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画家可以用笔留存缤纷世界,文人可以用笔揣摩人间灯火,而书法家,则用笔赋予了文字以生命。笔走龙蛇,铁画银钩,一撇一捺间,尽显文字的灵魂。
名词解释
书法,从字面理解,指的是书写的法度。字典中,书法一词还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
中国的书法艺术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追本溯源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结合,这些虽非现代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的确是汉字的雏形。
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符号的陶片,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又使得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出自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容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称之为史前书法也不为过。
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商至西周时期:从夏商周起,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逐渐定型。
◆秦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
◆两汉时期: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书法艺术的繁荣期,其实就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时期: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至明中:如果说隋唐五代的书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到了元代,其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成就大者依旧在行草书方面。
◆明中至清: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近现代: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个中翘楚
王羲之: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故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其作品《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书贵瘦硬方通神
柳公權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苏轼:我书造意本无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有“天下第三行书”之妙称。
新闻速递
致敬抗疫四川省群众文艺精品展览 线上线下同时开展
2020庚子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14亿中华儿女的心。
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承办,全省各市州文化馆协办的《大爱无邪——致敬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四川省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展览展示》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于3月31日在四川省文化馆展览厅展出,线上展厅在四川省文化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同步开展,这也是省馆2020年首个“云展览”,为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展览云端新体验。
本次展览共展出全省各市(州)文化馆选送的200余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抗疫主题用心创作的感人肺腑佳作。作品描绘了新时代各行各业抗疫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反映了全川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体现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用实际行动抗疫的强大正能量。
线下展览将持续展出一个月,线上展览则永不闭幕。
(选自《封面新闻》2020年3月31日)
练字小贴士
练字应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法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多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练习楷书时,应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另外,要想把字写好,还要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写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操作和堆砌现象。我们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就是这个意思。
名词解释
书法,从字面理解,指的是书写的法度。字典中,书法一词还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
中国的书法艺术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追本溯源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结合,这些虽非现代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的确是汉字的雏形。
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符号的陶片,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又使得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出自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容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称之为史前书法也不为过。
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商至西周时期:从夏商周起,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逐渐定型。
◆秦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
◆两汉时期: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书法艺术的繁荣期,其实就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时期: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至明中:如果说隋唐五代的书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到了元代,其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成就大者依旧在行草书方面。
◆明中至清: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近现代: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个中翘楚
王羲之: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故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其作品《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书贵瘦硬方通神
柳公權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苏轼:我书造意本无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有“天下第三行书”之妙称。
新闻速递
致敬抗疫四川省群众文艺精品展览 线上线下同时开展
2020庚子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14亿中华儿女的心。
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承办,全省各市州文化馆协办的《大爱无邪——致敬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四川省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展览展示》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于3月31日在四川省文化馆展览厅展出,线上展厅在四川省文化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同步开展,这也是省馆2020年首个“云展览”,为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展览云端新体验。
本次展览共展出全省各市(州)文化馆选送的200余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抗疫主题用心创作的感人肺腑佳作。作品描绘了新时代各行各业抗疫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反映了全川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体现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用实际行动抗疫的强大正能量。
线下展览将持续展出一个月,线上展览则永不闭幕。
(选自《封面新闻》2020年3月31日)
练字小贴士
练字应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法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多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练习楷书时,应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另外,要想把字写好,还要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写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操作和堆砌现象。我们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