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伤的蜥蜴
蜥蜴——这是《辞海》中一种动物的名字。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物种的总称。在动物学上属于爬行纲,是有鳞目的一个亚目。从习性上说,蜥蜴多生活在平原、山地、树上、水中,以昆虫、蜘蛛、蠕虫等为食;从生态上说它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从科属上说又分为蛇蜥、草蜥、巨蜥、蛤蚧、壁虎等。在我最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我知道了在南美洲等处还有更稀奇的“鬣蜥”和“蚓蜥”等,“鬣蜥”长得头角峥嵘,像是披了铠甲的战士;而“蚓蜥”生活在地下,连眼睛都退化了。但它们都属于蜥蜴类。
在这里,我要说的却是在我少年时期与我有过“非常之缘”的“麻蜥”。这是在我国华北平原上寻常可见的一种小动物,人们叫它“蛇虎溜子”(音),也有人叫它“地出溜子”“蝎里虎子”等。之后,我到了外地,见有人称呼它为“四脚蛇” ——意思是生了四只脚的蛇——我立马觉得这个名字好,既形象又传神,不像“溜子”之类显得土气,而“蜥蜴”或者“麻蜥”又觉得多了些书卷气。所以,我在自己一篇较为得意的短篇小说《讨封》中,专门写到这种小动物,就称它为“四脚蛇”。
我少年时在姥姥家,养着兔子养着羊还喂着猪,所以在上学之余,得经常到地里为兔子、羊和猪忙乎。地里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春天主要是剜菜,夏天主要是拔草。到了秋天之后,除去拔草还要带上筢子去收割后的豆地里搂豆叶,拾柴火,带上铁锨到刨过的红薯地、胡萝卜地或花生地里去翻“地漏”。四脚蛇是我经常遭遇到的老伙伴。春天它出来得最早,秋后它又走得最晚。所以,我一遇见它,就会顺手捉到手里玩耍。
捉到四脚蛇,一般是要它玩“刷锅”。四脚蛇有一个特别的本领,就是一遇到危险,它的尾巴就会自动脱离身体——身体逃跑了,尾巴留下来做掩护。四脚蛇的尾巴是格外灵动的一个部位,它脱离了身体以后,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身体”,仍然能扭来扭去地跳动。所谓“刷锅”,就是先在地上挖好一个小坑,然后尿上半泡尿,再将这一截尾巴放进去,看它在尿泥中乱蹦。如果是一群小伙伴在玩,就各自捉一只蜥蜴,并在各自挖好的小坑里尿上尿,然后一起将蜥蜴的尾巴放进去,看谁刷锅坚持到最后谁就成了赢家。
之外,我处置四脚蛇的手段大致还有两种。一种玩法是向其口中塞土;另一种玩法是在其后腿中间位置横着撕开一道口子,然后挤出里面的卵。向其口中塞土的后果是引起四脚蛇的愤怒——把它放到地上后,它会跳着脚向人示威。那模样,那架势,像是要和人决斗和人拼命似的,使人生出一种讥笑和蔑视的趣味。而将其肚子中的卵挤出,却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是纯属一种无聊和残忍。这样“无聊和残忍”的游戏我做得多了,后来都能分清它们的雌雄——两后腿和尾巴中间呈淡红色的是雄四脚蛇,两腿和尾巴中间呈灰白色的是雌性。雄性挤出来的是橙黄色的卵,只有两粒。而雌性挤出的卵则呈珍珠白色,多则四五枚的样子。挤出的卵毫无用处,随手一扔,很快就成了蚂蚁们的美食。
被我挤过卵的四脚蛇,我一般都给以“包扎”处理——在它们的伤口上撒一把干土,就当是给它们“止血和消炎”,或者以草蔓将其伤口缝合,然后“放生”。被放生后的四脚蛇还真有活下来的。因为几天后,我会到处找寻那些手术后的四脚蛇。有的行动缓慢重新被我捉住,见其伤口似是愈合了。像这种“愈合”了伤口的四脚蛇有多少?死了的又有多少?我不知道。
而那些口中被我塞过土的四脚蛇,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是它们找到一处水坑,将自己口中的泥土清洗干净然后逃生去了,还是因为不能进食都已经饿死了?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它们那种在受到强大的人类“侮辱”以后,还敢于以愤怒直面人类的姿态,却让我每每想起来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思量。
上了学,读了书,有了文化,并学会了“反思”以后,我甚至对那些“愤怒”的四脚蛇有了许多敬畏和怵惕。再后来,我读书读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句话,又想起了它们——面对敌人的屠刀能处之泰然,但不能承受对“人格”的凌辱。那些“愤怒”的四脚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知道了蜥蜴是益虫,它们专门捕食蚊蝇、毛虫、飞蛾等害虫,是农田里的卫士,这都是后来的事了。但在知道这些事之前,我还捕捉过大量的四脚蛇拿回家去喂鸡。我把它们统统腰斩了,切成小段,扔给鸡吃。鸡吃了这些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高脂肪,于是就努力地天天下蛋,下大个的双黄蛋。
