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的人,你会永远爱海吧!
海是你的镜子,在波涛的
无止境进展中,你鉴照灵魂
而你的精神却是同样辛酸的深渊
——《人与海》(L'Homme et la mer)/波特莱尔《恶之华》
1857年6月25日,彼时欧陆艺文界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业经多年纵浪生涯,终在他三十六岁那年正式出版诗歌巨作《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书中内容屡屡不乏吟咏颓废、死亡、醇酒及性爱,侈言各种忧郁(spleen),形而上的不安与情色感官等概念不断延展。小说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形容为“灼热闪烁,犹如众星”,宛如“一道新的颤栗”震惊同时代之人,所谓“象征主义”(Symbolism)风格思潮亦由此发轫。
回溯十九世纪末欧洲大陆自工业革命以降,乃开始进入了近代工商业繁荣的都市文明生活,当时人们将这个追求经济利益至上、富足社会的时代称作“美好年代”(Belle Epoque),尤其是世界艺术之都——巴黎,更完全沉浸在洋溢着华美享乐的气氛当中。但相对来说在这繁荣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对文明进步虚华表象的厌恶,以及精神与物质文明之间的落差,于是衍生出关乎不安、苦恼、空虚、颓废的诸多联想,象征主义即是在此世纪末的时代氛围底下孕育而生。其最初反映在文学与诗歌创作方面,藉由刊登在报章杂志上的文学诗篇,配合大量的插图,促成文学与绘画之间彼此产生对话互动,从而相继影响音乐、戏剧和美术工艺等各个领域。
及至1900年,恰逢世纪之交的关键年,德裔瑞士籍画家卡洛斯·舒瓦伯(Carlos Schwabe,1866~1926)首次为波特莱尔诗集《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绘制一系列插画创作暨封面设计。此书封面画中显见一株枝叶顶端生有异常美丽的宽唇口袋、外表貌似鲜艳果实的漂亮植物,许多昆虫便因禁不住袋内蜜汁所引诱,遂不幸失足葬身其间化作醇液津食,用以隐喻诗人波特莱尔笔下不舍追求颓废败德意识的怪诞奇想,抑或召唤出《恶之华》之《美的颂歌》(Hymne à la Beauté)诗里对美所隐藏的危险诱惑与内心畏惧的双重面貌,乃至歌颂死亡的“罪恶(不朽)之花”。
封面描绘这朵带有诱惑性的花儿,即为今日我们熟知的热带食虫植物“猪笼草”。追想当初一百多年前却是才刚刚传入欧洲不久的新物种,早先由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于1789年从原产地(马来西亚)婆罗洲引种到英国植物园温室内栽培观赏,据说当时全世界的植物学者与艺术家都相继为之风靡,很少有人能抗拒猪笼草的诱惑,并且在十九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被称作“猪笼草的黄金年代”。诸如早年英国女画家暨植物学家玛莉安·诺斯(Marianne North,1830~1890)首开先例,画了一幅《猪笼草》水彩作品而声名大噪,之后又有近代著名象征主义先驱画家舒瓦伯将它绘入诗篇《恶之华》封面主题当中,更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话说出生于德国Altona城镇(邻近汉堡一地)、舒瓦伯自幼即随家人移居瑞士,早年在日内瓦完成美术课程,十八岁时(1884年)只身前往巴黎闯荡,先后担任过墙纸设计师、版画海报以及插画工作,亦对当时欧洲盛行主张唯美至上的“耽美派”颓废文学(比如王尔德的小说、波特莱尔的诗)怀有浓厚兴趣,偏爱水彩画创作的他,乃是一位善用色彩和线条的行家,且由于年少时期曾经目睹挚友亡故,舒瓦伯终其一生都对探索神秘的死亡题材情有独钟。
