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储备粮是中央储备粮最基层的单位,其品种结构的合理性与否对于储备粮的粮食风险、轮换风险以及应急供应等具有直接性影响,其存储模式的变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政府、承储企业等的利益。本文主要以辽宁省为例,结合地方储备粮的特征及其存储模式,就当前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存储状况及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优化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 地方储备粮 存储模式 优化策略
一、地方储备粮的相关理论
(一)地方储备粮的定义
所谓地方储备粮,也即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县级市等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粮食市场的稳定,实现区域粮食供需平衡,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重大自然灾害等而存储的粮食和食用油。
(二)地方储备粮的特征
依据地方储备粮的定义,可以将地方储备粮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地方政府主导性。通过分析地方储备粮的定义可知,其主要由省级储备粮、市级储备粮和县级储备粮三部分组成,而这三级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属同级政府,各级政府对于本级储备粮享有主导权,可以独立管理本级储备粮的承储数量、品种乃至管理模式,也可以由各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等代为管理。这充分体现出地方储备粮具有地方政府主导性的特征。
第二,政策性较强。鉴于省级、市、县级三级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均属于地方政府,这也决定了其储备规模、品种、调配以及使用等问题均由地方政府负责分配。与此同时,承储储备粮所需的贷款利息,保管及轮换需要花销的费用等也均由地方财政管理部门承担。由此可见,地方储备粮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第三,具有公共性。众所周知,粮食是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地方储备粮作为中央粮食储备中的基层单位,对于保障居民生活和粮食的安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阶段,地方储备粮已经被正式列入准公共产品行业,因而其具有公共性特征。
(三)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模式
当前,按照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时间,可以将其存储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静态管理。静态管理指的是在政府轮换计划下达之前,始终将地方政府收购的储备粮存储于指定的仓库中,并由专仓、专人、专帐保管,以保证帐目符实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对原粮或散装的食用油进行储备时,会使用静态管理。
第二,动态管理。也即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所储备粮食的新鲜度和质量问题而实施的管理。通常而言,一些保质期限较短,且对保质期有严格要求的成品粮或小包装食用油比较适合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进行存储。
第三,分级管理。指的是针对储备粮权属的不同,分别由地方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对相应的地方储备粮的存储、轮换计划等实施监督管理的模式。
第四,委托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主要用于对市、县一级政府所储备的成品粮油供求总量的管理,是由市、县级政府的粮食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在确定具备一定条件的粮食承储企业,并与其签署合同后,将地方储备粮委托给承储企业管理的过程。
二、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
(一)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全省土地面积总量达14.8万公顷,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左右。据统计,辽宁省共有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27个县和56个市辖区。截止到2017年5月22日,辽宁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已经达到300余万公顷,播种进度达到七成以上,可以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
1.静态管理。辽宁省省级储备粮轮换制度规定,承储企业的原粮储备应遵循先入先出、均衡轮换原则,以粮食或食用油入库的时间为计算标准,平均每2-3年就要对水稻和玉米进行一次轮换,每3-4年要对小麦进行轮换,每2年轮换一次食用油,并且要求所轮换入库的粮食或食用油必须为当年所产出的新粮或食用油。因此,辽宁省地方承储企业在进行原粮储备时,通常采取静态管理的存储模式。
2.动态管理。目前,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为了在不局限于时间和次数的情况下,实现对所承储成品储备粮的实时轮换,普遍采用动态管理的存储模式,旨在使承储企业在成品储备粮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确保企业月底的实际库存与计划中的存储数达到一致。
3.分级管理。如前所述,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同样隶属于相应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其中,粮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实行监督检查;财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县级贷款储备粮的利息、管理储备粮需要花的费用以及每次储备粮(油)轮换时的补贴加以合理安排,并对其实际的财务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填补信贷空白。
4.委托管理。通常来讲,辽宁省在对成品储备粮(油)进行存储时,普遍采用委托管理的存储模式。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期限较原粮时间短,一年之内需要进行多次的储备粮轮换工作,并且每次轮换都需花费大额费用,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只有将成品储备粮的存储工作委托给大型承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代为保管,才能在稳定成品储备粮市场,保证其常储常新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轮换过程中的费用,缓解粮食部门的财政危机。
