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下农家乐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家乐,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游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银松尝到了甜头,成了几张草席起家的天目村第一个农家乐老板。在他的带动下,农家乐的雪球越滚越大。
  
  从杭州出发,越野车经过两个多小时行程后,距保护区越来越近了,印象中的那些土房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一座座单门独户的“小洋楼”进入视线。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祖良介绍说,这就是老百姓接待游客的“农家乐”。
  “农家乐”,究竟“乐”在哪里呢?放下行李,安顿好,我便迫不及待地直奔距保护区南大门仅一两公里的天目村。
  在一座小楼旁边的竹园里,有几位妇女在采笋,可是她们的一招一式看起来有点别扭,原来她们是住在农家乐的游客,今天跟着老板来体验一下农家生活,也想在餐桌上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的,一铲子下去,太深了会伤及竹鞭,太浅了又会浪费笋子,我们把握不好,采的笋子有长有短。”一位游客不好意思地说。
  走到路边一座打着“农家园”招牌的小洋楼,院子里有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围坐在一张小方桌前,边喝茶边聊天,看起来真是乐在其中啊!热情好客的老板娘邀请我进屋,边泡茶边说,先尝尝我们这儿的野山茶,这是山上自然生长的,不施肥,不打药,没有污染,刚从山上采回来自己加工的。老板娘叫杨素妹,她说,我家是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已经13年了,院子里那些老人都是年年都来的游客。过去我们村70%-80%收入是竹笋,这些楼都是靠竹笋盖起来的,现在全村44户,已有26户开了农家乐,农家乐收入已占到40%-60%,甚至80%的都有,一年收入少的七八万块,多的十几万块……
  一群游客来到门口和老板娘打招呼。
  “你们是从哪来的?”我问。
  “我是杭州的,我是上海的,我是临安的……”
  “我们年年来,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凉快,人也好,吃纯自然的农家饭,价格还便宜……”
  “城市里都是水泥、空调,到哪散热去?还有汽车尾气、噪音污染,上海、杭州夏天气温37-38度,开空调难受。这儿不一样,到处都是树,不用空调,后半夜还要盖棉被……”
  


  “这里很有灵气的,进山就感觉出来了,不可言,要体会……”他们七嘴八舌地介绍了起来。
  游客的这番话,道出了农家乐的本质所在:体验传统,享受自然。
  “农家园”的老板张银松说:“我家里弟兄多,房屋紧张,一个锅子里的饭,分成5份就空荡荡了。分家以后,房子太破旧了,1990年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就想盖个新房子,村里也同意了我们的申请。房子盖好后,当时在村里算是最大最好的了。”
  “那时候就盖这么大房子,当时就有打算要接待游客吗?”
  “当时根本没有想过,只是想既然要盖房,就盖大一些。”
  张银松夫妇做工攒了一些钱,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为的是住得舒适一些。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座大房子使他俩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变。
  1992年秋天,附近的禅源寺举行法会,所有宾馆饭店都住满了人,还有一些游客没有住处,看到附近村里有一座大房子,就过来打听。张银松讲起了第一次接待游客的故事:“有两个人来问,说我们有十多个人是不是可以住?我说房子刚刚盖好,床和铺盖什么都没有。他们说不要紧的,我给你钱去买几张席子就好。”拿着游客给的钱,张银松买了几条草席,每条20来块钱。从未接待过游客的他,不好意思收费,但是自己又刚刚盖房子,袋子里空空的,游客说,这样吧,草席就留给你了。就这样等于客人住了一晚上,付了一条草席。”
  


