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特别对于国家未来的支柱——小学生,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回顾传统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主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知识道德。之所以称之为知识道德,是因为它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所以在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里,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育。显然,这种道德观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忽视了道德的生活化,即道德的学习需要生活的经验和感觉,需要从生活和实践中寻找根基。
而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这种道德教育观的误区中走出来,从知识道德走向生活道德。新课程改革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根基于生活,将道德的基本提问变为“人应当如何生活?”,把道德理解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新的道德课程观才是正确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它的理念重在重新认识道德的本质,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重视生活化的道德,对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已推行生活化道德改革近一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喜悦的成果。在传统教学中,其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课程内容是传统的理论知识,不容质疑的各种教条和信条,忽视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真实生活境况,忽视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忽视真正存在于当前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等问题。从传统与当代的课程改革对比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是明智的,更是必要的,它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切实的反映当今学生的生活并解决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也许这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下中国的突飞猛进的必经之路。现行的课改把目标基点从培养公民基本道德素质转到培养综合性的、多维度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综合性的、多维度素质,它不仅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思维素质等,而且每一素质都包含着科学的思想观念、情意因素、逻辑方式等。因为迎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有了优越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会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我们生活化道德课程改革就是为迎接将要摆在青少年面前的环境问题、网络道德问题、性道德问题等的困惑而做好准备,使孩子们不断增加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从小培养主体意识,以免误入歧途,不可挽回。
但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各方面都要体现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它的课程目标是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他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它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是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因此新生活化课程改革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关注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比如心里健康问题、学生正确的学习和交往生活、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它的课程实施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强调德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从而获得客观、精确的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体味、领悟的过程,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继而能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面对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对于从传统教学中一路辛勤走来的教师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探索来迎合我们新的课改。传统的课本教学必须被淘汰,突然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必须不断的探索,寻求新的教学切入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但这样也更能完善教师本身,真正显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因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才是合格的,才是适合国家需要、时代发展的。也许只有这种改革,这种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改革,才是最对孩子负责的,其结果也是最令教师欣慰的。每次与孩子们自在的对话和沟通,传来孩子们那种欢快、那种无拘无束的问与答,仿佛真成了他们的伙伴一般,我心里高兴极了;每当面对学生家长,反馈来“我家孩子懂事多了”,我倍感欣慰;教师会议的谈论,都把重点放在生活化道德改革的意见上,会议上绞尽脑汁的提意见,课堂上注重实践,尽己所能的实现理论与时间的完美结合。
随着“课程”多元化的发展,德育课程也必然从文本式走向生活化。虽然,新的生活化德育课程尚处实验阶段,实验,就意味着它的不成熟性、不确定性,为此,对于实验的总结更会是不成熟、不确定的。然而,我本人对这项改革是充满信心的,从实验的初步结果看,孩子们开始爱上了这种生活化的德育课,家长们开始反应不断的夸赞这种新的课程改革。孩子们在新生活化课程改革下表现的那种生机、那种活力、那种发自于天真童心的情感和体验,也感染了我,让我拥有了向前的不懈动力,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我坚信,只要围绕着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化德育课程就是会充满魅力的!
而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这种道德教育观的误区中走出来,从知识道德走向生活道德。新课程改革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根基于生活,将道德的基本提问变为“人应当如何生活?”,把道德理解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新的道德课程观才是正确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它的理念重在重新认识道德的本质,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重视生活化的道德,对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已推行生活化道德改革近一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喜悦的成果。在传统教学中,其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课程内容是传统的理论知识,不容质疑的各种教条和信条,忽视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真实生活境况,忽视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忽视真正存在于当前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等问题。从传统与当代的课程改革对比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是明智的,更是必要的,它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切实的反映当今学生的生活并解决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也许这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下中国的突飞猛进的必经之路。现行的课改把目标基点从培养公民基本道德素质转到培养综合性的、多维度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综合性的、多维度素质,它不仅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思维素质等,而且每一素质都包含着科学的思想观念、情意因素、逻辑方式等。因为迎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有了优越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会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我们生活化道德课程改革就是为迎接将要摆在青少年面前的环境问题、网络道德问题、性道德问题等的困惑而做好准备,使孩子们不断增加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从小培养主体意识,以免误入歧途,不可挽回。
但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各方面都要体现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它的课程目标是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他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它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是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因此新生活化课程改革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关注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比如心里健康问题、学生正确的学习和交往生活、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它的课程实施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强调德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从而获得客观、精确的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体味、领悟的过程,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继而能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面对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对于从传统教学中一路辛勤走来的教师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探索来迎合我们新的课改。传统的课本教学必须被淘汰,突然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必须不断的探索,寻求新的教学切入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但这样也更能完善教师本身,真正显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因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才是合格的,才是适合国家需要、时代发展的。也许只有这种改革,这种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改革,才是最对孩子负责的,其结果也是最令教师欣慰的。每次与孩子们自在的对话和沟通,传来孩子们那种欢快、那种无拘无束的问与答,仿佛真成了他们的伙伴一般,我心里高兴极了;每当面对学生家长,反馈来“我家孩子懂事多了”,我倍感欣慰;教师会议的谈论,都把重点放在生活化道德改革的意见上,会议上绞尽脑汁的提意见,课堂上注重实践,尽己所能的实现理论与时间的完美结合。
随着“课程”多元化的发展,德育课程也必然从文本式走向生活化。虽然,新的生活化德育课程尚处实验阶段,实验,就意味着它的不成熟性、不确定性,为此,对于实验的总结更会是不成熟、不确定的。然而,我本人对这项改革是充满信心的,从实验的初步结果看,孩子们开始爱上了这种生活化的德育课,家长们开始反应不断的夸赞这种新的课程改革。孩子们在新生活化课程改革下表现的那种生机、那种活力、那种发自于天真童心的情感和体验,也感染了我,让我拥有了向前的不懈动力,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我坚信,只要围绕着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化德育课程就是会充满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