三、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在的问题
(一)承储企业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
就辽宁省目前的地方储备粮状况来看,因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时间有限,一年内的轮换次数较多,花销较大,大多数地方都选择将成品储备粮委托给一些费用补贴相对可观,且具有专仓、专人、专帐的大型承储企业代为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储备粮的市场风险。然而由于部分承储企业的管理人员老化,对于仓储设施设备的更新以及新技术的学习意识淡薄,并且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的构建,导致其存储费用高于同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会加重承储企业的存储负担。 (二)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的管理人员相对老化,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意识淡薄,因而在对储备粮进行管理時,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地方储备粮的专仓、专人管理落实不到位。尽管辽宁省政府很早便对地方储备粮推出了专仓专人专帐管理原则,但仍有部分承储企业习惯于将地方储备粮与企业加工成品周转到一起,如此一来,不仅不符合地方储备粮的储藏要求,一旦仓库温度过高,还极易给地方储备粮成品粮的保管和储存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没有严格遵循“进一批、出一批”原则。从目前辽宁省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承储企业由于对成品粮存储和成品周转的概念存在误解,在存储成品粮时,不考虑市场行情便开始集中销售,导致企业成品周转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极易影响承储企业的储备数量。
(三)存储点过于分散
与原粮相比,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期限较短,且需要花费高额的管理和轮换费用,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只有借助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撑,采取动态管理的存储模式,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成品粮常储常新状态的实现。但从目前来看,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储备品种主要以大米、面粉和小包装大豆油为主,玉米的经营量不大,每月的成品粮周转数量有限,再加上大多数成品粮存储企业集中于市区,存储点相对分散,无疑加大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难度,对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调控极为不利。
四、优化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对策
(一)建立竞争和进退机制
鉴于辽宁省许多承储企业因管理人员老化,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导致其存储费用高于同行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辽宁省各大承储企业应不断更新仓库设施设备,建立起完善的地方储备粮仓库;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并构建竞争和进退机制。此外,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应制定出与粮食存储、储存费用补贴以及监督检查等相关的制度,以便为储备粮仓库的建设提供帮助。
(二)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
地方储备粮可以说是市、县政府用于应对突发性粮食事件的首要选择。当前,由于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对于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以致于地方储备粮的专仓、专人管理落实不到位、“进一批、出一批”原则没有予以严格遵守等问题层出不穷,无形中对承储企业的保管和储存造成了影响。对此,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应不断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不断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才能在保证承储企业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得以实行的同时,减轻承储企业的存储压力,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储存安全的效果。
(三)构建成品粮市与市间联合协调存储模式
通过上述可知,由于辽宁省的承储企业普遍集中于市区,一旦有缺粮区或偏远地区出现粮食应急供应,企业很难及时予以解决,加之存储点过于分散,无疑加剧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难度。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调控,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应建立起成品粮市与市、市与县之间联合协调的存储模式,即辽宁省政府可以通过统筹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各地情况,并建立起成品储备粮,各省市之间按照1:2的比例分摊费用,倘若某市需要紧急的粮食供应,而当地库存紧张,那么省政府则可以与周边的市或县进行协调,共同应对粮食供应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模式主要包括静态管理、动态管理、分级管理和委托管理四种类型。当前,由于其在存储方面存在着承储企业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存储点分散等问题,这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首先应建立竞争和进退机制;其次,应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严格管理;最后,应构建成品粮市与市间联合协调存储模式。
参考文献
[1]韩一军.对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认识与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6,(01).
[2]解宗方,李在涵,任银玲.粮食生产新常态与转变粮食生产方式[J].河南农业科学,2015,(12).