1890年,舒瓦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水彩画作《掘墓者与死神》(La mort du fossoyeur)即以其妻为原型,描绘出了所谓“死亡天使”(Angles of Death)降临人间的形象。画中死亡天使轻闭双眼,安祥的面容宛如纯洁圣母般,一手捧着冥世间的青绿色微光,一手指向天堂,仿佛承诺着另一个极乐世界;而底下掘墓老人仰望的姿势也像是殷切期盼着,将死亡当作一种美丽的救赎。随后,于1892年,舒瓦伯在他接受委托替“第一届蔷薇十字沙龙”设计的版画海报亦描绘了一幅人类向理想迈进的神秘景象:画面下方的女人被困在俗世泥沼中,而欲挣脱将她困在俗世的铁链,至于阶梯上的两人则一步步地迈向天堂,两相对照之下藉以表达出世人盼想从现实底层攀升至理想境界的普遍渴望。
如是沉浸在构思奇特的瑰丽色彩世界里,舒瓦伯常以丰富的想象力、精确的造型线条来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感,他画中人物每每形若精灵、神比天使,其装饰画风大抵结合了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葛饰北斋(1760~1849)以及前拉斐尔画派(the Pre-Raphaelites)倾向怀旧的影响,尤其偏好以古典神话和传统寓言题材表现出充满怪诞和幻想、鬼魅及情欲的视觉场景,举凡一笔一画,抑或各类细致的、分析性的技法对于每个细节来说皆有其意义。
而作为一个专职的插画家,舒瓦伯除了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华》以外,还曾陆续画过法国作家佐拉(Emile Zola)的小说《梦幻》(1892)、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浪漫爱情剧《佩利亚与梅丽桑》(1892)、法国诗人萨曼(Albert Samain)的《在公主的花园里》(1893)等多部书籍插画作品。
身为堪称近代西方美术史上第一个以画家身份结合象征主义文学与绘画领域的先驱者,舒瓦伯亦为引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先锋人物,他的画作每每予人诗意的感受,却并非一般悠闲的田园牧歌,而是倾向灵感奔涌的、如海浪般席卷而来的神秘诗篇。
海是你的镜子,在波涛的
无止境进展中,你鉴照灵魂
而你的精神却是同样辛酸的深渊
——《人与海》(L'Homme et la mer)/波特莱尔《恶之华》
1857年6月25日,彼时欧陆艺文界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业经多年纵浪生涯,终在他三十六岁那年正式出版诗歌巨作《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书中内容屡屡不乏吟咏颓废、死亡、醇酒及性爱,侈言各种忧郁(spleen),形而上的不安与情色感官等概念不断延展。小说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形容为“灼热闪烁,犹如众星”,宛如“一道新的颤栗”震惊同时代之人,所谓“象征主义”(Symbolism)风格思潮亦由此发轫。
回溯十九世纪末欧洲大陆自工业革命以降,乃开始进入了近代工商业繁荣的都市文明生活,当时人们将这个追求经济利益至上、富足社会的时代称作“美好年代”(Belle Epoque),尤其是世界艺术之都——巴黎,更完全沉浸在洋溢着华美享乐的气氛当中。但相对来说在这繁荣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对文明进步虚华表象的厌恶,以及精神与物质文明之间的落差,于是衍生出关乎不安、苦恼、空虚、颓废的诸多联想,象征主义即是在此世纪末的时代氛围底下孕育而生。其最初反映在文学与诗歌创作方面,藉由刊登在报章杂志上的文学诗篇,配合大量的插图,促成文学与绘画之间彼此产生对话互动,从而相继影响音乐、戏剧和美术工艺等各个领域。
及至1900年,恰逢世纪之交的关键年,德裔瑞士籍画家卡洛斯·舒瓦伯(Carlos Schwabe,1866~1926)首次为波特莱尔诗集《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绘制一系列插画创作暨封面设计。此书封面画中显见一株枝叶顶端生有异常美丽的宽唇口袋、外表貌似鲜艳果实的漂亮植物,许多昆虫便因禁不住袋内蜜汁所引诱,遂不幸失足葬身其间化作醇液津食,用以隐喻诗人波特莱尔笔下不舍追求颓废败德意识的怪诞奇想,抑或召唤出《恶之华》之《美的颂歌》(Hymne à la Beauté)诗里对美所隐藏的危险诱惑与内心畏惧的双重面貌,乃至歌颂死亡的“罪恶(不朽)之花”。
