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涉课改的喜悦与激动到如今的理性对待,我们在课改中走过了一年有余,在与新教材“亲密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发现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内容、呈现方式、编排的顺序、渗透数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特色。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问题,现从新旧教材对比的角度累述如下,愿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对比与分析
1.新旧教材学习内容课时安排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一年级新旧教材里共同的内容有: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元、角、分的认识。
新旧教材在共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旧教材共用了112课时,新教材共用了78课时,比旧教材多了2节新课,少了整整36节练习课。通过比较,我们同时又可知道,新教材在基本完成旧教材一年级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位置、认识钟表、图形与拼组、找规律、统计7块教学内容。
2.教材的编写载体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主题图”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其中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些都体现了《数学课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加上低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在探索主题图时他们常常会说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话题,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对话,需要在学生取得对主题图的理解相对一致的时候才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分析:主题图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但同时也促使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激起了学生的“非数学”联想;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之后,以巩固学习知识为目标的时候,这时习题的设置应该以知识掌握为中心,强调练习密度,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3.编写理念的比较与分析
新教材的编写处处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很有好处的。而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却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岁数小,自我意识还不是非常稳定,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一个学生表达了一种算法后,接下来还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类似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许多都是临时接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或已经理解了的想法;另外,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类似的算法、低级的算法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概括、提升。新教材较之以往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数学生活化。有的课从头到尾都是研究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研究,导致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理论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
1.增加适当的练习
新教材减少计算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繁、难、偏”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去,以弥补以住老课程造成的不足。而如今正值课程实验阶段,课程实验的结果要在学生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才会逐渐显现,在实验中我们一线教师应在传统与改革中取得一个平衡点,避免矫枉过正。因而,不妨在练习形式、内涵上下功夫,增加一些少量优质的练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客观、全面评估主题图的作用
在主题图的运用时,要多考虑是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提取、发展与抽象,要根据需要对主题图做适当的“粗加工”。在“比大小”一课中,教材中的“主题图”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兴趣很高,而进入探究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时,学生探究积极性就大大减弱。另外,在重视主题图创设的同时,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学习经验与思维能力,它们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资源与起点,并且有效地应用这些资源,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化新为旧,让学生自我积极地构建知识网络。
3.体现算法多样化,还需具体化、优化
在计算课中,精心创设环节,加强对各种不同算法学生群体的具体指导,突出算法创新,避免算法多样化所隐藏的算法混乱,使每个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算法有足够的理解与认识。另外,也要注意适当优化算法,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算法,帮助学生发现和学会相对简单优化的方法,促进学习学困生的发展。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所用的教学导向语言,值得我们学习。“你听懂这位小朋友说的方法了?”“我们也用他的方法来试一试。”“你觉得哪种方法做起来最快?”这样,学困生便可在“模仿——尝试——选择——掌握”的教学模块中得到发展。
4.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关注直观与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数学教学中太过抽象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太过直观不但会冲淡数学应有的味道,还会妨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对教材编写的小建议
在章节的编排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已涉及分类的知识,建议把第五单元与第四单元换位置;把1——5各数的书写安排在了一起,这对于刚刚拿起笔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将这些数字的书写分散开;有些插图中的附加内容太多,如《9加几》的插图,把几种算法都注明,学生观察时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建议把这些算理在教师用书中出现;有些图意表达不明确,如第84页的插图,没有明确表达出11——20各数;在教学《时钟》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时、整时半的学习尚可,但对整时不到和整时刚过理解有困难,是否要求掌握?
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希望教材编写者能较好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容编制与学生的可接受之间的关系,知识学科体系与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在积极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精神,扎实有效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同样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这些实践与探索也许稚嫩、也许不正确,但这是我们迈向胜利的一个必经过程,愿我们携手在课改路上,一路走好、走稳!
一、对比与分析
1.新旧教材学习内容课时安排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一年级新旧教材里共同的内容有: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元、角、分的认识。
新旧教材在共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旧教材共用了112课时,新教材共用了78课时,比旧教材多了2节新课,少了整整36节练习课。通过比较,我们同时又可知道,新教材在基本完成旧教材一年级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位置、认识钟表、图形与拼组、找规律、统计7块教学内容。
2.教材的编写载体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主题图”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其中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些都体现了《数学课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加上低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在探索主题图时他们常常会说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话题,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对话,需要在学生取得对主题图的理解相对一致的时候才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分析:主题图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但同时也促使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激起了学生的“非数学”联想;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之后,以巩固学习知识为目标的时候,这时习题的设置应该以知识掌握为中心,强调练习密度,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3.编写理念的比较与分析
新教材的编写处处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很有好处的。而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却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岁数小,自我意识还不是非常稳定,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一个学生表达了一种算法后,接下来还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类似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许多都是临时接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或已经理解了的想法;另外,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类似的算法、低级的算法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概括、提升。新教材较之以往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数学生活化。有的课从头到尾都是研究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研究,导致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理论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
1.增加适当的练习
新教材减少计算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繁、难、偏”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去,以弥补以住老课程造成的不足。而如今正值课程实验阶段,课程实验的结果要在学生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才会逐渐显现,在实验中我们一线教师应在传统与改革中取得一个平衡点,避免矫枉过正。因而,不妨在练习形式、内涵上下功夫,增加一些少量优质的练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客观、全面评估主题图的作用
在主题图的运用时,要多考虑是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提取、发展与抽象,要根据需要对主题图做适当的“粗加工”。在“比大小”一课中,教材中的“主题图”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兴趣很高,而进入探究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时,学生探究积极性就大大减弱。另外,在重视主题图创设的同时,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学习经验与思维能力,它们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资源与起点,并且有效地应用这些资源,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化新为旧,让学生自我积极地构建知识网络。
3.体现算法多样化,还需具体化、优化
在计算课中,精心创设环节,加强对各种不同算法学生群体的具体指导,突出算法创新,避免算法多样化所隐藏的算法混乱,使每个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算法有足够的理解与认识。另外,也要注意适当优化算法,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算法,帮助学生发现和学会相对简单优化的方法,促进学习学困生的发展。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所用的教学导向语言,值得我们学习。“你听懂这位小朋友说的方法了?”“我们也用他的方法来试一试。”“你觉得哪种方法做起来最快?”这样,学困生便可在“模仿——尝试——选择——掌握”的教学模块中得到发展。
4.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关注直观与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数学教学中太过抽象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太过直观不但会冲淡数学应有的味道,还会妨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对教材编写的小建议
在章节的编排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已涉及分类的知识,建议把第五单元与第四单元换位置;把1——5各数的书写安排在了一起,这对于刚刚拿起笔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将这些数字的书写分散开;有些插图中的附加内容太多,如《9加几》的插图,把几种算法都注明,学生观察时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建议把这些算理在教师用书中出现;有些图意表达不明确,如第84页的插图,没有明确表达出11——20各数;在教学《时钟》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时、整时半的学习尚可,但对整时不到和整时刚过理解有困难,是否要求掌握?
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希望教材编写者能较好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容编制与学生的可接受之间的关系,知识学科体系与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在积极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精神,扎实有效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同样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这些实践与探索也许稚嫩、也许不正确,但这是我们迈向胜利的一个必经过程,愿我们携手在课改路上,一路走好、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