作者简介:李春花(1968-),女,汉族,河南清丰人,现任职于辽宁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
【关键词】辽宁省 地方储备粮 存储模式 优化策略
一、地方储备粮的相关理论
(一)地方储备粮的定义
所谓地方储备粮,也即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县级市等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粮食市场的稳定,实现区域粮食供需平衡,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重大自然灾害等而存储的粮食和食用油。
(二)地方储备粮的特征
依据地方储备粮的定义,可以将地方储备粮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地方政府主导性。通过分析地方储备粮的定义可知,其主要由省级储备粮、市级储备粮和县级储备粮三部分组成,而这三级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属同级政府,各级政府对于本级储备粮享有主导权,可以独立管理本级储备粮的承储数量、品种乃至管理模式,也可以由各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等代为管理。这充分体现出地方储备粮具有地方政府主导性的特征。
第二,政策性较强。鉴于省级、市、县级三级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均属于地方政府,这也决定了其储备规模、品种、调配以及使用等问题均由地方政府负责分配。与此同时,承储储备粮所需的贷款利息,保管及轮换需要花销的费用等也均由地方财政管理部门承担。由此可见,地方储备粮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第三,具有公共性。众所周知,粮食是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地方储备粮作为中央粮食储备中的基层单位,对于保障居民生活和粮食的安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阶段,地方储备粮已经被正式列入准公共产品行业,因而其具有公共性特征。
(三)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模式
当前,按照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时间,可以将其存储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静态管理。静态管理指的是在政府轮换计划下达之前,始终将地方政府收购的储备粮存储于指定的仓库中,并由专仓、专人、专帐保管,以保证帐目符实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对原粮或散装的食用油进行储备时,会使用静态管理。
第二,动态管理。也即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所储备粮食的新鲜度和质量问题而实施的管理。通常而言,一些保质期限较短,且对保质期有严格要求的成品粮或小包装食用油比较适合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进行存储。
第三,分级管理。指的是针对储备粮权属的不同,分别由地方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对相应的地方储备粮的存储、轮换计划等实施监督管理的模式。
第四,委托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主要用于对市、县一级政府所储备的成品粮油供求总量的管理,是由市、县级政府的粮食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在确定具备一定条件的粮食承储企业,并与其签署合同后,将地方储备粮委托给承储企业管理的过程。
二、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
(一)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全省土地面积总量达14.8万公顷,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左右。据统计,辽宁省共有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27个县和56个市辖区。截止到2017年5月22日,辽宁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已经达到300余万公顷,播种进度达到七成以上,可以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
1.静态管理。辽宁省省级储备粮轮换制度规定,承储企业的原粮储备应遵循先入先出、均衡轮换原则,以粮食或食用油入库的时间为计算标准,平均每2-3年就要对水稻和玉米进行一次轮换,每3-4年要对小麦进行轮换,每2年轮换一次食用油,并且要求所轮换入库的粮食或食用油必须为当年所产出的新粮或食用油。因此,辽宁省地方承储企业在进行原粮储备时,通常采取静态管理的存储模式。
2.动态管理。目前,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为了在不局限于时间和次数的情况下,实现对所承储成品储备粮的实时轮换,普遍采用动态管理的存储模式,旨在使承储企业在成品储备粮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确保企业月底的实际库存与计划中的存储数达到一致。
3.分级管理。如前所述,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同样隶属于相应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其中,粮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实行监督检查;财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县级贷款储备粮的利息、管理储备粮需要花的费用以及每次储备粮(油)轮换时的补贴加以合理安排,并对其实际的财务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填补信贷空白。
4.委托管理。通常来讲,辽宁省在对成品储备粮(油)进行存储时,普遍采用委托管理的存储模式。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期限较原粮时间短,一年之内需要进行多次的储备粮轮换工作,并且每次轮换都需花费大额费用,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只有将成品储备粮的存储工作委托给大型承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代为保管,才能在稳定成品储备粮市场,保证其常储常新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轮换过程中的费用,缓解粮食部门的财政危机。
