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灾难是自然的怒吼,生命是文化的流传,对防灾减灾文化的探究,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防灾减灾是人固有的潜在的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导致了“征服自然,敌对自然”的错误观点。本文意在凸显防灾减灾重要性,以及如何将防灾减灾提升为人的一种文化素养。
【关键词】: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教育
一、“防灾减灾”的文化素养:适应生命教育的诉求
文化素养的本真就是锻造和提升生命智慧,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纵观人类数百万年的发展史,地球养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同时,地球也以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回首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在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自然增添了累累伤痕,人为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吞噬着社会财富,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激烈。
探索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保护自然,趋利避害,珍爱生命,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2016年9月30日,笔者成立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生命视域下的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子课题《自然灾害的防与治》研究组,对“防灾减灾”的文化素养进行“原点”创新,继而“顶层推动”,而“原点”创新始于对防灾减灾概念进行新的诠释:
防灾减灾教育以灾难知识教育为起点,以灾害观(即是一种基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观、历史观和生命观等基础上的对灾害的理解)培养为纽带、以防灾减灾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引导人类理解死亡,珍惜生命,遵循生命之道,提升生命价值,让人类掌握应对恶劣环境和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学会面临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技能。
本文笔者认为: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有所敬畏才能有所约束”,只有当我们怀着由衷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去平静地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才會从心底善待每一个生命, 才能与大自然平等相处。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通过灾害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调整与平衡,形成新的关系,并启迪、教化天下,使人类对灾害的理解逐渐成为一种全面深刻的文化,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灾害发生时,人们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不同人群之间的责任问题在当今灾害发生过程中已经突现出来,我们不能回避与无视。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不只是强调知识、技术、方法,也涉及到伦理层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有大爱有责任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公民情怀。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课题组的合作场馆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是让人类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感悟生命,让人类学会敬畏生命,超越生命。明白掌握一定的救人和自救的方法与技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由爱己、爱人推广到爱众生,适应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二、探究架构:系统的顶层设计
课题组的创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对文化素养理念的泛化认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气神的深刻认识,促进参与者以理解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推进课程建设。防灾减灾的课题组的创建是一个目标不断创生、逐步清晰、动态发展的反思性实践过程,是经过分析、选择、实施、评估等环节不断调整。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下图)
多元整合,提升人类综合学习力。
融合不是不同领域的简单拼合相加,而是指经过整合后的综合体系。学科融合,是用一种整合的思路去找到不同领域间的联系,灾难之间的联系,灾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整”的概念包含去掉重复的教育内容、整合时间、人员重复交叉安排,“合”的概念是通过多重举措,最终使部分之和大于整体,达到1+1>2的效果。
三、文化素养统整:规范、可行的文化素养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人类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探究的主旋律。
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探究融入生活。
生活是人类发展的核心载体。在课题组发展过程中,以防灾减灾文化素养内涵为价值标准,系统思考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将防灾减灾文化素养进行实际转化,为更好地推进课题组的建设,融入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理念,整合人类传统、社区资源等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合人类发展、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让文化素养意识无所不在,课题组为人类提供适切的服务。
四、前瞻与期待:展望生命教育的明天
行走在“生命教育”的路上,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对此,课题组描绘下一步的愿景:进一步建立减灾教育目标导航体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转到深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上来,这样减灾教育才能落地生根,生命教育才会有质的突破。
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的探究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活动,课题组将不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加扎实、高效地推进课题组的成长,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新我们的课题组,改变当今社会环境。通过课题组建立和运行,进一步让人类体验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热爱生命、远离灾害”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识。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和探索,生命教育永远在路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课题组的生命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好。
作者简介:李思聪(1995.08.13—),男,籍贯:山东郓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张仕橙(1997.10.30—),男,籍貫:云南红河,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刘梦珂(1997.03.20—),女,籍贯:江苏丰县,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减灾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5JK11-Z014)研究成果。
【关键词】: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教育
一、“防灾减灾”的文化素养:适应生命教育的诉求
文化素养的本真就是锻造和提升生命智慧,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纵观人类数百万年的发展史,地球养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同时,地球也以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回首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在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自然增添了累累伤痕,人为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吞噬着社会财富,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激烈。
探索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保护自然,趋利避害,珍爱生命,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2016年9月30日,笔者成立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生命视域下的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子课题《自然灾害的防与治》研究组,对“防灾减灾”的文化素养进行“原点”创新,继而“顶层推动”,而“原点”创新始于对防灾减灾概念进行新的诠释:
防灾减灾教育以灾难知识教育为起点,以灾害观(即是一种基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观、历史观和生命观等基础上的对灾害的理解)培养为纽带、以防灾减灾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引导人类理解死亡,珍惜生命,遵循生命之道,提升生命价值,让人类掌握应对恶劣环境和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学会面临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技能。
本文笔者认为: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有所敬畏才能有所约束”,只有当我们怀着由衷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去平静地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才會从心底善待每一个生命, 才能与大自然平等相处。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通过灾害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调整与平衡,形成新的关系,并启迪、教化天下,使人类对灾害的理解逐渐成为一种全面深刻的文化,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灾害发生时,人们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不同人群之间的责任问题在当今灾害发生过程中已经突现出来,我们不能回避与无视。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不只是强调知识、技术、方法,也涉及到伦理层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有大爱有责任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公民情怀。
防灾减灾教育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课题组的合作场馆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是让人类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感悟生命,让人类学会敬畏生命,超越生命。明白掌握一定的救人和自救的方法与技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由爱己、爱人推广到爱众生,适应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二、探究架构:系统的顶层设计
课题组的创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对文化素养理念的泛化认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气神的深刻认识,促进参与者以理解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推进课程建设。防灾减灾的课题组的创建是一个目标不断创生、逐步清晰、动态发展的反思性实践过程,是经过分析、选择、实施、评估等环节不断调整。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下图)
多元整合,提升人类综合学习力。
融合不是不同领域的简单拼合相加,而是指经过整合后的综合体系。学科融合,是用一种整合的思路去找到不同领域间的联系,灾难之间的联系,灾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整”的概念包含去掉重复的教育内容、整合时间、人员重复交叉安排,“合”的概念是通过多重举措,最终使部分之和大于整体,达到1+1>2的效果。
三、文化素养统整:规范、可行的文化素养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人类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探究的主旋律。
防灾减灾文化素养探究融入生活。
生活是人类发展的核心载体。在课题组发展过程中,以防灾减灾文化素养内涵为价值标准,系统思考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将防灾减灾文化素养进行实际转化,为更好地推进课题组的建设,融入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理念,整合人类传统、社区资源等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合人类发展、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让文化素养意识无所不在,课题组为人类提供适切的服务。
四、前瞻与期待:展望生命教育的明天
行走在“生命教育”的路上,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对此,课题组描绘下一步的愿景:进一步建立减灾教育目标导航体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转到深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上来,这样减灾教育才能落地生根,生命教育才会有质的突破。
防灾减灾文化素养的探究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活动,课题组将不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加扎实、高效地推进课题组的成长,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新我们的课题组,改变当今社会环境。通过课题组建立和运行,进一步让人类体验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热爱生命、远离灾害”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识。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和探索,生命教育永远在路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课题组的生命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好。
作者简介:李思聪(1995.08.13—),男,籍贯:山东郓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张仕橙(1997.10.30—),男,籍貫:云南红河,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刘梦珂(1997.03.20—),女,籍贯:江苏丰县,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减灾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5JK11-Z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