  “那天晚上赚了500块,尝到了甜头。”老板娘插话说,那时没经验,更没有意识,可以说就是几张草席起家。第二年,虽然有了点模糊感觉和概念了,但还没有具体想法。到了七八月份,上面宾馆里来了很多疗养的人,这些人没事时就到村里东看看西看看,无意中发现了我家的大房子,就试探着问能不能住到这里?我就答应试试看。于是一下来了6个人,其中有一个从上海来的老人叫陈龙海,从那以后13年了,他每年都会来,今年又来了,正在这里。那时管吃管住450块钱一个月,也不觉得亏了或者赚了。大伯伯嘛,就像交个朋友一样的,他们觉得很开心,回去以后就有宣传了,再一年我们就正式开始接待客人了。
  “怎么想起‘农家园’这个招牌?”我问。
  张银松说,是我太太起的名字,就是这个牌牌还有一段小插曲呢!1994年,我找人帮忙写了一个“吃饭住宿”的牌牌挂在门口。招牌打出去后,游客来了,派出所、工商税务所、卫生局也都来了。“这个牌子是谁的?”当然是我的,就在我门口,想赖都赖不掉。“你凭什么挂这个牌子,有什么手续?”我没手续。“没手续你挂牌子干什么?你不知道私人不能开旅馆饭店的吗?”我说不知道。“这是第一次,今天就放过你,赶紧把牌子收起来!”我就赶紧把牌子拿进来了。后来我俩商量,牌子再挂出去肯定会被抓,但是还是要挂出去。最后想出一个主意:让七八岁的儿子来写,这样的话,知道的人能看出来是吃饭住宿,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小孩子随便乱写,派出所来找,就说是小孩子练字,自己写着玩的嘛。于是,儿子在牌牌上歪歪斜斜地写了几个字挂出去了。
  为了应付派出所、工商税务检查,张银松还要记住每位客人的名字,也让客人记住他的名字。每当检查人员来问,他都说这个是我的伯伯,那个是我的姨啊、姑啊,以亲戚的身份应付过去。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张银松,后面一些胆大的村民也开始效仿,至1996年,村里又陆续出现了3户农家乐。到了2002年,当地政府开始支持和鼓励了,“农家乐”的牌子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各家门口。紧接着,天目山保护区周围的大有、鲍家、老庵等各村迅速跟进,由前些年总共二三百个床位,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七百多床位,而且还在不断兴建中。张银松说,我家46个床位,一年的毛收入大概十四五万块钱。我们农家不去算什么细账,就是我口袋里上半年一千块,下半年一万块了,这就是利润,就是赚钱了。
  过去到天目山来的大多数游客是冲着“大树王国”和佛教文化来的,主要是观光、拜佛,玩一两天就走了。近两三年,自然、舒适、价格实惠的农家乐的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休闲度假的游客,短的住一星期,长的住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都有。他们中多数是回头客,而且通过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像滚雪球,有一位上海老人说通过他这条线互相介绍来的大概就有一万人。
  “天目山这几年人气很旺,现在本来是淡季,但也没淡旺季的区别了,现在上海人有了危机感,开始担心来了住不到房子。”一群从外面散步回来的上海游客说。
  的确,这里距上海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难怪他们把天目山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在路上我就碰到一位上海人专程来考察,计划在天目山长租农家乐,作为家庭式养老休闲的地方。
  农家乐的雪球越滚越大,老板们已感到要想持续下去,应该有个“乡规民约”了,于是,2006年4月13日, 天目村自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张银松出任会长。
  “为什么想起要成立‘农家乐协会’呢?”
  张银松说,以前没那么多事儿,现在搞农家乐接待的人多了,就会有一些不好的竞争,类似压价什么的,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所以打算通过协会来协调、规范农家乐,比如,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质量等等。
  说起当选“农家乐协会”会长一事,张银松说,协会刚刚成立,乡政府、保护区、旅游公司、方方面面的人部到会了。通过投票推选会长,结果我当选了,全体鼓掌通过,过去选村长都没有这么隆重,这是第一次。“自从当了会长那天起,我睡觉都不安稳了。”从这天开始,张银松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虽然还没有更多太具体想法,也不知从何做起,但毕竟是把单打独斗的农家乐凝聚在一起,朝着规范经营,稳定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农家乐,架起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
  
  “山里人诚实,人品好,不是光知道赚钱,也知道怎么和人接近。来过的人就想再来,都成朋友了,感到很亲近,不来不习惯了,很想念的……”
  


  “游客对我们也很好的,我们经济周转不过来时,主动借钱给我们,还给我们出主意,每次来都带好多东西,像亲戚一样,我们闲下来时也经常去看望他们……”
  