三、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在的问题
(一)承储企业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
就辽宁省目前的地方储备粮状况来看,因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时间有限,一年内的轮换次数较多,花销较大,大多数地方都选择将成品储备粮委托给一些费用补贴相对可观,且具有专仓、专人、专帐的大型承储企业代为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储备粮的市场风险。然而由于部分承储企业的管理人员老化,对于仓储设施设备的更新以及新技术的学习意识淡薄,并且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的构建,导致其存储费用高于同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会加重承储企业的存储负担。 (二)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的管理人员相对老化,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意识淡薄,因而在对储备粮进行管理時,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地方储备粮的专仓、专人管理落实不到位。尽管辽宁省政府很早便对地方储备粮推出了专仓专人专帐管理原则,但仍有部分承储企业习惯于将地方储备粮与企业加工成品周转到一起,如此一来,不仅不符合地方储备粮的储藏要求,一旦仓库温度过高,还极易给地方储备粮成品粮的保管和储存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没有严格遵循“进一批、出一批”原则。从目前辽宁省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承储企业由于对成品粮存储和成品周转的概念存在误解,在存储成品粮时,不考虑市场行情便开始集中销售,导致企业成品周转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极易影响承储企业的储备数量。
(三)存储点过于分散
与原粮相比,成品储备粮的保管期限较短,且需要花费高额的管理和轮换费用,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只有借助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撑,采取动态管理的存储模式,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成品粮常储常新状态的实现。但从目前来看,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储备品种主要以大米、面粉和小包装大豆油为主,玉米的经营量不大,每月的成品粮周转数量有限,再加上大多数成品粮存储企业集中于市区,存储点相对分散,无疑加大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难度,对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调控极为不利。
四、优化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对策
(一)建立竞争和进退机制
鉴于辽宁省许多承储企业因管理人员老化,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导致其存储费用高于同行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辽宁省各大承储企业应不断更新仓库设施设备,建立起完善的地方储备粮仓库;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并构建竞争和进退机制。此外,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应制定出与粮食存储、储存费用补贴以及监督检查等相关的制度,以便为储备粮仓库的建设提供帮助。
(二)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
地方储备粮可以说是市、县政府用于应对突发性粮食事件的首要选择。当前,由于辽宁省大多数承储企业对于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以致于地方储备粮的专仓、专人管理落实不到位、“进一批、出一批”原则没有予以严格遵守等问题层出不穷,无形中对承储企业的保管和储存造成了影响。对此,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应不断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不断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才能在保证承储企业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得以实行的同时,减轻承储企业的存储压力,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储存安全的效果。
(三)构建成品粮市与市间联合协调存储模式
通过上述可知,由于辽宁省的承储企业普遍集中于市区,一旦有缺粮区或偏远地区出现粮食应急供应,企业很难及时予以解决,加之存储点过于分散,无疑加剧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难度。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调控,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应建立起成品粮市与市、市与县之间联合协调的存储模式,即辽宁省政府可以通过统筹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各地情况,并建立起成品储备粮,各省市之间按照1:2的比例分摊费用,倘若某市需要紧急的粮食供应,而当地库存紧张,那么省政府则可以与周边的市或县进行协调,共同应对粮食供应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地方储备粮的存储模式主要包括静态管理、动态管理、分级管理和委托管理四种类型。当前,由于其在存储方面存在着承储企业缺乏竞争和进退机制、承储企业对储备粮的管理力度不够、存储点分散等问题,这就要求辽宁省承储企业首先应建立竞争和进退机制;其次,应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严格管理;最后,应构建成品粮市与市间联合协调存储模式。
参考文献
[1]韩一军.对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认识与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6,(01).
[2]解宗方,李在涵,任银玲.粮食生产新常态与转变粮食生产方式[J].河南农业科学,2015,(12).
作者简介:李春花(1968-),女,汉族,河南清丰人,现任职于辽宁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