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资助会挤出民间捐赠吗?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NGO),从托克维尔到普特南再到奥斯特罗姆等学者都认为,这不仅是美国社会资本的源泉,更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
  其中,NGO的财务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大量的NGO其实越来越多依靠政府资助,并且这一比例还呈现上升趋势。在所有NGO的收入中,前两年大概有8%是来自各类政府的支持,最近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0%左右。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政府对NGO的资助会不会挤出民间的捐赠?
  一方面,如果捐赠者将政府资助看作自己捐赠的替代品,那么一个NGO接受政府的资助,捐赠者就会认为,既然政府已经给钱了我就不需要再给,就会减少给NGO的捐赠。这样一来,政府资助就挤出了民间捐赠。
  这一“挤出效应”可以从侧面得到证实。例如,大量对美国艺术性NGO的研究证实,如果隶属政府的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NEA)减少对某家艺术NGO的资助,那么,该NGO在募捐方面的支出就会增加。这意味着,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募捐。这从侧面证实了政府资金和民间捐赠的相互替代性。
  另一方面,如果捐赠者将政府资助当成考察NGO质量的一个信号的话,则可能会出现与挤出效应相反的“挤入”效应。捐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认为政府资助发出了一个NGO是高质量的信号,这样政府资助越多,捐赠者可能也会捐得更多。
  “挤入效应”在NEA对特定艺术性NGO增加资助的情况下也有发生。NEA资助了不少与舞蹈艺术相关的NGO,相比于其他的资金,NEA如果给资助会带动更多的私人捐赠。
  但是,也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捐赠者在捐赠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所捐赠的NGO到底有没有接受政府的资助或者接受了多少政府资助。也就是说,捐赠者捐不捐和政府资助不资助没什么关系。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范塞克等人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结论。不过在他们的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捐赠者表示,即使他们支持的NGO从政府那里获得了更多资助,他们还是会继续捐款的。这一结果表明,民间捐赠与政府资助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到底是不是存在挤出效应呢?如果存在的话,用什么方法可以去判定呢?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范睿慎和金米瑞通过一项实验研究了这个问题。
  实验将有捐赠意向者随机分成四组:第一组面临的是一个不接受任何政府资助的NGO;第二组面临的是一个三分之一收入来自政府资助的NGO;第三组面临的是一个三分之二收入来自政府资助的NGO;第四組面临的是一个三分之一收入来自享有盛誉的政府机构资助的NGO。实验要求,有捐赠意向者表明自己的捐赠意向,例如100美元中有多少愿意捐赠给你面对的NGO。
  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捐赠者人均愿意捐47美元给不接受政府资助的NGO,捐赠者人均愿意捐35美元到36美元给不管是接受三分之一政府资助还是三分之二政府资助的NGO,而捐赠者人均愿意捐39美元给获得有声誉的政府机构资助的NGO。
  这些初步的结果表明,有没有政府资助的影响很大,而且的确存在政府资助对民间捐赠的挤出效应(没有政府资助,人均愿意捐47美元;有政府资助,人均只愿意捐35美元-36美元)。但是,政府资助多少对捐赠意愿的影响比较小,政府资助三分之二只导致人均捐赠意愿减少1美元,这一效应并不显著。
  有意思的是,即便大家都接受相同份额的政府资助,例如都是三分之一,但接受享受盛誉的政府机构资助的确会造成一定的“挤入效应”,比起那些在一般意义上接受政府资助的NGO,会“挤入”4美元到5美元的捐赠。
  这一实验方法有效甄别了不同的效应,同时证实了存在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只不过挤入效应极端依赖于给予资助的政府机构的声誉。
  那么这能给NGO带来什么启示呢?首先,NGO必须认识到,接不接受政府资助将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美国有大量智库为了保持独立性而不接受政府的资助,但也有像美国兰德公司(RAND)这样名震四海的智库有大量的政府合同。智库要做的是战略上的选择,尤其是募捐战略上的选择。
  其次,假定NGO决定要接受政府的资助,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接受什么机构的资助。不同政府机构在捐赠者心目中的名声不同,享有良好声誉的政府机构的资助能产生挤入效应,对NGO而言,接受此类政府机构的资助或许能使NGO自身的募捐事半功倍。
  最后,如果NGO决定接受政府资助,并且决定接受来自享有良好声誉的政府机构的资助,那么,接受一笔大的资助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作者为本刊特约学术编辑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不断建立的。  在此过程中,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生了如下转变:一是由改革开放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统一监管向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政府多部门监管、多渠道施治向专门机构实施出资人监管转变;三是由旧体制下的监管理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的监管体制转变。虽然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
期刊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汤敏最近特别忙。他忙于与一批社会企业家一起在北京大学开设一门叫做“社会企业创业课”的课程,这门课程在北京大学和全国其他70所大学以视频的远程教育方式完成。  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和创业方式,正在中国渐渐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帮助穷人的慈善公益领域,包括进入了中国金融业的老大难——农村普惠金融领域。  这种被称为“社会企业”的新型社会组织,更强调用商业
期刊
一、 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差额的总效应是不明确的,在稳定的汇率基础上,工资上涨是中国实现外部经济再平衡的有效工具  “贸易差额的弹性分析法”失效,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是不明确的。中国有庞大的经常账户顺差,如果根据“贸易差额的弹性分析法”,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就会下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会使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变得昂贵,国内投资也会下降。储蓄投资缺口就会上升,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会因为人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欧洲的战争。但拨开战争前后聚集在欧洲大半个世纪的硝烟与迷雾,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战”在欧洲或许只是地区局势的暂时改变,不久之后争夺与冲突又卷土重来。然而,在更加根本的程度上,“一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一战”对于中东伊斯兰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也是如此。瓦解与新生  世界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过各种截然不同的帝国。中东地区素有大帝国的历史传统,波斯帝国历经千年之久
期刊
1994年4月15日,100多个国家参与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称“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Uruguay Round)最后文件签署。  1993年12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会议终于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结束。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出席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最后文件,以及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协议,时任中国
期刊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中国长江三角洲,西到欧洲西部的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大西洋沿岸各国,是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五国以及里海、黑海、地中海、阿拉伯海、红海沿岸各国连成一体的特大型带状经济区。这一经济区东西长1万多公里、南北宽3000公里-4000公里,联结亚、欧、非三大洲,惠及人口30多亿,在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这一经济带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合理布局,
期刊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以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冲击。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业、跨业合作,在应对挑战中不断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广义上,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非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类似,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模式
期刊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推进养老保险建设,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一系列改革。  中国目前的金融系统仍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金融体系过度依赖于短期银行贷款,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和长期发展。  中国拥有19%的世界人口,而其保费仅占全球保费总额的5.3%。中国的保险
期刊
“我是带着笑容离开北京的,因为保护私产终于写进了宪法。”一位身为政协委员的著名企业家对采访的记者说。  这是十年前的一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  企业家的兴奋溢于言表,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国有企业没有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是在体制的夹缝里艰难成长起来的。1978年以来历次修改宪法逐步地
期刊
世界经济体的波动原因大体上就是我们听到和谈论的那些故事。这些流行的、令人动情的故事有时会促使我们去消费、创办企业、建造新工厂和写字楼、雇用员工;有时则会令我们心存恐惧,驱使我们按兵不动、节约资源、削减支出、降低风险。它们要么激发我们的活力,要么抑制我们的活力。  去日本做巡回演讲时,我震惊于与经济相关的故事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积极影响,也震惊于这一变化的脆弱。首相安倍晋三于2012年12月重新执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