  游客和房东的这番话,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采访中我耳闻目睹了农家乐房东和游客相处的故事。
  那天晚上,当我再次走进张银松家时,张老板正往客厅墙上挂画。一位游客说,这是我现场画的送给张老板,画的就是天目山的风景,老板娘说客房里的画部是买的,不好看,我答应给她再画几张。原来,这些游客中有几位是“上海东安书画之友”成员,也有从杭州来的画家,他们到农家乐休闲的同时,还带了不少书法绘画作品,准备搞一个小型展览,互相交流,同时也让其他游客来看,这样的活动已办过几次了。
  农家乐就是一个“乐”字,你要把“土气”传给游客……,这是一位游客给农家乐老板出的主意。还有游客对农家乐的设计、装饰出主意,让他们搞“土”一点,里面的墙不用贴磁砖,画本地山水画,房顶盖上绿色的箬竹叶,与当地自然协调,等等。农家园的老板娘已觉得买来的画不好看了;另一位农家乐老板觉得收入水平比较高了,只是缺少文化,促使自己还在读书学习,还要学电脑,用宽带,建农家乐网站……正是城市人到山里来,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信息、文化和城市文明。山里人在和城市人接触中,受到文化上的影响,使他们的观念在变,文化素质也在提高。
  13年前张银松接待的第一个游客——陈龙海老人,今年已80岁了。老人清楚地记得:“我看到村里最好的一幢房子时,就抱着一线希望进去问,老板,你这房子出租不出租?老板说出租的。多少钱?12块……第二天我就领来了十几个人,住了半个月,大家都很满意,第二年又来了。当初正是低廉的价格吸引了我,如果我那时经济充裕的话,不会来农家乐。结果,从那以后13年了,年年都来。”
  “13年了,您觉得张老板的农家乐变化大不大?”我问。
  


  “当然大了。”老人说,张老板的房子虽然当时是最好的,但和现在相比,仍然是破破烂烂,很简单的,床是宾馆里不要的拿来的。洗澡就是装两大缸水,白天太阳晒热了,晚上用。洗澡间是用木板围起来露天的,厕所也是一个公用的,还在外头。我们给张老板说,这样不成,要改进改进,晒的水第一不卫生,第二不方便,洗澡房子露天冼,不雅观……。到第二年我们再来时,已有所改进了。现在条件就更好了。
  “像在家里一样。”这是游客的普遍感觉。就是在这个“家”里,游客和房东之间,各地来的游客之间都成了朋友,逢年过节互相探望,礼尚往来更是普遍。杨素妹说,他们要是有一年没来,冬天没事了,我们就带点自己做的笋啊、茶啊什么的去看他们,他们也常打电话来,每次来给我们带好多东西。天目村的胡炳松告诉我说,刚开始农家乐接待时,经济上周转不过来,有一个上海来的老太太借了5000块钱给我,让我增加床位和添置被套等。她一来就住两三个月,跟亲娘一样,给我织毛衣、摘菜,我们都叫她雷锋阿姨。鲍家村的农家乐老板左国炳,也接受过游客借给的3万块钱,用来增加床位。
  农家乐的自然、和谐、实惠,得到游客的认可,但农家乐老板们也有苦衷,不但受累,有时还要受气。杨素妹说:“最难的是做菜,要了解各地方客人的口味,每天不能给客人吃重样的菜。”还有一位老板是怕双休日,他说,很累,做饭、服务,站得脚板疼。受气的时候也有,一批客人中总有一两个人挑三拣四,不好侍候,有时感到很委曲,就想不干了。老庵村的一位老板说,最难的就是人之间的相处,有时碰上一些客人比较难侍候,我们心里也很烦,说算了,不要做了。但是要赚钱嘛,还要把客人招待好,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去。她的体会是:“山里人以前接触人少,哪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叫,亲戚走动也是春节什么的过节才有,现在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觉得我们自身素质要提高,最好有培训,礼节方面很要紧的……”
  是农家乐架起了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拉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游客和房东间的人情往来,正是这种良好关系的体现,这在一股宾馆饭店是体验不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保持一种和谐关系,需要更多理解和尊重,衷心希望城市人到山里享受自然的同时,更应尊重保护了自然的山里人。
  
