混合作用过程。
(4)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效能研究的有关观点。
2、研究的意义
(1)强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在当前的学校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另一方面,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自身的实践与体验。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
(2)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正在进行改革,小学的德育要与《少先队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各学科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课堂教学也要充分体现活动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教学过程也要从以前静态的说教,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道德品质的内化。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可以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启示。采用活动教学,可以说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一次比较大的变革。它将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关注道德结构的学习转变到更加重视研究性的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从而打造出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新形象,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校德育领域的一次实践探索。
(3)构建立体网络的德育格局。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根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和处理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提出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联动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就是要注入人本和谐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关爱,关注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形成高尚的、理智的情操,塑造完美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通过这一课题增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关心重视少年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营造各种力量交互整合、时空交叉互动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做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三位一体”德育,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化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类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得到熏陶感染,通过学生亲身感悟,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会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从而成就个人,服务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合力研究,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和谐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我国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以来,许多学校开展了有关德育校本课程方面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合作的研究;二是对校内外活动资源利用的研究;三是对团队组织在德育活动中作用的研究。
我校具有自身对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早在2004—2006年,我校就开展了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创新教育的整合研究》的研究,在学校所辖的北龙社区创建了“家校教育基地”,长期与北龙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6月,我们确立并向省教育厅申报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读书系列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省级教改试点项目,旨在发挥学校主阵地的功能,把校园读书活动的成果辐射、推广到家庭和社区,让学校、家庭、社区书香浓郁,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园。该项目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教改试点示范项目。
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实施对“三位一体”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契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立足实际,按照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针对道德教育现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1、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序而形成的。
(2)学生的自我发展理论。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
(3)混合学习的理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人的学习行为都不是单一的感官,单一的媒体,单一的信息的作用过程,而是多种感官,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的混合作用过程。
(4)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效能研究的有关观点。
2、研究的意义
(1)强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在当前的学校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另一方面,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自身的实践与体验。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
(2)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正在进行改革,小学的德育要与《少先队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各学科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课堂教学也要充分体现活动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教学过程也要从以前静态的说教,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道德品质的内化。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可以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启示。采用活动教学,可以说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一次比较大的变革。它将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关注道德结构的学习转变到更加重视研究性的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从而打造出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新形象,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校德育领域的一次实践探索。
(3)构建立体网络的德育格局。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根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和处理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提出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联动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就是要注入人本和谐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关爱,关注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形成高尚的、理智的情操,塑造完美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通过这一课题增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关心重视少年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营造各种力量交互整合、时空交叉互动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做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