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哲学原理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_te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民族间的认同与冲突。法国哲学家德里迭认为只有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能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以小麦为代表的中国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的哲学基础正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保持民族的文化特性,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面食文化;和而不同;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4-0046-03
  一、从“你吃饭了吗”谈起
  “你吃饭了吗”这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一句问候语,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候语,实际上是饮食文化,进而上升到民族文化的一个体现。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渊源、民族特征、文化包含的话,学者们可以写成深刻的学术论文甚至论著。吃,这是最基本的动物特征,“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它又被人类发展成了一种极高境界的文化一饮食文化。“吃饭”的文化包含,已从仅仅的填饱肚子、维持生存,发展成为了一种享受和品位,和书画、音乐、文学相提并论的艺术。所以,“你吃饭了吗”的问候语虽然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饮食文明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说到饮食,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并驾齐驱,以几千年的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大地以及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何等的光辉灿烂和琳琅满目。“鲁、粤、淮、川”四大菜系以及数不清的地方菜系就是证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中国饭馆也证明了其魅力所在。甚至汉语“吃饭”一词还成了巴西时尚的外来语。饮食以其无国界、无政治的特性,在全球化时代里,以通用的护照,畅通无阻地流传、发展,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吃饭”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在中国饮食中,最普及、最具影响力的首推面食,尤其是面条在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眼中简直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与代表。但是,面条并不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古埃及,面食文化的源头并不是中国,而是伊斯兰世界,关于面条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也不是来自于中国,而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韩国。进一步讲,文化古国的中国,至今没有叫得响的饮食文化品牌,每个中国人能叫得出名字的饮食文化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全都是西方的,西方的商业文化在雄厚资本的裹挟下迅速蔓延,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冲击,造成了威胁。
  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分析面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品牌的形成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和而不同的哲学原理
  儒、道、墨、法、农、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众多,但是中国文化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阴阳,阴阳生五行,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心肝脾肺肾,万物相生相克,相生者,同也,相克者,异也,所以“和而不同”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之道,阐释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关于和的思想,西周太史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已成百物。”阐述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是由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元素相互调和、相互补充构成的。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的“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则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没有和就没有发展,失去和,不按规律办事,就将一事无成,甚至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但是和,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只能延续,不能发展,而在和的基础上“求异”,承认“不同”,才能保持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和文化十分强调和与同的辩证关系,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延异”由“差异”(difference)与“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延异”表示最终意义不断被延缓的状态,只有在不断“延异”的过程中,文学、艺术才能突破先前的范式得以发展和创新,文学艺术才会真正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其他事物也如此。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而创新,是生命力的保证。
  三、面食的传播与和而不同
  小麦原产于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以小麦为原料的面食文化最早在伊斯兰世界中发展传播,作为伊斯兰文化一部分的新疆,是面食文化引入中国的门户。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挖掘的现存最早的面条,和在吐鲁番博物馆保存的饺子,年代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汉朝。新疆的名吃拉条子和馕,就是当地人民对面食文化不断改进与发展的智慧的结晶,是新疆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从汉都长安到西域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原一代的古丝绸传入西方,小麦及其面食文化也由此被带到中原。位于河西走廊的兰州,出现了兰州拉面,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面食为主的小吃闻名遐迩,西安附近的山西成了面食王国。从汉到唐,中原人以其发达的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对面食文化进行改造与发展,并继续向东、向南传播,发展出四川的担担面、扬州的阳春面、云南的过桥米线……甚至通过遣唐使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据说,与遣唐使一起渡海到中国的空海,在奈良时代把唐朝的“馄饨”制作技术带到日本,开始叫做“温饨”(音译),后来发展成了乌冬面。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麦及其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这是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融合的结果,这种交流的哲学基础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上各种事物间的巧妙结合,就是“和”。小麦及面食发展的轨迹也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如果没有汉唐发达的农耕文明,如果中国广大的北方没有适合小麦种植的自然条件,如果大唐不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那么面食在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引进的、外来的加上民族的、地方的,才会有特色的出现,这就是在“和”的基础上的“不同”。中国300多种饺子、几百种的面点、数不清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面食以及数不清的地方小吃,都是就地取材,小麦粉、大米粉、荞麦粉、玉米粉,佐以蔬菜及肉类,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用擀、搓、压,煮、蒸、炒等等而形成的地方饮食文化,是和而不同思想精华的体现。
