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革,通过拍摄制作地方戏曲纪录片,有助于推进戏曲文化多样化的传播,以推动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该文以笔者主持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为例,就如何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做出初步探索,以期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地方戏曲 电视纪录片 传播价值 有效提升 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a)-0-02
地方戏曲文化借助纪录片这一载体传播,有助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塑造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1 推动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的意义
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区域辨识度,能较好地反映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通过摄制戏曲纪录片,有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笔者主持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通过介绍柳琴戏起源及宿迁柳琴剧团的发展历程,以实地拍摄柳琴戏表演等形式,如实展现柳琴戏的发展现状,颂扬老一辈戏曲艺人“一生忠于一事”的坚守精神,从而激发广大民众积极传承和保护地方戏曲文化艺术。
2 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的主要举措
2.1 拓宽受众人群,扩大传播效果
2.1.1 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受众群体
当前,我国网民已经超过8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地方戏曲纪录片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获得较好的传播实效。比如电视纪录片《柳琴戏》通过截取片中老艺人表演的精彩画面与片段等,借助相关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引发了广大受众对柳琴戏这一戏曲艺术的情感共鸣。
2.1.2 借助品牌优势,提升传播价值
纪录片走市场化道路,有助于受众深刻认识到其价值。地方戏曲纪录片要想打破小众化传播,向大众化方向推进,需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与传播价值。因此,在电视纪录片《柳琴戏》的拍摄创作过程中,切实将宿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柳琴戏《古城拉魂》(曾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三届文华艺术优秀剧目奖)作为经典品牌曲目参照,拍摄创作纪录片《柳琴戏》,以便把地方戏曲品牌形象有效地推介给广大受众,吸引他们对柳琴戏艺术的高度关注,激发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
2.1.3 培育影视人才,传播戏曲艺术
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组织观摩戏曲纪录片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广大青少年以及其他相关受众的审美素养与价值取向,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深厚兴趣,激发他们自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比如在纪录片《柳琴戏》中,通过客观记录宿迁柳琴剧团送戏进校园,让广大高校及中小学校学子享受文化艺术盛宴,现场体验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影视艺术、传承与传播戏曲艺术的热情。
2.2 增强文化内涵,提升传播效果
2.2.1 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播效果
不断创新是艺术永葆生命力、永远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冲击下,“柳琴戏”这一“非遗”项目,必须在戏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传播效果。宿迁柳琴戏剧团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以民俗为本,在身段、唱腔、妆貌等方面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发展现代时装戏,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提升传播成效。比如在电视纪录片《柳琴戏》中,通过“相亲”曲目的拍摄,将剧中主人公张小姐与张爸及继母之间的财产分配讨论,以及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惠及百姓的好政策传递给百姓,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让文化艺术走进百姓人家,让文化艺术惠及百姓。
2.2.2 捕捉精彩画面,提高传播实效
柳琴戏的发展与传承,靠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口授心传。因此,对艺人的专注度与领悟能力要求较高,而求学者往往因对其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抽出大量时间进行专注学习,以致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以宿迁柳琴戏剧团演艺人员为例,其平均年龄超过60岁,现已出现柳琴戏艺人“青黄不接”现象。“目前,柳琴戏这一‘非遗’艺术面临失传风险”,宿迁市柳琴剧团团长王理德如是说。
为此,该项目组通过拍摄创作纪录片《柳琴戏》,深入宿迁柳琴戏剧团,记录他们在《柳琴戏》排练与演出中的点滴片段,以形象的视频,增强戏曲爱好者及广大民众对《柳琴戏》这一非遗艺术的深刻理解,以激发广大受众对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热情。通过纪录片,将柳琴戏中最别致的唱腔“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的特征,和演出中精彩的画面,以形象直观的镜头语言展现给受众,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思考,从而感受柳琴戏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