封面描绘这朵带有诱惑性的花儿,即为今日我们熟知的热带食虫植物“猪笼草”。追想当初一百多年前却是才刚刚传入欧洲不久的新物种,早先由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于1789年从原产地(马来西亚)婆罗洲引种到英国植物园温室内栽培观赏,据说当时全世界的植物学者与艺术家都相继为之风靡,很少有人能抗拒猪笼草的诱惑,并且在十九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被称作“猪笼草的黄金年代”。诸如早年英国女画家暨植物学家玛莉安·诺斯(Marianne North,1830~1890)首开先例,画了一幅《猪笼草》水彩作品而声名大噪,之后又有近代著名象征主义先驱画家舒瓦伯将它绘入诗篇《恶之华》封面主题当中,更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话说出生于德国Altona城镇(邻近汉堡一地)、舒瓦伯自幼即随家人移居瑞士,早年在日内瓦完成美术课程,十八岁时(1884年)只身前往巴黎闯荡,先后担任过墙纸设计师、版画海报以及插画工作,亦对当时欧洲盛行主张唯美至上的“耽美派”颓废文学(比如王尔德的小说、波特莱尔的诗)怀有浓厚兴趣,偏爱水彩画创作的他,乃是一位善用色彩和线条的行家,且由于年少时期曾经目睹挚友亡故,舒瓦伯终其一生都对探索神秘的死亡题材情有独钟。
1890年,舒瓦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水彩画作《掘墓者与死神》(La mort du fossoyeur)即以其妻为原型,描绘出了所谓“死亡天使”(Angles of Death)降临人间的形象。画中死亡天使轻闭双眼,安祥的面容宛如纯洁圣母般,一手捧着冥世间的青绿色微光,一手指向天堂,仿佛承诺着另一个极乐世界;而底下掘墓老人仰望的姿势也像是殷切期盼着,将死亡当作一种美丽的救赎。随后,于1892年,舒瓦伯在他接受委托替“第一届蔷薇十字沙龙”设计的版画海报亦描绘了一幅人类向理想迈进的神秘景象:画面下方的女人被困在俗世泥沼中,而欲挣脱将她困在俗世的铁链,至于阶梯上的两人则一步步地迈向天堂,两相对照之下藉以表达出世人盼想从现实底层攀升至理想境界的普遍渴望。
如是沉浸在构思奇特的瑰丽色彩世界里,舒瓦伯常以丰富的想象力、精确的造型线条来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感,他画中人物每每形若精灵、神比天使,其装饰画风大抵结合了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葛饰北斋(1760~1849)以及前拉斐尔画派(the Pre-Raphaelites)倾向怀旧的影响,尤其偏好以古典神话和传统寓言题材表现出充满怪诞和幻想、鬼魅及情欲的视觉场景,举凡一笔一画,抑或各类细致的、分析性的技法对于每个细节来说皆有其意义。
而作为一个专职的插画家,舒瓦伯除了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华》以外,还曾陆续画过法国作家佐拉(Emile Zola)的小说《梦幻》(1892)、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浪漫爱情剧《佩利亚与梅丽桑》(1892)、法国诗人萨曼(Albert Samain)的《在公主的花园里》(1893)等多部书籍插画作品。
身为堪称近代西方美术史上第一个以画家身份结合象征主义文学与绘画领域的先驱者,舒瓦伯亦为引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先锋人物,他的画作每每予人诗意的感受,却并非一般悠闲的田园牧歌,而是倾向灵感奔涌的、如海浪般席卷而来的神秘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