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始有点忙乱,新的教学方式让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参与到课堂中,但是现在我可以游刃有余地享受这种教学模式。”开学仅一个多月,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院2020级学生张馨月便迅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该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天佑学院领衔、各学院“百花齐放”的特色发展态势,共同谱写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协奏曲。
坚持特色培养,办出特色
大到学校、学科,小到专业、班级,“创特色”已成为各学院加快发展的实施路径,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聚焦“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普遍共识和最大优势,一场关于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蓄势已久。
詹天佑班是学校较早组建的特色班级,从最初的土建学院每届两个班,扩展到运输学院增设两个班,“学习詹天佑,成为詹天佑,超越詹天佑”激励着同学们爱国自强、艰苦奋斗。
“我们培养的学生紧密服务铁路一线,不仅要求综合素质高,还要适应高铁快速发展的需要。”土建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轶说。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下,詹天佑班的学子在假期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詹天佑班的学生出类拔萃。
卓越源自努力。秉承这一理念,电气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迈出新步伐。信息学院卓越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多次获评省级集体荣誉;电气学院卓越班两年内获国家级奖9项、省部级奖10项;机电学院“硬核”毕业班,近半数学生考研成功,全班初次就业率达100%。
复合型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软件学院、艺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创“软件工程+应用背景”“音乐学+文秘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届至2019届“音乐学+文秘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83%稳步提升到95%。
“这些年,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打造了一批‘大交通’学科专业。今后要着力实现从‘创特色’到‘强特色’的转变,要强化‘全员参与’的意识,要使全校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都聚焦到‘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上来。” 该校党委书记万明说。
土建学院茅以升班、材料学院英才班、经管学院实验班、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班……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日渐成熟,各学院百花齐放,芳香满园。
创新过程培养,注重实践
过程是体现实效的保障。从各学院的特色班到“天佑学子培育计划”,华东交通大学紧抓过程培养、创新过程培养。
把好选拔关是过程培养的首要环节。天佑学院每年从各生源地高考成绩排名前列、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突出的各专业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综合评价排名的方式择优选拔60人左右,并实行滚动淘汰制。
把好教学关是过程培养的关键。设立特色班,自然就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各学院都将学院的优质师资向特色班倾斜,并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专业特色进行“独家定制”。天佑学院更是汇集全校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采用最前瞻的课程体系,实现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的深度结合,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的交叉融通。
把好实践关是过程培养的重点。主题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各学院特色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的理念,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给学生创造对接社会、对接行业、对接企业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软件学院联合诸多企业,合作举办“3+1”“2+1+1”校企合作班。目前学院已向企业输送883人,且到国内知名IT企业工作不乏其人。“我们在校期间便能够接触企业,提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在就业和考研上更有动力和实力。”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杰普班学生朱德中说。
推进“三个转变”,耕耘“试验田”
推进“本科教学”向“本科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天佑学院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特区和试验基地,走在全校的前列。
“天佑学院采取的是综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同学们适应得很快。”在天佑学院辅导员李芳源看来,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都在稳步提升。
天佑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过程更加突出通识与专业融合培养、课内与课外融合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融合培养。老师发布课堂主题后,学生先自行思考,和组员探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任务,这是天佑学院的课堂常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學习能力。
“老师同学间的互动性变得非常强,课后作业对个人的分析、总结能力要求也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张馨月说。
晨读国学,提升人文素养;早起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线上学习,充实课外知识;课后分组进行议题论文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在天佑学院,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张馨月直言:“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钻研一门课的乐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道路上,学校孜孜以求,未来将着力深耕天佑学院这块“试验田”,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培养更多拔尖人才。
近年来,该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天佑学院领衔、各学院“百花齐放”的特色发展态势,共同谱写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协奏曲。
坚持特色培养,办出特色
大到学校、学科,小到专业、班级,“创特色”已成为各学院加快发展的实施路径,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聚焦“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普遍共识和最大优势,一场关于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蓄势已久。
詹天佑班是学校较早组建的特色班级,从最初的土建学院每届两个班,扩展到运输学院增设两个班,“学习詹天佑,成为詹天佑,超越詹天佑”激励着同学们爱国自强、艰苦奋斗。
“我们培养的学生紧密服务铁路一线,不仅要求综合素质高,还要适应高铁快速发展的需要。”土建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轶说。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下,詹天佑班的学子在假期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詹天佑班的学生出类拔萃。
卓越源自努力。秉承这一理念,电气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迈出新步伐。信息学院卓越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多次获评省级集体荣誉;电气学院卓越班两年内获国家级奖9项、省部级奖10项;机电学院“硬核”毕业班,近半数学生考研成功,全班初次就业率达100%。
复合型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软件学院、艺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创“软件工程+应用背景”“音乐学+文秘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届至2019届“音乐学+文秘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83%稳步提升到95%。
“这些年,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打造了一批‘大交通’学科专业。今后要着力实现从‘创特色’到‘强特色’的转变,要强化‘全员参与’的意识,要使全校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都聚焦到‘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上来。” 该校党委书记万明说。
土建学院茅以升班、材料学院英才班、经管学院实验班、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班……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日渐成熟,各学院百花齐放,芳香满园。
创新过程培养,注重实践
过程是体现实效的保障。从各学院的特色班到“天佑学子培育计划”,华东交通大学紧抓过程培养、创新过程培养。
把好选拔关是过程培养的首要环节。天佑学院每年从各生源地高考成绩排名前列、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突出的各专业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综合评价排名的方式择优选拔60人左右,并实行滚动淘汰制。
把好教学关是过程培养的关键。设立特色班,自然就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各学院都将学院的优质师资向特色班倾斜,并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专业特色进行“独家定制”。天佑学院更是汇集全校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采用最前瞻的课程体系,实现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的深度结合,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的交叉融通。
把好实践关是过程培养的重点。主题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各学院特色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的理念,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给学生创造对接社会、对接行业、对接企业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软件学院联合诸多企业,合作举办“3+1”“2+1+1”校企合作班。目前学院已向企业输送883人,且到国内知名IT企业工作不乏其人。“我们在校期间便能够接触企业,提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在就业和考研上更有动力和实力。”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杰普班学生朱德中说。
推进“三个转变”,耕耘“试验田”
推进“本科教学”向“本科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天佑学院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特区和试验基地,走在全校的前列。
“天佑学院采取的是综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同学们适应得很快。”在天佑学院辅导员李芳源看来,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都在稳步提升。
天佑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过程更加突出通识与专业融合培养、课内与课外融合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融合培养。老师发布课堂主题后,学生先自行思考,和组员探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任务,这是天佑学院的课堂常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學习能力。
“老师同学间的互动性变得非常强,课后作业对个人的分析、总结能力要求也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张馨月说。
晨读国学,提升人文素养;早起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线上学习,充实课外知识;课后分组进行议题论文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在天佑学院,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张馨月直言:“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钻研一门课的乐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道路上,学校孜孜以求,未来将着力深耕天佑学院这块“试验田”,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培养更多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