我吃过那样的鸡蛋,它们营养过我的身体,甚至滋养过我野蛮、蒙昧时期的无聊和残忍。是的,我确实那样做过,反省也好,追悔也好,这都是后来的事了。可至今,我却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话语向那些无辜的生灵们再说一声道歉了。
仓官
“仓官” 不是“官”,而是鼠,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一种老鼠,也是我家乡沧州盐山一带对仓鼠的一種称呼。不过是说这种老鼠善于在地里打洞,并且能够储藏大量的粮食,对农业危害极大。当地农民对其既憎恨又无奈。不过有意思的是,盐山人不将其称为鼠,而称其为“官”,恐怕倒有一些影射人类社会中某些人的意思。我曾试图将仓官写作“仓倌”,但感觉上不大对头。查了查《现代汉语词典》,“倌”字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农村中专管饲养某些家畜的人员,如羊倌儿、猪倌儿;二是指旧时某些行业中被雇佣专作某种活计的人,如堂倌儿。显然,这个“倌”字用在鼠类上并不合适。
仓官似乎还有一个“大眼贼”的诨名,大概是因其眼睛大而又贼亮,人们就依其长相而称呼,就像人与人之间也常以“大牙”“大鼻子”“疤瘌眼”相互称谓一样。但也许“仓官”自是“仓官”,而“大眼贼”则是同生并存的另一种鼠类也说不定。因为我小时候就和伙伴们争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各持己见,至今谁也没有分辨明白。
仓官与农民简直就是一对“天敌”。农民从下种的时候起,就一直提防着仓官。为了不让仓官把种子吃掉,在种子下地之前就先得用药浸过。浸种子的药得每年都换,而且换了又换。但浸归浸,种归种,仓官该怎样活着还是怎样活着。到了秋天,万物收获,农民忙得顾不过来,这个时候就成了仓官大显身手的空当。仓官喜欢储藏的粮食一般以豆类和花生居多,盐山一带低洼盐碱,土地贫瘠,大片大片的洼地里种的就是豆子。像黑豆、大豆属于低矮作物,常在仓官的洞里发现。仓官的嘴两侧各有一个颊囊,它就靠了这两个颊囊采集并搬运食物。它虽然有此伎俩,却并不善于攀爬,所以像高粱、玉米这样的高秆作物就不易被仓官危害。
蜥蜴——这是《辞海》中一种动物的名字。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物种的总称。在动物学上属于爬行纲,是有鳞目的一个亚目。从习性上说,蜥蜴多生活在平原、山地、树上、水中,以昆虫、蜘蛛、蠕虫等为食;从生态上说它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从科属上说又分为蛇蜥、草蜥、巨蜥、蛤蚧、壁虎等。在我最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我知道了在南美洲等处还有更稀奇的“鬣蜥”和“蚓蜥”等,“鬣蜥”长得头角峥嵘,像是披了铠甲的战士;而“蚓蜥”生活在地下,连眼睛都退化了。但它们都属于蜥蜴类。
在这里,我要说的却是在我少年时期与我有过“非常之缘”的“麻蜥”。这是在我国华北平原上寻常可见的一种小动物,人们叫它“蛇虎溜子”(音),也有人叫它“地出溜子”“蝎里虎子”等。之后,我到了外地,见有人称呼它为“四脚蛇” ——意思是生了四只脚的蛇——我立马觉得这个名字好,既形象又传神,不像“溜子”之类显得土气,而“蜥蜴”或者“麻蜥”又觉得多了些书卷气。所以,我在自己一篇较为得意的短篇小说《讨封》中,专门写到这种小动物,就称它为“四脚蛇”。
我少年时在姥姥家,养着兔子养着羊还喂着猪,所以在上学之余,得经常到地里为兔子、羊和猪忙乎。地里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春天主要是剜菜,夏天主要是拔草。到了秋天之后,除去拔草还要带上筢子去收割后的豆地里搂豆叶,拾柴火,带上铁锨到刨过的红薯地、胡萝卜地或花生地里去翻“地漏”。四脚蛇是我经常遭遇到的老伙伴。春天它出来得最早,秋后它又走得最晚。所以,我一遇见它,就会顺手捉到手里玩耍。
捉到四脚蛇,一般是要它玩“刷锅”。四脚蛇有一个特别的本领,就是一遇到危险,它的尾巴就会自动脱离身体——身体逃跑了,尾巴留下来做掩护。四脚蛇的尾巴是格外灵动的一个部位,它脱离了身体以后,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身体”,仍然能扭来扭去地跳动。所谓“刷锅”,就是先在地上挖好一个小坑,然后尿上半泡尿,再将这一截尾巴放进去,看它在尿泥中乱蹦。如果是一群小伙伴在玩,就各自捉一只蜥蜴,并在各自挖好的小坑里尿上尿,然后一起将蜥蜴的尾巴放进去,看谁刷锅坚持到最后谁就成了赢家。