  农家乐,自然保护价值在这里充分体现
  
  “要早知道保护好了,我们能赚钱,就不打官司了……,只要把天目山保护好,我们就有饭吃。”
  
  “只要把天目山保护好,我们就有饭吃”,这是现在的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说法。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和当地老百姓却是水火不容。曾有村民就因为在山上砍树、挖药被罚款、甚至被判刑。
  “保护区和武山村还打过一场官司,但是越打交往越深。”天目山保护区的老局长谭维贵说。
  “这是为什么呢?”
  老局长说:“就是因为山林纠纷。保护区和武山村的山交界,他们把山砍光了,见保护区的山好,就说界线错了,要求把几千亩的山划给他们。后来闹到临安市法院、杭州中院,打了3年官司,直到1993年才结束。”
  虽然最终保护区赢了官司,但管理者们也从中悟出了道理:“要想保护好,首先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老局长说,老百姓就是靠山吃山,笋、茶、柴,都来自山上,保护区建立后,他们的活动受到限制,生活来源没了保障,矛盾由此产生。经过十多年的摩擦,双方最终找到了结合点——旅游。在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销售土特产品,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关系越来越好,自觉地参与保护了。他们说:“早知道保护好了,我们能赚钱,就不打官司了。”所以才会出现“越打交往越深”的说法。
  天目山有三宝:“笋干、茶叶、山核桃”,到过天目 山的人都有切身感受。从我到达天目山那一刻起,便天天享受着“纯自然”,喝天目云雾茶,吃各种鲜笋、笋干、本地土鸡做的农家菜,让人百吃不厌,这正是农家乐的特色招牌之一,游客们品尝够了,没有不带些土特产回去的。农家乐的客人,通常直接向房东购买,而且绝对纯正。没开农家乐的村民也通过农家乐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从而间接受益。老庵村的老书记告诉我,现在村里只有几户农家乐,但是已筹划分工合作,比如,有种蔬菜的、有养本地鸡的、有规模加工、销售笋干、茶等土特产品的,还筹划着要整治环境,把有污染的竹笋加工厂搬出去,保护好河里的石斑鱼……。他说,我们村是水的源头,这源头像帽子一样,上身是保护区,下身是我们的山,我们村的环境好得益于保护。
  农家乐的兴起,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链条,带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老百姓普遍富了,保护的价值得到认可。保护已不再仅仅是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成了老百姓的自觉行动。正应验了谭维贵老局长很早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保护区就是一个植物仓库,我们就是仓库保管员,现在看起来不值钱,保护区外面是一棵树,里面也是一棵树,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长远看很重要,就是它的价值。”
  
  农家乐,如何做到名副其实?
  
  “一个本质的东西,就是自然,应该跟自然协调,在山里搞高楼大厦太不协调了,有了城镇的感觉。”“农家乐是泡饭……,大公司进来了,五星级宾馆很快建起来,我们肯定会被他们挤垮了。”
  
