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让不少人感到神秘莫测。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睡眠,一个晚上要经过几个时相,就是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也就是一会儿浅睡,一会儿深睡。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人都做梦。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
通常,做梦和睡眠是和谐共处的。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片刻后又可以立即入睡。这就像一个人在睡眠中赶走一只苍蝇一样,是一种基本不影响睡眠的特定的觉醒状态。所以,我们也不必为从梦中醒来而忧虑。
更令人鼓舞的是,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梦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梦境可以洗刷并抛弃无用的记忆。美国加州索克研究院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这样指出:“梦不仅形成一幅幅图画,而且冲刷掉人脑中荒诞无用的记忆。”因为梦的这一作用,就能为新记忆准备储存空间,从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理学家还发现,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诱发人创造发明。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神奇经历。
1865年,有机化学结构上最紧迫需要解决但又是迷惑不解的问题,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结构,已从它们的性质中推断了出来: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直链的,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链上。可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却不是这样。为了探求苯分子结构形式,凯库勒冥思苦想。按照凯库莱本人的描述,一天,他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时做了—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转旋着的环。醒后他回忆了这场梦的片断,意识到苯的结构不是直链,而是碳原子六角环形。
匈牙利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吉奥尔伊说:“当凌晨3点到4点之间从睡眠醒来时,我的脑子做了大量的无意识工作,而好多重大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著名哲学家家罗素说:“当我著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夜都梦见书的内容。我不知道在此是否产生新思想或是旧思想新生,我常常梦见整页整页的书,并在梦中通读它们。”
笛卡尔在1619年的一天夜里,从3个不连贯的梦境中,构想出了关于方法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些基本概念。
音乐家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也是在梦境中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据他的《自传》说,三部曲已完成,但开场调还没想出,他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安眠。一天午后,他困倦地微睡了—会儿。在梦境中,他仿佛觉得自己沉在急流里面,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他根据梦境很快谱成三部曲的开场调。
,
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实例也很多。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在睡眠中完成了一首诗的构想。我国词人刘后村的《沁园春》词序也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你看,一首词也是这样诞生于睡梦中。
正因此,剑桥大学胡钦逊教授,对各学科有创造性思想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科学家回答说从梦中得到帮助。原来,梦的作用是如此奇妙,难怪科学家们要风趣地说:“先生们,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睡大觉吧!”为此,美国的杜克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该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听课者学会有效地利用梦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妙的梦中解题现象呢?
做梦的时候,我们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考。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而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这里面也许99%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1%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带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的启示。
看来,对于做梦,我们不仅不必担心害怕,而且还应该热情地欢迎它。
人的睡眠,一个晚上要经过几个时相,就是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也就是一会儿浅睡,一会儿深睡。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人都做梦。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
通常,做梦和睡眠是和谐共处的。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片刻后又可以立即入睡。这就像一个人在睡眠中赶走一只苍蝇一样,是一种基本不影响睡眠的特定的觉醒状态。所以,我们也不必为从梦中醒来而忧虑。
更令人鼓舞的是,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梦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梦境可以洗刷并抛弃无用的记忆。美国加州索克研究院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这样指出:“梦不仅形成一幅幅图画,而且冲刷掉人脑中荒诞无用的记忆。”因为梦的这一作用,就能为新记忆准备储存空间,从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理学家还发现,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诱发人创造发明。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神奇经历。
1865年,有机化学结构上最紧迫需要解决但又是迷惑不解的问题,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结构,已从它们的性质中推断了出来: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直链的,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链上。可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却不是这样。为了探求苯分子结构形式,凯库勒冥思苦想。按照凯库莱本人的描述,一天,他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时做了—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转旋着的环。醒后他回忆了这场梦的片断,意识到苯的结构不是直链,而是碳原子六角环形。
匈牙利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吉奥尔伊说:“当凌晨3点到4点之间从睡眠醒来时,我的脑子做了大量的无意识工作,而好多重大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著名哲学家家罗素说:“当我著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夜都梦见书的内容。我不知道在此是否产生新思想或是旧思想新生,我常常梦见整页整页的书,并在梦中通读它们。”
笛卡尔在1619年的一天夜里,从3个不连贯的梦境中,构想出了关于方法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些基本概念。
音乐家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也是在梦境中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据他的《自传》说,三部曲已完成,但开场调还没想出,他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安眠。一天午后,他困倦地微睡了—会儿。在梦境中,他仿佛觉得自己沉在急流里面,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他根据梦境很快谱成三部曲的开场调。
,
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实例也很多。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在睡眠中完成了一首诗的构想。我国词人刘后村的《沁园春》词序也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你看,一首词也是这样诞生于睡梦中。
正因此,剑桥大学胡钦逊教授,对各学科有创造性思想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科学家回答说从梦中得到帮助。原来,梦的作用是如此奇妙,难怪科学家们要风趣地说:“先生们,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睡大觉吧!”为此,美国的杜克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该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听课者学会有效地利用梦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妙的梦中解题现象呢?
做梦的时候,我们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考。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而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这里面也许99%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1%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带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的启示。
看来,对于做梦,我们不仅不必担心害怕,而且还应该热情地欢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