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信息经济的概念入手,提出对会计组织和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报告等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以期使会计理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
一、前言
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以信息经济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同样影响了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必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济管理及领导决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二、对会计组织和对象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企业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连网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可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当今会计环境的要求,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
三、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重心由物质资产转向使企业资产增值、财富增加的信息资产,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信息资产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目标服务的主体将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转向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将扩大,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计量企业信息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中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 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信息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初具雏形。会计基本假设根据环境而产生,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一旦环境变迁,人们对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就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设就会偏离现实,依此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就会扭曲而起不到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经济来临之际,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该假设界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经济中,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会计的主体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网上公司和虚拟企业,这些公司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千万万的个体联系起来,但当业务一结束,又可以在几秒钟内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控股、相互参股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 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就处于“网络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立即解散,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主体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概念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将给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需要拓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来界定会计主体是与会计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会计核算上,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来确定哪些信息可进入该主体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网络主体”核算范畴不确定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网络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只适应工业经济的需要,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无形资产项目仍停留在以交易为基础的单个无形资产之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即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预测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六、结束语
面对社会环境向信息经济和网络化的发展和变革给会计理论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会计理论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应深入分析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认真研究发展适应信息经济形态的新的会计理论,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理论的新要求。
一、前言
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以信息经济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同样影响了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必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济管理及领导决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二、对会计组织和对象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企业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连网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可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当今会计环境的要求,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
三、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重心由物质资产转向使企业资产增值、财富增加的信息资产,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信息资产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目标服务的主体将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转向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将扩大,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计量企业信息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中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 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信息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初具雏形。会计基本假设根据环境而产生,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一旦环境变迁,人们对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就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设就会偏离现实,依此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就会扭曲而起不到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经济来临之际,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该假设界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经济中,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会计的主体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网上公司和虚拟企业,这些公司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千万万的个体联系起来,但当业务一结束,又可以在几秒钟内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控股、相互参股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 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就处于“网络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立即解散,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主体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概念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将给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需要拓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来界定会计主体是与会计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会计核算上,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来确定哪些信息可进入该主体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网络主体”核算范畴不确定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网络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只适应工业经济的需要,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无形资产项目仍停留在以交易为基础的单个无形资产之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即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预测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六、结束语
面对社会环境向信息经济和网络化的发展和变革给会计理论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会计理论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应深入分析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认真研究发展适应信息经济形态的新的会计理论,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理论的新要求。