  已经有些游客逐渐感觉到了某种不协调,方兴未艾的农家乐的隐忧显而易见。从第一天进入第一家农家乐开始,我脑子里一直在疑问,这就是农家乐吗?眼前的一座座欧式小洋楼,楼内装饰讲究的大厅、吧台、沙发、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标准客房、高级餐桌餐椅……,俨然进入了星级宾馆。就连遍布大城市的“华联”超市连锁店也出现在村里,这一切,和我想象中传统古朴的农家小院形成强烈反差,仿佛从一个大城市到了另一个小城镇。
  “您觉的农家乐用原来自己老式的房子好还是现在宾馆式的好?”
  “如果两种房子摆在一起的话,老式的就没人去。”一位农家乐老板说。
  游客又怎么看呢?“还是现在的房子好,生活水平提高了嘛,就是要现代化。”一位游客说。
  而张银松最早接待过的几位老人说,不在乎高楼低楼,干净、卫生就好,我们来这儿就是要享受自然。老人们也对村里景观的变化和华联便利店有自己的看法:“当时有条公路比较小,后来修路把树都砍掉了,一看光秃秃的。能开进救火的车就可以了,修那么大的路做什么?有了城镇的感觉。”说起公路边并排竖立的两个牌子:一个是颇具现代气息的“华联便利店”,另一个是两根木桩架一块木板的“天目农家乐”,老人们开始奇怪华联超市咋到乡村来了?进去一看,发现虽然与农家乐不太协调,但也确实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原先担心喝不到牛奶,有这个店就能喝到了。
  对农家乐小洋楼快速发展带来的城镇化,一位老板道出了缘由:每家的宅基地就那么大,传统的平房床位肯定少。为了增加床位,盖楼房是唯一选择,所以,多数农家乐是三层,五六十个床位,少的也有两层,二三十个床位。
  盖楼为了增加床位,这是接待游客的需要,但是观念上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假如,大山里也变成了另一个城市,农家乐里看到的都是和大宾馆没有任何区别的现代化设施,吃的用的都是超市里买来的,游客还会来吗?从另一个角度说,楼房盖成什么样,是不是越现代、越洋气越好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楼房减少一些城市的痕迹,增加一些大山里的古朴与自然呢?
  其实,自然享受、干净、卫生、方便、人性化服务,是游客的普遍心理,回头客多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房子破旧、设施不好游客就不会来”的想法,使农家乐的老板们走人观念上的误区。他们觉得房子越漂亮越好,设施越上档次越好,正是这种心理,使农家乐丢掉了它本质的东西——自然、传统。
  那天,来到老庵村,让我眼睛一亮。“清凉世界”几个大字竖立在村口,环顾四周,山上植被浓荫碧绿,从山上流淌而下的溪水清澈见底,水中自然生长的石斑鱼清楚可见,隐蔽在林中的农家小院古朴自然,几天来,我第一次找到了自然、传统的感觉。在村口遇上原来的老书记,他说,我们村农家乐去年刚开始,现在已有规划了,外面商人投资,很快要建十几栋楼房……。老书记的一席话,让我仿佛看到了又一座小城镇出现住这大山里。
  老书记带我来到他家新建的楼房,告诉我说,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老房子,本来想拆掉翻新,但是老母亲不愿意,仍然坚持住在老房子里。
  我走进这座老房子,只见老太太正坐在一个带靠背的“坐桶”上闭目养神,一条小狗在她脚边磨来蹭去。这是一座约有二三百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房,一层大厅的四周和阁楼上摆放着各种沾满尘土的老旧生产、生活用品:打年糕用的石臼、做豆腐的石磨、泥炉、耕地用的农具,用木头或是竹子做成的饭篮、木盆、粪桶,既取暖又可坐的坐桶、小孩用的站桶、纺线机,在老人的卧室里,床、柜、桌都是老式的,老人陪嫁的针线篮还保存着,我粗略数了一下,足有三四十样之多,真像进了历史陈列室。老太太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这些东西的用途和好处,看得出她很留恋过去的生活方式。
  “听说您儿子要把这房子拆了翻新,您不愿意,怎么想的?”我问老太太。
  “喜欢一个人清静,儿子要造房子也让他们造。”
  “留着这些东西还有用吗?”我指着楼梯上挂着的一个饭篮问。
  “放在这里平时要用的话用一下,这种竹篮通风,比塑料的好,比放在冰箱里的好吃,再说冰箱要钞票,自己做不动了,省钱。”
  “如果带几个游客来,喜欢吗?”
  “游客来的话让他们住,我在小房子里住就好了嘛。原来想到外面看看都没机会,现在外面的人倒来这里了,真想不通。那时连人都看不到,现在这些人钻到山沟里来了。”
  由于老太太的坚守,老书记家保留下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也恰恰是多数农家乐所丢失了的东西。我建议老书记,千万把这些东西保留好,作一个小的陈列室,供游客参观,包括这老房子,增加一些必要的卫生设施,就是很好的客房,还可让游客体验传统劳作,吃传统农家饭……,这才是农家乐独特的东西,也正是城里人到山里来所追求的。老书记说,我本来就有打算,准备改造一下这房子,把内部设施搞好,装饰用老式的,但是要隔音,外包装还是木头,后面搞陈列,先搞一个基础起来再来推广你说的这种,完全老式的有些不好接受。
  一次在农家乐吃饭时,老板对我说:“我本来就是用那个传统的小“泥炉”烧的菜,怕你们嫌难看没敢拿出来,上桌前才换的酒精炉,实际上用那个烧出来的菜香。”明知道一些传统的东西未必不好,但又担心游客不接受,于是想方设法为游客营造城市生活环境,他们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为城市人精心打造舒适环境的同时,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丢失。