  四、民族文化及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之路
  胡锦涛主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大国的竞争重点,已经由资源的竞争、资本实力的竞争,转移到知识与科技的竞争,进而转移到文化的竞争。
  党和国家已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之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如何搞,如何树立文化品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世界范围的经验和教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有序的、稳定的文化社会结构形成及政治权利、经济利益、法律保障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地理、民族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挖掘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避免零碎的、割裂的、无系统性的开发。
  (二)努力促进商业化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的形成,在保持自身个性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和宣传,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参与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设计和打造一些易于识别、易于传播、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避免过于强调商业化从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个性,或者过于固守传统从而拒绝商业化的渗透,这些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适应当前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尽量本着“民族性”和“本真性”来构建文化产业。避免文化商业化中“伪文化”的传播,失去文化本身的意蕴和意义,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文化碎片,割裂文化的连续性,肢解民族文化的本义,使文化成为赚钱的工具。
  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当以清醒的民族意识,保持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定力,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从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其他文献
[摘要]法社会学存在“中国化”问题。作为高其才教授的一部法社会学著作,《法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和理论问题。其关注到法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努力,体现了中国法社会学学者进行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通过进一步研究就能够继续回答法社会学中国化这一问题: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方向是法社会学中国化,法社会学中国化的主题是法社会学本土化。只有深化法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才能探索出中
期刊
[摘要]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
期刊
[摘要]正在修订过程中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在我国首次规定了追续权制度。在正式引入追续权制度之前,有必要对追续权的性质、主体、客体、权利内容进行研究。从性质上看,追续权不属于著作权的一项具体权能,但考虑到追续权与“作品”的联系,应将追续权纳入《著作权法》中。从主体上看,追续权的权利主体应为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追续权的义务主体应为作品原件出售人,参与作品原件交易的受让人或中间人承担不真正连带
期刊
[摘要]西方学者在对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网络及巨型城市区域的研究中,提出利用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来研究城市群体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的理论和方法。立足生产者服务业布局数据,根据咨询管理、会计、律师、保险、银行、物流等六个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公司及分支机构在山东省沿海城市带9个城市和73个区(县)级空间单元的业务联系建寺量化矩阵,研究山东沿海城市带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城市和功能区尺度上,
期刊
[摘 要]张江教授把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归结为“强制阐释”,并以此怀疑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就其主观意愿而言,“强制阐释”论是为了反对文艺理论研究的全盘西化,提倡从中国文艺的实践出发来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但是,由于从总体上否定了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在客观效果上势必会产生文化民族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的弊病。“强制阐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近现代文论的发展就是这种历史必然的结果,是中国文论的现代化的必经之
期刊
[摘要]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
期刊
[摘 要]现代刑法抛弃诸多古代儒家法律尊老孝悌传统原则和制度,追求极致的西方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剧了现代刑法对解决家庭矛盾违法行为的缺陷和面对此种行为的无力。“服制定罪”是瞿同祖先生对“准五服以制罪”的解读,是儒家法中一种关于亲情人伦的立法,对于我国古代维护家庭的和睦、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在提高母亲服制等方面进行了三次改革,并在杀伤罪、奸非罪、盗窃罪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罪名上体
期刊
[摘要]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21世纪便是低碳经济时代。基于低碳经济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因子分析模型,计算不同省区低碳经济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区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名列前茅。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新能源等方面采取相关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
期刊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相对于石家庄具有区位优势,石家庄相对于保定具有省会优势。两个城市只有进行融合发展,在京津南侧形成“双核”城市格局,才能够更好地与京津互动。在“石家庄保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将涿州、高碑店、保定、定州、正定、石家庄串联起来,在京津南侧形成“石家庄保定”城市带。城市带中,“石家庄保定”为主轴,西侧副轴是将唐县、曲阳、行唐整合在一起,东侧副轴是将博野、安国、无极等整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建设存在衡量标准不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借鉴总结国内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解读特色小镇的科学内涵,设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衡量标准并构架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对标法,以纳入青岛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夏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