2.2.3 運用镜头语言,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柳琴戏》在拍摄创作过程中,为了能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既视感,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借助背景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加深受众对柳琴戏的深刻理解。比如,在片中当被采访者谈及柳琴戏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时,镜头将拍摄的主体聚焦在即将登台演出的老艺人坚毅脸庞之上,勾勒出一个传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的老艺人形象。而后再通过中景镜头,运用侧逆光线来营造一种沉重的氛围,向受众传达出当前传承过程所遇到的困境,以激发受众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从而由衷产生并增强对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保护热情。此外,在纪录片《柳琴戏》中还通过访谈式的叙事手段,采访宿迁柳琴戏传承人王理德,以传承人口述形式,借助其口讲述柳琴戏的历史与传承,引发受众对柳琴戏的广泛关注,以使得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2.2.4 发挥解说功效,增强传播效果
一部完整的戏曲纪录片包含拍摄视频画面、解说词、同期声、背景音乐等方面元素。解说词作为视频画面的补充,不仅有效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能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内涵,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柳琴戏》这部纪录片中,画面出现特定地点的航拍镜头,通过解说词让受众了解到画面拍摄的地点是在宿迁柳琴戏剧团排演的常驻地——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的乾隆行宫。而后解说词交代了柳琴戏的发展背景与发展现状:“柳琴戏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迄今已有两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广义上的柳琴戏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中前期的拉魂腔,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徐州、宿迁等地”,柳琴戏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再如,当片中谈及柳琴戏艺人去往外地演出“古城拉魂”时,因没有当时的视频资料,便通过解说词来补充。此外,为反映老艺人对柳琴戏这一戏曲文化艺术的坚守,运用了解说词“唱戏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管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变化,柳琴戏艺术家们永远都会守着这一方戏台,不论茶米油盐,只唱阳春白雪。”形象直观地让受众感受到老艺人对戏曲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3 结语
纪录片是地方戏曲受众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载体,能够深刻记录某一地区戏曲文化演变进程。同时,激发受众对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效体现地方戏曲艺术的价值传播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刘峰.对新时期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J].传媒, 2013(4):48-50.
[2] 刘峰.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传媒观察,2018(12):34-41.
[3] 杨伟丽,刘金柱.戏曲题材纪录片创作思考[D].河北大学,2017.
关键词:地方戏曲 电视纪录片 传播价值 有效提升 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a)-0-02
地方戏曲文化借助纪录片这一载体传播,有助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塑造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1 推动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的意义
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区域辨识度,能较好地反映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通过摄制戏曲纪录片,有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笔者主持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通过介绍柳琴戏起源及宿迁柳琴剧团的发展历程,以实地拍摄柳琴戏表演等形式,如实展现柳琴戏的发展现状,颂扬老一辈戏曲艺人“一生忠于一事”的坚守精神,从而激发广大民众积极传承和保护地方戏曲文化艺术。
2 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的主要举措
2.1 拓宽受众人群,扩大传播效果
2.1.1 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受众群体
当前,我国网民已经超过8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地方戏曲纪录片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获得较好的传播实效。比如电视纪录片《柳琴戏》通过截取片中老艺人表演的精彩画面与片段等,借助相关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引发了广大受众对柳琴戏这一戏曲艺术的情感共鸣。
2.1.2 借助品牌优势,提升传播价值
纪录片走市场化道路,有助于受众深刻认识到其价值。地方戏曲纪录片要想打破小众化传播,向大众化方向推进,需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与传播价值。因此,在电视纪录片《柳琴戏》的拍摄创作过程中,切实将宿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柳琴戏《古城拉魂》(曾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三届文华艺术优秀剧目奖)作为经典品牌曲目参照,拍摄创作纪录片《柳琴戏》,以便把地方戏曲品牌形象有效地推介给广大受众,吸引他们对柳琴戏艺术的高度关注,激发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
2.1.3 培育影视人才,传播戏曲艺术
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组织观摩戏曲纪录片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广大青少年以及其他相关受众的审美素养与价值取向,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深厚兴趣,激发他们自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比如在纪录片《柳琴戏》中,通过客观记录宿迁柳琴剧团送戏进校园,让广大高校及中小学校学子享受文化艺术盛宴,现场体验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影视艺术、传承与传播戏曲艺术的热情。