  “农家乐是泡饭……,大公司进来了,五星级宾馆很快建起来,我们肯定会被他们挤垮了。”2004年,天目山保护区的旅游经营权转让给了一家实力雄厚的旅游公司,这让当地老百姓喜忧参半。喜的是由于公司的运作,加大了宣传力度,游客多了。忧的是,好景不会太长,公司规划中的五星级宾馆很快将建起来;景区内开始统一使用旅游公交车,农家乐接送游客的私车受到限制,比较偏僻一些的农家乐客源自然减少。老百姓说,天目山本来水少.建了大宾馆会和我们抢水,争客源。天目村距保护区大门最近,近些年受益也是最多的,但是潜在的威胁也最大。因为他们的土地已被征用。农家乐便成了唯一的生活保障,一旦农家乐垮了,就没有了退路,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隐忧。
  面对一年年火起来的旅游,农家乐老板们是既盼又困惑,既有来自外面的压力,也有内部的竞争,还有自身观念问题。一位农家乐老板说:“走自己的路,我就是这样想。”
  “自己的路”在哪里呢?众多的回头客以及游客的喜好和感受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农家乐的独特优势和特色——“土”,自然、传统、亲近、农家饭菜,再加上实惠的价格,这是五星级宾馆所没有或做不到的。看来更新观念,为自己清楚地定位,也许是农家乐老板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农家乐如何走自己的路,怎样才能保持住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以什么方式持续下去,怎样才能使农家乐名副其实?
其他文献
谈起藏民族的卫生习惯或观念,很多不真正了解藏族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他们烧牛粪、吃生肉,没有上厕所的习惯,随便随地大小便,身上有浓厚的酥油味等等。由此便
<正>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本书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考虑到目前我国各类院校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系科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各不相同,本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那就是采用了繁简两用的体例,具体说来,即对所选文学要籍和重要作家的作品,采用详注和简注两种形式。详注的作品以字句训释附带串讲,最后简要总结全文大意,既可避免占用篇幅太多的问题,又给主讲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余地。采用简注的部分为增选篇目,以注释难字难句为主,这部分作品可作为中
几千年来,娲皇陵、庙所在的洪洞侯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与周围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民情、习俗。任何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受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侯村地区的这些特殊的风俗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都,全市百余家各类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了解祖国、了解历史,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培养爱国
近几年来,图书馆界有关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当活跃,图书馆管理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果实累累。(一)几年来研究成果的
“好重好重啊!”这是去年春季,我受任审读《船山全书》第三册书稿,即30万字厚厚的一大堆稿件接到手中时的第一个感觉。这沉重的感觉不只是手上的,更重要的是心中的。原因有
自1989年以来,我们对乳房按摩与微量催产素促宫颈成熟128例分娩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989年2月~1989年11月,随机对晚期妊娠以乳房按摩和微
严格地说,成语词典的书证应该具备这样两点: 第一,溯源。即第一书证应是最早的例证,如“民惟邦本”标《尚书·五子之歌》。“好学深思”举《史记·五帝本纪》。当然这只能在
当年的抗日武装来到梁弄,肯定会眼睛一亮。这里是创建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好地方: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四明山余脉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进可以控制浙东大片平原,退可以辗转于八
在江南古镇有着许许多多幽深的小巷.当地的人们习惯把这些或直或曲的石板小巷称作弄堂。江南古镇的弄堂一般都很狭窄.再加上弄堂两侧高墙的遮挡.使弄堂很难沐浴在阳光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