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对关系中“人”的阅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很特别的学科,高中学生通过阅读掌握语文知识、实现语言积累、形成语文能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当然,产生这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和阅读文本自身的意义性。所以,要想实现校本主题阅读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必须注重阅读主题的选择、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方式的选择。
  一、关于阅读主题的选择
  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认为,文学是教育的伙伴,文学与受教育的要求是平行发展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文本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通过阅读就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阅读文本的主题上。是否适合学生阅读,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更好的生活,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的。
  阅读主题也就是文章主题,无外乎五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这些主题又包罗万象,将人生的万般意蕴内涵都囊括其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生,看待自己。如果将阅读进行归类,阅读是有关“人”的阅读,由人来阅读,人所阅读的也是人。爱上阅读,学生便能从中吮吸语文素养的甘汁。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这一册书分为四个部分:“科学之光”主要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此情可待成追忆”主要表现人与人的关系;“直面人生”主要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则主要讲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几部分全面覆蓋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带来人生的指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以“科学之光”部分中的《斑纹》为例,作者通过蛇、鲑鱼、螺壳、瓢虫、鹰、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梅花鹿等介绍斑纹,即动物的形体及身上的颜色和图案。但作者仅是单纯介绍动物的斑纹吗?当然不是,其文本的精神内核指向是人与自然,包括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等一切存在的事物。作者从这一点出发,向读者揭示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规律的神奇。
  二、关于阅读方式的选择
  阅读是很神圣的一种行为,但不是任何阅读都值得我们推崇,阅读要掌握方法。方法不对,如同持剑在手会伤了自己;方法正确,书本如同一眼清泉,涤心养气。“读不在三更五鼓”,也不在“死记硬背”,“一曝十寒”要不得,“死读钻牛角”也要不得。除了持久地读、反复地读,还要活读,按照适合自己的方法读。除了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略读,还要进行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地读。此外,更有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读。当然,体裁不同,阅读方式也不同,散文有散文的读法,小说有小说的读法,诗歌有诗歌的读法。最重要的是,阅读是有关“人”的阅读,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地读。综上,教师选择的阅读方式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林黛玉进贾府》是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的环境和人物进行介绍,充分表现了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在《红楼梦》全书中至关重要。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将其读完。据此,教师要谨慎选择阅读方式,不要运用不得当的阅读方式削减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利用影视资源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画面去阅读,更能提高效率,增强阅读印象和趣味。
  三、关于评价方式的选择
  就像人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一样,人无法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为了知不足而改不足,更好地进行阅读,还需要阅读的评价者。这正如伊本·加比罗尔所说:“一个人的内心藏在他的作品中,而评价却将它放到了明亮处。”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是其阅读进步的阶梯,学生拾阶而上,才能够站得更高。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呢?首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强度,其次要真诚客观,最后要倾向于鼓励。关于评价依据,教师可围绕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进度、阅读质量、阅读中的思考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导向和信心。
  如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有些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够提炼出文章的内涵;有的学生能够概括文章中表现出两代人的矛盾,包括两代人读书、青春的不同;有的学生则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见解。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进行具体的评价,既要评价其阅读的质量,也要评价其阅读中所进行的思考内容的正误。对于阅读仍然停留在表层的学生,教师要多予以鼓励,激发其兴趣,并为其讲授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没有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教师也不要因此放弃,而应利用其他学生的力量带动他们迈出一小步,再迈一小步。
  可以说,阅读是关于人的阅读。因此,无论是阅读主题的选择,还是阅读方式、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都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进而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226100)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要真情写作,流畅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可是,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针对高中生的写作现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作文写作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去社区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让学
期刊
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课上,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几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设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究竟有何魔力,引无数教师竞折腰,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呢?  追根究底,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理论,最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献原理》一书,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
期刊
学生对语文发生兴趣才能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韵律、节奏、语言的美有天生的本能的喜欢,所以语文的词汇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破折号的用法十分广泛,学习破折号的多种描摹特点,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下面笔者以鲁迅先生名篇之作《药》一文为例谈谈小说中破折号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文中共用了23个破折号,是教材中用破折号最多的一篇,这些破折号不
期刊
古代诗歌教学的难点集中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张玉新老师《杜诗三首》一课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生硬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而是着眼于唤醒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美文可以怡情,而好课则需像品一壶老酒一样,慢慢品尝,方能沁人心脾。  一、批注式学习,指导学法潜移默化  文字批注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张老师在课前检测阶段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注意行距,以便做标记,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对文本进行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它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立德树人。语文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熟知文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被动地接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文本所含传统文化少有独到而深刻的认知。为此,笔者以《渔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品味中华传统文化。  一、接触文本,初识传统文化容颜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存在不是虚无的,总是依附于
期刊
蔡元培说:“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形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换言之,审美教育对学生看待事物,养成性格具有巨大作用。那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教师要重点围绕“个性化”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去欣赏、解析文章。  一、以“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  观察视角是主观的行为,也是反映一个人智慧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审美活动中,但由于每个人的学识、思维等都不同,视角的
期刊
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  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
期刊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以及缜密的论证被视作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很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虽然抓住了以上三个要素,但整体水平仍然欠佳。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写好一篇议论文呢?下面笔者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来谈一谈。  一、树立正确意识  写作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三种意识,其一是作者的意识,其二是读者的意识,其三是论敌的意识。作者的意识,即作者自己的观点以及进行写作的动机。写作
期刊
写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题,因为无话可写,所以只能东拼西凑,或者大话、空话、套话一大篇,却不知所云。要想让学生“爱”上作文,“爱”上写作,看来真要另辟蹊径了。个性化作文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找到的新路,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指导学生书写自己最原始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也就是换种形式、换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这条路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活动一:有话可写  教
期刊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文为例,谈谈在语文素养视域下如何优化诗歌教学效果。  一、课前备课的创新  1.师生共找课文疑难点  我们都知道,“掉書袋”一直是贴在辛弃疾身上的标签。辛弃疾不仅熟读历史、博览群书,对于典故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几百年之后的我们,尤其是准备只利用短短几十分钟就消化这篇词作大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