2.2 增强文化内涵,提升传播效果
2.2.1 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播效果
不断创新是艺术永葆生命力、永远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冲击下,“柳琴戏”这一“非遗”项目,必须在戏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传播效果。宿迁柳琴戏剧团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以民俗为本,在身段、唱腔、妆貌等方面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发展现代时装戏,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提升传播成效。比如在电视纪录片《柳琴戏》中,通过“相亲”曲目的拍摄,将剧中主人公张小姐与张爸及继母之间的财产分配讨论,以及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惠及百姓的好政策传递给百姓,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让文化艺术走进百姓人家,让文化艺术惠及百姓。
2.2.2 捕捉精彩画面,提高传播实效
柳琴戏的发展与传承,靠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口授心传。因此,对艺人的专注度与领悟能力要求较高,而求学者往往因对其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抽出大量时间进行专注学习,以致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以宿迁柳琴戏剧团演艺人员为例,其平均年龄超过60岁,现已出现柳琴戏艺人“青黄不接”现象。“目前,柳琴戏这一‘非遗’艺术面临失传风险”,宿迁市柳琴剧团团长王理德如是说。
为此,该项目组通过拍摄创作纪录片《柳琴戏》,深入宿迁柳琴戏剧团,记录他们在《柳琴戏》排练与演出中的点滴片段,以形象的视频,增强戏曲爱好者及广大民众对《柳琴戏》这一非遗艺术的深刻理解,以激发广大受众对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热情。通过纪录片,将柳琴戏中最别致的唱腔“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的特征,和演出中精彩的画面,以形象直观的镜头语言展现给受众,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思考,从而感受柳琴戏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
2.2.3 運用镜头语言,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柳琴戏》在拍摄创作过程中,为了能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既视感,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借助背景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加深受众对柳琴戏的深刻理解。比如,在片中当被采访者谈及柳琴戏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时,镜头将拍摄的主体聚焦在即将登台演出的老艺人坚毅脸庞之上,勾勒出一个传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的老艺人形象。而后再通过中景镜头,运用侧逆光线来营造一种沉重的氛围,向受众传达出当前传承过程所遇到的困境,以激发受众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从而由衷产生并增强对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保护热情。此外,在纪录片《柳琴戏》中还通过访谈式的叙事手段,采访宿迁柳琴戏传承人王理德,以传承人口述形式,借助其口讲述柳琴戏的历史与传承,引发受众对柳琴戏的广泛关注,以使得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2.2.4 发挥解说功效,增强传播效果
一部完整的戏曲纪录片包含拍摄视频画面、解说词、同期声、背景音乐等方面元素。解说词作为视频画面的补充,不仅有效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能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内涵,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柳琴戏》这部纪录片中,画面出现特定地点的航拍镜头,通过解说词让受众了解到画面拍摄的地点是在宿迁柳琴戏剧团排演的常驻地——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的乾隆行宫。而后解说词交代了柳琴戏的发展背景与发展现状:“柳琴戏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迄今已有两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广义上的柳琴戏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中前期的拉魂腔,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徐州、宿迁等地”,柳琴戏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再如,当片中谈及柳琴戏艺人去往外地演出“古城拉魂”时,因没有当时的视频资料,便通过解说词来补充。此外,为反映老艺人对柳琴戏这一戏曲文化艺术的坚守,运用了解说词“唱戏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管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变化,柳琴戏艺术家们永远都会守着这一方戏台,不论茶米油盐,只唱阳春白雪。”形象直观地让受众感受到老艺人对戏曲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3 结语
纪录片是地方戏曲受众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载体,能够深刻记录某一地区戏曲文化演变进程。同时,激发受众对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效体现地方戏曲艺术的价值传播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刘峰.对新时期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J].传媒, 2013(4):48-50.
[2] 刘峰.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传媒观察,2018(12):34-41.
[3] 杨伟丽,刘金柱.戏曲题材纪录片创作思考[D].河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