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走进网络社会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占中国网络用户的比例为21%,已成为上网用户中最大的一个群体。而近几年大学生中上网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成为了高校乃至社会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上网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获得心理满足且不能自制,通宵达旦上网,对现实生活无兴趣。“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出现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焦虑、忧郁、情感淡漠、行为怪诞等症状。
2 网络交往障碍。网络交往障碍是指因使用网络而引发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因上网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整日沉溺在网上,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产生孤独感,从而诱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
3 网络自我迷失。又称网络人格心理失真。这种人表现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幻想等行为特点。他们只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往情深”,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这种人在网络情景和现实生活情景中交替出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网上网下缺乏同一性,行为判若两人,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从而形成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相混淆的二重人格冲突。
4 网络越轨,又称网络自我约束力降低。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一部分人将猎奇和追求刺激作为网上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会将破译别人系统的密码、进入禁止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偷阅机密资料看成自我成功的象征。他们会制造网络病毒去破坏网络,并视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然使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行为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好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阶段,而因特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使他们领略到传统信息传输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正是这种求新、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和开拓了他们的求新、好奇心理,使之在网络的海洋里漫游,猎取各种信息。
2 从众心理。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同学本来对网络世界并不感兴趣,但经常听同学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会上网则如何遗憾,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开始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
3 宣泄心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尚未健全,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机制成为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心头。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学习负荷大,精神长期紧张,再加上青春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惶惑、烦躁、苦恼等情绪经常伴随他们,由此造成的长期压抑,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宣泄,无拘无束的网上冲浪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4 逃避心理。如今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也比较少。而到大学后,他们无法直接感受家庭的关心,许多事情要依靠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中,他们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心理需要,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冲突后,他们就很可能躲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逃避现实世界。
5 自卑心理。自卑沮丧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大学生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因特网是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个无形的信息空间,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学习、交友、购物等,从而掩盖其自卑心理。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途径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强化学校网络管理。网络的发展速度是超乎想象的,传统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网络新环境。大学生是否遵循道德规范,在网上不易觉察和监督,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在网络上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这些情况表明,要尽快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合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网民的行为和权益,努力做到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发展同步,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同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强化学生遵守网上规范和网络道德,减少学生网络放纵行为,也有助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在道德建设的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和监控。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滋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文化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利用网络这种传播形式,拓宽文化活动的空间,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为支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开辟网络阵地,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心理防卫能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 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使大学生形成利导性思维;其次,培养大学生愉快的情绪倾向,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的幸福感;笫三,教给大学生排除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使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个体的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根本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良好的人格倾向。因此,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及时掌握有关的网络心理卫生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觉心理上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停止上网或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4 培养既懂得心理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心理辅导队伍。要帮助学生解决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高校心理辅导队伍,这就是既懂得心理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心理辅导队伍。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师生沟通,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又可以较为敏感地发现网络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要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工作更适合时代的要求,适合学生的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获得心理满足且不能自制,通宵达旦上网,对现实生活无兴趣。“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出现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焦虑、忧郁、情感淡漠、行为怪诞等症状。
2 网络交往障碍。网络交往障碍是指因使用网络而引发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因上网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整日沉溺在网上,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产生孤独感,从而诱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
3 网络自我迷失。又称网络人格心理失真。这种人表现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幻想等行为特点。他们只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往情深”,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这种人在网络情景和现实生活情景中交替出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网上网下缺乏同一性,行为判若两人,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从而形成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相混淆的二重人格冲突。
4 网络越轨,又称网络自我约束力降低。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一部分人将猎奇和追求刺激作为网上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会将破译别人系统的密码、进入禁止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偷阅机密资料看成自我成功的象征。他们会制造网络病毒去破坏网络,并视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然使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行为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好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阶段,而因特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使他们领略到传统信息传输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正是这种求新、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和开拓了他们的求新、好奇心理,使之在网络的海洋里漫游,猎取各种信息。
2 从众心理。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同学本来对网络世界并不感兴趣,但经常听同学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会上网则如何遗憾,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开始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
3 宣泄心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尚未健全,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机制成为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心头。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学习负荷大,精神长期紧张,再加上青春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惶惑、烦躁、苦恼等情绪经常伴随他们,由此造成的长期压抑,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宣泄,无拘无束的网上冲浪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4 逃避心理。如今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也比较少。而到大学后,他们无法直接感受家庭的关心,许多事情要依靠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中,他们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心理需要,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冲突后,他们就很可能躲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逃避现实世界。
5 自卑心理。自卑沮丧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大学生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因特网是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个无形的信息空间,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学习、交友、购物等,从而掩盖其自卑心理。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途径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强化学校网络管理。网络的发展速度是超乎想象的,传统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网络新环境。大学生是否遵循道德规范,在网上不易觉察和监督,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在网络上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这些情况表明,要尽快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合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网民的行为和权益,努力做到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发展同步,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同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强化学生遵守网上规范和网络道德,减少学生网络放纵行为,也有助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在道德建设的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和监控。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滋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文化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利用网络这种传播形式,拓宽文化活动的空间,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为支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开辟网络阵地,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心理防卫能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 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使大学生形成利导性思维;其次,培养大学生愉快的情绪倾向,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的幸福感;笫三,教给大学生排除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使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个体的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根本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良好的人格倾向。因此,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及时掌握有关的网络心理卫生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觉心理上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停止上网或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4 培养既懂得心理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心理辅导队伍。要帮助学生解决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高校心理辅导队伍,这就是既懂得心理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心理辅导队伍。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师生沟通,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又可以较为敏感地发现网络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要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工作更适合时代的要求,适合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