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探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popo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就业现状,阐明了高师院校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阐述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性、开放性、多元性的基础上,立足高师院校,探究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就业现状 就业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国务院将其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在严峻的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程度也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解决师范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提升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广大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校园文化的视角探讨其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1.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1.1扩招后师范类生源数量逐年递增。
  自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地方高师院校也是如此。以江西省为例,据江西省教育厅信息统计显示,2008年毕业生总数为264549人次,而师范类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17814人次,占到6.7%。2009年毕业生总数为213303人次,而师范类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21132人次,占到9.9%[1]。由数据显示,毕业生中师范生所占比例较多,并且2008年到2009年间师范类毕业生所占毕业生比例提高了3.3%。
  1.2中小学学生人数大幅下降,教师需求减少。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中小学适龄入学学生基数下降,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数据综合计算,2008年间,全国中小学减少了21175所,中小学在校生减少429.88万人。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1∶15的平均师生比粗略推算,理论上全国可能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中小学教师出现大幅超编,教育岗位几近饱和,教师队伍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1.3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师范市场,加大了就业难度。
  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面向社会吸纳师资,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从教不再是师范生独享的权利,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从事教育工作。有了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毕业生与师范类毕业生在竞聘教师岗位上并未凸显劣势,除少数地方和学校以外,都可以参加教师招考。自此,非师范毕业生开始进入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分割原有市场,加大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度。
  1.4师范生初次就业率、签约率较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基本维持在60%以上,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专业不对口或从事非师范职业,占到30%左右[2]。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教育系统招聘考试的时间多为七月以后,很多学生毕业后等待考试,导致师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高。
  2.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2.1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3]。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种资源,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师范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师范生在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影响下形成的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信念、端正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知识及优秀的教学素养等一系列不易被模仿的综合能力。
  2.2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组成要素。
  对师范生来说,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三方面决定了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其中,教学知识是前提与基础,教学技能是条件与保障,教学素养是核心与关键。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师范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2.1教学知识
  教学知识是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与基础,是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所必需的专业储备。教学知识不仅包括所教学科知识,还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学习。师范生应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陶冶情操、提升内涵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满足学生探究兴趣和多方发展的需要。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2.2.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技能,为达成教育目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一个有知识的人虽然可以做教师,但是如果缺乏职业训练,就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提高个人基本素质,才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2.3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笔者将教学素养分为三部分:教学态度、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教学态度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态度,端正的教学态度要求师范生对教育和学生爱得深切,具备“师爱”情怀。人际交往能力反映在校大学生的性格,体现其团队意识、自信力、表达力等。职业技能描述师范生性格中与工作相关的优势,如团队领导能力、战略思维、强烈的责任心、处理细节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定义及特点
  3.1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定义。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师范院校与生俱来的特质已使其校园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师范的烙印。高师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用于建构学生亚文化群的自我教育实践体系的社会亚文化形态。   3.2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属于校园文化这一范畴的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其校园文化与其他高校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
  3.2.1师范性
  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体现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充满师范性的专业文化。其师范性首先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化培养上,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及较高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基础知识课程外,还必须有大量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在文化活动上,更多的是具有师范特色的文化形式,如教师技能比赛、基本功考核、教育实习等活动。其次,师范性还表现在以教师教育为主题的人文特征方面,各类师范院校一般都会建有名师的塑像和“教育格言碑”等,以励后人。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吴贻芳塑像”,河北师范大学的“孔子行教塑像”,安徽师范大学的“陶行知塑像”,华中师范大学的“蔡元培塑像”[4]。高师院校的校训作为其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也表现出浓厚的以教师教育为主题的人文特征,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3.2.2开放性
  开放性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师范院校的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开放性。首先,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开放性表现在面向师生的开放性,在高师院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园文化要求师范生具有广博的学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继承和交汇无时无刻不在广大师生间传递演绎。其次,表现在面向中小学的开放性。每年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团实践、大学生志愿支教等形式的活动都促成了与中小学的文化融合,促进了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最后,表现在面向社会的开放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离不开社会主流文化,总是从社会主流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元素,让校园文化更具时代感、生命力。
  3.2.3多元性
  为满足人才市场多元化的需求,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高师院校也不例外。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创新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1)创新性:在新形势下,师范生不仅需要敢于逾越观念樊篱的勇气,更要尽早磨砺个性化的职业观念。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培养下一代创新性人才,一个合格的教师也必须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高师院校非常注重师范生创新性的培养,自由的风气、民主的环境、课程的改革、科研活动探究等都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2)学术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师范”这一概念已经向综合性、大师范方向过渡,高师院校必须摒弃传统狭隘的师范教育观,将师范专业特色建立在高度学术基础上,这是未来高师院校发展的趋势。(3)实践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不仅包括师范生教育实践,还包含校园实践、社会实践。高师院校长期开展的“教师技能大赛”、“三下乡”志愿支教和教育实习等活动,都有效地强化了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此外,师范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培养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师范生通过家教、社会调研等方式走入社会,逐步提升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4.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4.1提高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师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充满师范性的专业文化,学校强化课程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技能,努力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切实做好教育实习。不仅如此,高师院校还围绕职业技能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课比赛、课前十分钟演讲、三笔字比赛等,这些活动在培养师范生从教技能和素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能力是教师立足之本,师范生务必打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的标志。师范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就意味着其不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4.2完善教学态度,提升师德修养。
  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性特色,学校的校训、名师塑像、教育格言、人文景观无一不体现着师范性,以此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用以激励师范生完善教学态度、提升师德修养。端正的教学态度及良好的师德修养有助于深化师范生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并使师范生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职业。由此可见,教学态度和师德修养在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4.3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未来中小学的教师或者管理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命运。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摄影、社会实践、文体赛事、素质拓展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强自信,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多元社会、开放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等的综合性人才。
  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准确把握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师范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师范生应该积极培养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分科学生概况[EB/OL].http://www.jxedu.gov.cn/jytj/index.html.
  [2]张靓.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3):13-14.
  [3]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05):118-121.
  [4]王旭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其他文献
论述进入新世纪,我国棉花数量、质量和效益需求都跃上高台阶的新形势,围绕新任务,提出“十一五”棉花生产发展目标,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协调产量、质
综述了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盐分迁移的机制、植物的盐害和耐盐机理、植物耐盐模型,提出了近期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任何国家的职业教育立法制度都会涉及如何处理联邦、州与地方(或称为中央、省与地方)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问题,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才有可能凝聚各方力量,同
摘 要: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迅速,确实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因素,认真分析影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发展思路,确保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发挥作用,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党建工作 制约因素 发展思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确实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
电子农务对于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致富、农村繁荣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陕西电子农务发展的现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井进一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市场运
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理念注入,这些新理念不仅是推动医学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医学理性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这些医学理念的思想渊源、形成发展、演变的
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学校因素。
讨论了天然文岩渠流域的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埋深、矿化度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本流域浅层地下水有两个补给源:大气降水和黄河侧渗水,由于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在雨季,大气降水
<正> 溧阳全县土壤供钾水平较低,水田全钾含量平均只有1.68%(K_2O),速效钾含量低于100ppm的缺钾土壤面积达57%,近几年来,随着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有机肥料(包括绿
阐述了VA菌根对不同形态磷的吸收机制;提出了“菌丝际”的新概念;以及菌根与植物氮素营养和其它养分元素吸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