之外,我处置四脚蛇的手段大致还有两种。一种玩法是向其口中塞土;另一种玩法是在其后腿中间位置横着撕开一道口子,然后挤出里面的卵。向其口中塞土的后果是引起四脚蛇的愤怒——把它放到地上后,它会跳着脚向人示威。那模样,那架势,像是要和人决斗和人拼命似的,使人生出一种讥笑和蔑视的趣味。而将其肚子中的卵挤出,却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是纯属一种无聊和残忍。这样“无聊和残忍”的游戏我做得多了,后来都能分清它们的雌雄——两后腿和尾巴中间呈淡红色的是雄四脚蛇,两腿和尾巴中间呈灰白色的是雌性。雄性挤出来的是橙黄色的卵,只有两粒。而雌性挤出的卵则呈珍珠白色,多则四五枚的样子。挤出的卵毫无用处,随手一扔,很快就成了蚂蚁们的美食。
被我挤过卵的四脚蛇,我一般都给以“包扎”处理——在它们的伤口上撒一把干土,就当是给它们“止血和消炎”,或者以草蔓将其伤口缝合,然后“放生”。被放生后的四脚蛇还真有活下来的。因为几天后,我会到处找寻那些手术后的四脚蛇。有的行动缓慢重新被我捉住,见其伤口似是愈合了。像这种“愈合”了伤口的四脚蛇有多少?死了的又有多少?我不知道。
而那些口中被我塞过土的四脚蛇,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是它们找到一处水坑,将自己口中的泥土清洗干净然后逃生去了,还是因为不能进食都已经饿死了?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它们那种在受到强大的人类“侮辱”以后,还敢于以愤怒直面人类的姿态,却让我每每想起来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思量。
上了学,读了书,有了文化,并学会了“反思”以后,我甚至对那些“愤怒”的四脚蛇有了许多敬畏和怵惕。再后来,我读书读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句话,又想起了它们——面对敌人的屠刀能处之泰然,但不能承受对“人格”的凌辱。那些“愤怒”的四脚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知道了蜥蜴是益虫,它们专门捕食蚊蝇、毛虫、飞蛾等害虫,是农田里的卫士,这都是后来的事了。但在知道这些事之前,我还捕捉过大量的四脚蛇拿回家去喂鸡。我把它们统统腰斩了,切成小段,扔给鸡吃。鸡吃了这些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高脂肪,于是就努力地天天下蛋,下大个的双黄蛋。
我吃过那样的鸡蛋,它们营养过我的身体,甚至滋养过我野蛮、蒙昧时期的无聊和残忍。是的,我确实那样做过,反省也好,追悔也好,这都是后来的事了。可至今,我却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话语向那些无辜的生灵们再说一声道歉了。
仓官
“仓官” 不是“官”,而是鼠,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一种老鼠,也是我家乡沧州盐山一带对仓鼠的一種称呼。不过是说这种老鼠善于在地里打洞,并且能够储藏大量的粮食,对农业危害极大。当地农民对其既憎恨又无奈。不过有意思的是,盐山人不将其称为鼠,而称其为“官”,恐怕倒有一些影射人类社会中某些人的意思。我曾试图将仓官写作“仓倌”,但感觉上不大对头。查了查《现代汉语词典》,“倌”字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农村中专管饲养某些家畜的人员,如羊倌儿、猪倌儿;二是指旧时某些行业中被雇佣专作某种活计的人,如堂倌儿。显然,这个“倌”字用在鼠类上并不合适。
仓官似乎还有一个“大眼贼”的诨名,大概是因其眼睛大而又贼亮,人们就依其长相而称呼,就像人与人之间也常以“大牙”“大鼻子”“疤瘌眼”相互称谓一样。但也许“仓官”自是“仓官”,而“大眼贼”则是同生并存的另一种鼠类也说不定。因为我小时候就和伙伴们争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各持己见,至今谁也没有分辨明白。
仓官与农民简直就是一对“天敌”。农民从下种的时候起,就一直提防着仓官。为了不让仓官把种子吃掉,在种子下地之前就先得用药浸过。浸种子的药得每年都换,而且换了又换。但浸归浸,种归种,仓官该怎样活着还是怎样活着。到了秋天,万物收获,农民忙得顾不过来,这个时候就成了仓官大显身手的空当。仓官喜欢储藏的粮食一般以豆类和花生居多,盐山一带低洼盐碱,土地贫瘠,大片大片的洼地里种的就是豆子。像黑豆、大豆属于低矮作物,常在仓官的洞里发现。仓官的嘴两侧各有一个颊囊,它就靠了这两个颊囊采集并搬运食物。它虽然有此伎俩,却并不善于攀爬,所以像高粱、玉米这样的高秆作物就不易被仓官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