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的一天,作家柳青手里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我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我爷爷说道:“老叔,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了。”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高,收成好不了。”接着,我爷爷郑重其事地对柳青说道,“你看,不知哪个货给你编的顺口溜,听了,真把人能气死!”
“啥,顺口溜?”
“日本粳稻,把人失倒,产量不高,还没稻草。”
“这是谁编的?”
“你先问我谁编的,你再看看我这刚从办公室外墙上揭下来的这段顺口溜。”我爷爷说着,递给柳青一张纸。
“柳书记,心虽好,自掏腰包买回日本稻,个子矮,吐穗早,真格把人能整倒。”
柳青看着这冷言冷语的顺口溜,脸上烧得火辣辣的。不管资料上如何介绍这种日本稻种有多好,但在现实中确实谁也没有见过它生长的优势。恐慌不安的柳青,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似的难受、担忧。虽然他批评过村干部改换品种需先试验、少种些,不要一下子都种上。可生米已做成熟饭,干部们心劲儿高,一心想多打粮食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但如果试种真的失败了,自己的名誉损失倒是个小事,一千多名社员吃饭可是大事呀!他越想越觉得后怕,越想感觉压力越大,拿顺口溜的手不停地颤抖着。这顺口溜不是等于在自己脸上狠狠地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我爷爷看着心悬到半空的柳青,说道:“柳书记,你甭急,以后的事咱现在不说,咱现在先考虑,娃得了啥病,咱怎样治。”
我爷爷的话,给柳青提了个醒。
他说:“老叔,咱们一块到县上去找技术员去。”说着,柳青就上前拉着我爷爷的手,急匆匆地直奔县城。
从县上请来了农技员王德林、曹彦信和村干部、务农能手们一起商量研究,大家从资料上、理论上,都认为日本稻种没有问题,但谁也没有亲自种植过,毕竟是引进来的新品种嘛。柳青想起王家斌从眉县引进的云阳红水稻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心里一亮,就对大家风趣地说:“可能是咱从远方请来的客人闹情绪,嫌咱们对它没有好好招待。这样吧,咱给它弄点好吃的。”于是,柳青和县供销社联系,买回一车尿素,让技术员指导农民分别撒在各个田块里。
他安排技术员分队包干,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经过增施水肥后,加上锄草、疏苗,秧苗很快变得绿油油的了。待到开花结穗时,本来就对花粉过敏的柳青,每年都要到外地去躲病,但在那一年他不敢在这时离开皇甫村半步,破例没有到外地去躲病,他每天都要和妻子马葳一起叫上我爷爷,在皇甫村的稻田来回跑上十多里路,他常常手里拿着治气喘的喷雾器,一边给嘴里喷着,一边下到稻田里,察看水稻的长势,或者和农民交谈。虽然日本水稻个子不高,甚至比云阳红籼稻还矮半尺多,但柳青从资料上查到,就是这个品种高产的特点,看着繁茂的稻穗,丰收在望的情景,柳青那顆高悬的心才踏实了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日本水稻果然亩产超过了当地水稻四五百斤,有十多亩亩产超过千斤,最多的一亩打了一千三百多斤。
看着喜获丰收的水稻,曾编顺口溜挖苦讽刺过柳青的小伙,重新编了一段新的顺口溜:“柳书记,就是好,出钱买回日本稻。产量高,质量好,人人肚子能吃饱。他是干部好榜样,皇甫人民忘不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高,收成好不了。”接着,我爷爷郑重其事地对柳青说道,“你看,不知哪个货给你编的顺口溜,听了,真把人能气死!”
“啥,顺口溜?”
“日本粳稻,把人失倒,产量不高,还没稻草。”
“这是谁编的?”
“你先问我谁编的,你再看看我这刚从办公室外墙上揭下来的这段顺口溜。”我爷爷说着,递给柳青一张纸。
“柳书记,心虽好,自掏腰包买回日本稻,个子矮,吐穗早,真格把人能整倒。”
柳青看着这冷言冷语的顺口溜,脸上烧得火辣辣的。不管资料上如何介绍这种日本稻种有多好,但在现实中确实谁也没有见过它生长的优势。恐慌不安的柳青,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似的难受、担忧。虽然他批评过村干部改换品种需先试验、少种些,不要一下子都种上。可生米已做成熟饭,干部们心劲儿高,一心想多打粮食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但如果试种真的失败了,自己的名誉损失倒是个小事,一千多名社员吃饭可是大事呀!他越想越觉得后怕,越想感觉压力越大,拿顺口溜的手不停地颤抖着。这顺口溜不是等于在自己脸上狠狠地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我爷爷看着心悬到半空的柳青,说道:“柳书记,你甭急,以后的事咱现在不说,咱现在先考虑,娃得了啥病,咱怎样治。”
我爷爷的话,给柳青提了个醒。
他说:“老叔,咱们一块到县上去找技术员去。”说着,柳青就上前拉着我爷爷的手,急匆匆地直奔县城。
从县上请来了农技员王德林、曹彦信和村干部、务农能手们一起商量研究,大家从资料上、理论上,都认为日本稻种没有问题,但谁也没有亲自种植过,毕竟是引进来的新品种嘛。柳青想起王家斌从眉县引进的云阳红水稻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心里一亮,就对大家风趣地说:“可能是咱从远方请来的客人闹情绪,嫌咱们对它没有好好招待。这样吧,咱给它弄点好吃的。”于是,柳青和县供销社联系,买回一车尿素,让技术员指导农民分别撒在各个田块里。
他安排技术员分队包干,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经过增施水肥后,加上锄草、疏苗,秧苗很快变得绿油油的了。待到开花结穗时,本来就对花粉过敏的柳青,每年都要到外地去躲病,但在那一年他不敢在这时离开皇甫村半步,破例没有到外地去躲病,他每天都要和妻子马葳一起叫上我爷爷,在皇甫村的稻田来回跑上十多里路,他常常手里拿着治气喘的喷雾器,一边给嘴里喷着,一边下到稻田里,察看水稻的长势,或者和农民交谈。虽然日本水稻个子不高,甚至比云阳红籼稻还矮半尺多,但柳青从资料上查到,就是这个品种高产的特点,看着繁茂的稻穗,丰收在望的情景,柳青那顆高悬的心才踏实了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日本水稻果然亩产超过了当地水稻四五百斤,有十多亩亩产超过千斤,最多的一亩打了一千三百多斤。
看着喜获丰收的水稻,曾编顺口溜挖苦讽刺过柳青的小伙,重新编了一段新的顺口溜:“柳书记,就是好,出钱买回日本稻。产量高,质量好,人人肚子能吃饱。他是干部好榜样,皇甫人民忘不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