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从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入手,论述了高职学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系统化地设计了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两个体系。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玉蓉(1963-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教育;徐益(1964- ),男,浙江永康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赵平(1962-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重庆 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34-03
高职教育必须确立“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但目前,高职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不够翔实与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充分体现生产过程、理论和实训不能有机融合等方面。随之产生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无创新、专业定位不准确、学生职业能力不高、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对象,论述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模具行业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的制造中,分为冲压模、塑料模、锻造模、铸造模、粉末冶金模、橡胶模、拉丝模、无机材料成型模、其他模具、模具标准件十大类。其中以塑料模、冲压模和压铸模三类模具为主。十年来,我国模具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生产总量大幅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值位居世界第三,其发展重点是汽车覆盖件、精密冲压模具、大型及精密塑料模具及主要模具标准件。
模具技术发展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而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模具工业发展的“软肋”。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模具产品、工艺装备的精密度和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使技术操作中的理论比重逐渐增加;产品和工艺装备的技术综合程度的增加,也使技术操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因此,对模具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加大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校企共同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见135页图1。
三、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通过借鉴吸收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区域经济特色,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1.调研与专业分析。对模具设计制造106家典型企业的调研为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们根据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冲压模具(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主)、塑料模具、压铸模具(为辅选课程)三类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定位。依据现实与将来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需要,我们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主要按照以下6个岗位进行培养,即产品成型工艺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工艺员、模具制造工、模具生产管理和模具销售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企业除对岗位职业能力有明确要求外,还要求从事本岗位的其他能力,如基本的共通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如某企业对模具设计岗位的能力要求,见图2。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流程为导向,根据模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模具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提炼出模具设计与制造6个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中等复杂冲压模具(或简单汽车覆盖件模具)、中等复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模具生产管理能力(合同谈判、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与行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了基础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见136页图3。
3.基础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4个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文化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计算的基本能力,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现代基本能力类课程。数学课程应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由于许多外资企业入住我国,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已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要加强英语教学。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是职业能力学习的基础,满足核心能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能力培养主线展开,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课程的教学在保持系统的同时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
4.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按理实一体化设计,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梳理工作过程知识,遵循由“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综合性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对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训、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进行系统化设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实行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按人才培养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课程体系运行实施
课程体系要建立在翔实准确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最大可能地缩小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的距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要针对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针对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设计课程体系、实施教学。
1.理实一体化环境设计。上课地点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将教室与实训现场(车间、机房)融合,或在实训现场布置教室,集中讲课后能马上到实训现场或机房进行项目训练,在“做中学”中学习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新校区的教学环境使上课和实训完全在同一幢楼或同一区域。
2.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导向、项目化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既学会了实践技能,又掌握了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上课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教学文件,如实训项目单、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电子教案等,以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和技能知识。学生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工作任务完成过程,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适当地在课程中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传授企业最新技术技能知识、企业加工流程及产品质量管理知识。
3.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与教师面对面地互动,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分寸。在充分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运用教学模拟软件、PPT等进行虚拟加工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了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性学习。
4.教学评价。课程的考核贯穿于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设计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和相应的考核表格,形成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5.分析反馈。根据毕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对毕业学生的满意程度,验证本课程体系的长处和不足,对课程体系再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学生、家长、学校举办方、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
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行业企业调研—模具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运行实施—教学评价分析”流程制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2007年开始应用于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结果表明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准确,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提高,达到100%,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好,并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职业能力高,双证书获取率高,取证率达97.8%以上,证书含“金”量高,部分学生取得了全球通行的德国E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在校学生具有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裕崴,章建新.项目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DB/OL].http://120.64.245.122/scdy/bm/news3/News_View.asp?NewsID=340,2008-10-17.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玉蓉(1963-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教育;徐益(1964- ),男,浙江永康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赵平(1962-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重庆 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34-03
高职教育必须确立“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但目前,高职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不够翔实与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充分体现生产过程、理论和实训不能有机融合等方面。随之产生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无创新、专业定位不准确、学生职业能力不高、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对象,论述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模具行业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的制造中,分为冲压模、塑料模、锻造模、铸造模、粉末冶金模、橡胶模、拉丝模、无机材料成型模、其他模具、模具标准件十大类。其中以塑料模、冲压模和压铸模三类模具为主。十年来,我国模具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生产总量大幅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值位居世界第三,其发展重点是汽车覆盖件、精密冲压模具、大型及精密塑料模具及主要模具标准件。
模具技术发展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而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模具工业发展的“软肋”。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模具产品、工艺装备的精密度和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使技术操作中的理论比重逐渐增加;产品和工艺装备的技术综合程度的增加,也使技术操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因此,对模具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加大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校企共同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见135页图1。
三、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通过借鉴吸收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区域经济特色,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1.调研与专业分析。对模具设计制造106家典型企业的调研为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们根据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冲压模具(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主)、塑料模具、压铸模具(为辅选课程)三类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定位。依据现实与将来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需要,我们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主要按照以下6个岗位进行培养,即产品成型工艺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工艺员、模具制造工、模具生产管理和模具销售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企业除对岗位职业能力有明确要求外,还要求从事本岗位的其他能力,如基本的共通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如某企业对模具设计岗位的能力要求,见图2。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流程为导向,根据模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模具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提炼出模具设计与制造6个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中等复杂冲压模具(或简单汽车覆盖件模具)、中等复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模具生产管理能力(合同谈判、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与行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了基础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见136页图3。
3.基础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4个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文化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计算的基本能力,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现代基本能力类课程。数学课程应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由于许多外资企业入住我国,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已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要加强英语教学。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是职业能力学习的基础,满足核心能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能力培养主线展开,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课程的教学在保持系统的同时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
4.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按理实一体化设计,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梳理工作过程知识,遵循由“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综合性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对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训、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进行系统化设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实行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按人才培养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课程体系运行实施
课程体系要建立在翔实准确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最大可能地缩小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的距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要针对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针对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设计课程体系、实施教学。
1.理实一体化环境设计。上课地点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将教室与实训现场(车间、机房)融合,或在实训现场布置教室,集中讲课后能马上到实训现场或机房进行项目训练,在“做中学”中学习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新校区的教学环境使上课和实训完全在同一幢楼或同一区域。
2.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导向、项目化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既学会了实践技能,又掌握了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上课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教学文件,如实训项目单、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电子教案等,以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和技能知识。学生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工作任务完成过程,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适当地在课程中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传授企业最新技术技能知识、企业加工流程及产品质量管理知识。
3.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与教师面对面地互动,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分寸。在充分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运用教学模拟软件、PPT等进行虚拟加工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了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性学习。
4.教学评价。课程的考核贯穿于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设计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和相应的考核表格,形成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5.分析反馈。根据毕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对毕业学生的满意程度,验证本课程体系的长处和不足,对课程体系再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学生、家长、学校举办方、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
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行业企业调研—模具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运行实施—教学评价分析”流程制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2007年开始应用于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结果表明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准确,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提高,达到100%,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好,并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职业能力高,双证书获取率高,取证率达97.8%以上,证书含“金”量高,部分学生取得了全球通行的德国E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在校学生具有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裕崴,章建新.项目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DB/OL].http://120.64.245.122/scdy/bm/news3/News_View.asp?NewsID=340,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